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微区试验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CK(未施用秸秆)、C1(秸秆浅施)和C2(秸秆深还)共3种处理,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IHSS方法提取HA样品,并测定其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性质等结构性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和各腐殖质组分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腐殖质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质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0~20 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21.8%、27.3%、11.5%和30%;C2处理亚表层(20~40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6.3%、32%、13.4%和31.9%。C1和C2处理均使HA的氧化度、缩合度和热稳定性降低,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结构趋于简单化。这些变化在C1处理中主要体现在表层,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11.3%,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4%;C2处理主要为亚表层HA结构的变化,与CK相比,C2处理亚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9.1%,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这一研究结果对阐明土壤培肥机理和指导秸秆还田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栽培姬松茸后的下脚料(即菌糠)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将姬松茸菌糠施入苏打盐碱土后,土壤化学性质发生了显著改善。土壤pH值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可溶性盐组成中CO32-和HCO3-的含量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当菌糠用量达50.0g/kg时,CO32-消失;Cl-、SO42-含量与全盐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其可溶性盐中Ca2+、Mg2+、K+、Na+含量增加。而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Ca2+、Mg2+含量增加,交换性Na+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其碱化度降低,且交换性Ca2+、Mg2+含量与菌糠用量呈正相关关系(r=0.9923,r=0.9813);交换性Na+含量、碱化度与菌糠用量呈负相关关系(r=0.9624,r=0.9521)。这说明将姬松茸菌糠施入苏打盐碱土后,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创造了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在施入菌糠的苏打盐碱土上种植牧草,可提高其地上部生物量。菌糠作为有机改良剂改良苏打盐碱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纬寒地暗棕壤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对腐殖质的影响,对暗棕壤长期定位试验中的无肥(CK)、低量化肥(NP)、中量化肥(2NP)、高量化肥(4NP)、麦秸还田(S)、麦秸还田+低量化肥(S+NP)、麦秸还田+中量化肥(S+2NP)、麦秸还田肥+高量化肥(S+4MP)的腐殖质进行定量提取,测定其中腐殖质含量及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碳降低12.59%,FA降低12.29%,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碳增加5.32%,FA增加4.84%,HA增加27.22%,Hu增加11.00%。这说明长期施化肥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麦秸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麦秸还田降低了土壤HA与FA的ΔlgK,使土壤腐殖质中的HA和FA结构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种稻是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种稻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及其机理,有助于丰富盐碱土改良利用理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腐殖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种稻40年的土壤与未种稻的废弃草原土壤相比,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9. 89、15. 72、10. 71 g/kg,可提取态腐殖质总量在耕作层中随种稻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游离态腐殖质含量在种稻40年最高,相比较于废弃草原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分别增加了7. 1、6. 9、3. 62 g/kg;结合态腐殖质含量也在种稻40年时最高,相比较于废弃草原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分别增加了8. 37、9. 36、7. 70 g/kg。种稻40年各层次游离态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达到最大值;结合态HA含量在种稻40年各层次最大,FA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增长趋势。随种稻年限的增加,耕作层PQ值均有所增长。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各剖面层次游离态HA均向着RP型转变;结合态胡敏酸在耕层中由A-P-B-A,犁底层中由A-B-A,这说明种稻使游离态胡敏酸芳香化度降低,结构趋于简单化,而结合态胡敏酸仍保持较复杂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常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1)、1.5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2)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5个处理.结果表明:长期合理施用化肥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和原土复合量趋于增加;有机无机配施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原土复合量、土壤追加复合量及追加复合度增加,而原土复合度降低,增加有机肥用量可以降低土壤追加复合度.施肥能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的腐殖质绝对含量和土壤松/稳和松/紧比值增加,但以松结合态腐殖质增加的较多.不同处理中高用量的有机肥处理(NPKM2)效果更明显.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增强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调控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苏打盐碱土水稻分蘖前期不同土壤水势对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4个处理水平:处理H1湿润(土壤水势0 k Pa)、H2(土壤水势-15 k Pa)、H3(土壤水势-30 k Pa)以及CK(淹水并保持水层),研究了苏打盐碱土水稻分蘖期不同土壤水势对生理特性、生长发育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水稻分蘖前期随土壤水势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呈H2H3H1CK;叶绿素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H1CKH2H3,H2和H3比CK分别低1.30%和2.48%,H1比CK高0.6%,差异不显著;水分胁迫期间苏打盐碱土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急速下降,下降幅度与胁迫程度一致,复水15d后H1迅速恢复到CK水平;水分胁迫后CK分蘖最高、H1次之、H3分蘖数量最少,CK与H1分蘖盛期时间相同,H2与H3比CK晚5-10天;水分胁迫会制约水稻叶面积的扩展,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水稻叶面积指数降低,H1、H2和H3最大LAI出现的时间较CK推迟5天;复水15d后各处理总干物质重差异明显,呈H1CKH2H3趋势,H1、CK与H2、H3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各时期根系干物质重均表现为湿润状态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分蘖前期进行土壤水势调控,处理H1、H2、H3产量比CK分别减产7.48%、17.89%和27.6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减少是主因,分蘖前期需保持水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在高型塑料桶施加等碳量的玉米秸秆、腐熟秸秆和生物质炭的盆栽试验,以不施加有机物料作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材料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性质的影响,为施用不同秸秆产品提供科学支持。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不施加有机物料的对照(CK)、施加玉米秸秆(CS)、施加腐熟玉米秸秆(HCS)和施加玉米秸秆生物质炭(Bc),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3种有机物料处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腐殖质组成。Bc、HCS和CS处理SOC分别增加了18.20%、17.36%和1.45%,Bc和HCS处理差异显著;水溶性物质(WSS)含碳量分别增加36.36%、36.36%和18.18%,差异显著;胡敏素(HM)含碳量分别增加28.91%、24.69%和1.25%,Bc和HCS处理差异显著;胡敏酸(HA)含碳量分别增加21.64%、19.65%、8.46%,差异显著;富里酸(FA)含碳量显著减少;PQ值显著增加,从CK的62.86%分别增加到74.16%、69.86%和67.47%。不同材料对HA分子结构的影响不同,CS和HCS 2种秸秆处理的HA分子H/C和2920/1620比值增大(分别从1.056增加到1.075和1.107;从0.262增加到0.333和0.380),高温/中温放热比和失重比显著降低(分别从1.95降低到1.75和1.57;从1.56降低到1.50和1.41),说明施加玉米秸秆和腐熟秸秆使得HA分子缩合度和芳香性下降,脂族性增强,有利于HA分子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而Bc与秸秆处理相反,HA分子H/C和2920/1620比值减小(分别从1.056减少到1.025;从0.262减少到0.223),高温/中温放热比和失重比增加(分别从1.95增加到2.19;从1.56增加到1.65),说明施加生物质炭使得HA分子脂族与芳香碳比例下降,缩合度和芳香性增强,更有利于HA分子的稳定。秸秆和腐熟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强HA的活性,而生物质炭还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方式下黑土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碳总量、组成、品质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增加。各处理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的高低表现为:NPKM>NPKS>NPK>CK。单施化肥使土壤的HA/FA比值降低,胡敏酸的E4/E6比值提高,使各形态碳含量增加,Kos值降低,但变化较小。有机物质与化肥配施能使土壤的HA/FA比值和E4/E6比值都有所提高,显著地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Kos值,其中NPKM处理效果更好。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改善土壤腐殖质的腐殖化程度和提高其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保持土壤肥力的最优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化学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打盐碱土中添加硫酸铝的质量分数为0%~0.6%时,土壤平衡溶液的pH值由10.2迅速降低至8.2,硫酸铝的质量分数为0.6%~2.0%时,pH值仅降低0.55,呈缓慢下降趋势。盆栽试验表明,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土壤中CO32-和HCO3-的含量降低,硫酸铝添加量为0%~0.4%时,SO42-含量增加,添加量为0.5%~0.6%时下降,土壤盐分组成:苏打型→苏打-硫酸盐型→硫酸盐型。土壤交换性Na 含量和碱化度与硫酸铝用量呈显著负相关(r=0.995 8,r=0.995 4)。水稻有效分蘖数、千粒重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水稻当年产量最高可达6 000 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41.67%~66.67%。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营养液添加海藻肥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营养液添加稀释1 000倍海藻肥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菜的设施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培试验,设置4个营养液处理:1/2倍霍格兰营养液(CK)、1/2倍霍格兰营养液+1 000倍海藻肥(T1)、3/8倍霍格兰营养液+1 000倍海藻肥(T2)、1/4倍霍格兰营养液+1 000倍海藻肥(T3)。【结果】相比于不添加海藻肥的1/2倍霍格兰营养液(CK),T1、T2处理在鲜质量上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和光合色素含量。在各浓度营养液添加海藻肥能提高生菜多酚、类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尤其是T2、T3处理对生菜的品质提升效果更佳。T2、T3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较CK显著提高,分别提高40%和32.06%,硝酸盐含量则分别降低42.9%和42.59%,多酚含量分别增加65.99%和65.06%,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72.49%和75.77%。与CK相比,3/8霍格兰营养液添加海藻肥能够保持生菜生长不受影响,干物质含量增加;而在1/4霍格兰营养液添加海藻肥,生菜鲜质量较CK降低22.34%。【结论】T2、T3处理对生菜产量和品质提升效果较好。综合考虑生物量与施用成本,T2处理为比较适合水培生菜的高效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钙制剂(GZJ)、糠醛渣(KQZ)和风化煤(FHM)对中度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及对玉米株高、叶绿素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处理(用量)分别为GZJ1(15 t·hm-2)、GZJ2(22.5 t·hm-2)、KQZ1(30 t·hm-2)、KQZ2(45 t·hm-2)、FHM1(30 t·hm-2)和FHM2(45 t·hm-2)。结果表明,与不添加改良剂(CK)相比较,3种改良剂均能提高盐碱土阳离子交换量(CEC),增幅为17.53%~49.45%,3种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和含盐量,两个用量的糠醛渣和较高量的风化煤均能降低土壤容重,降幅为7.80%~12.06%,降低土壤含盐量效果显著的是两个用量的风化煤和较低量的钙制剂,降幅为13.19%~19.33%;钙制剂和糠醛渣能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0.25~0.5 mm和0.5~1 mm)数量的百分比,分别提高了5.36~6.59个百分点和1.92~2.81个百分点,降低微团聚体(<0.25 mm)数量的百分比,降低了9.93~11.52个百分点。施用30 t· hm-2糠醛渣改善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效果最好。糠醛渣和风化煤明显增加玉米不同时期的株高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玉米成熟期株高增加了9.71%~13.09%,拔节期SPAD值提高了10.13%~16.44%。3种改良剂明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15.97%~37.43%和25.86%~49.65%,30 t·hm-2糠醛渣增产效果最好。研究表明,钙制剂、糠醛渣和风化煤对中度滨海盐碱地均具有改良作用,均能提高玉米穗粒数和产量,3种改良剂不同用量间的改良效果无显著差异。糠醛渣的综合改良效果优于风化煤和钙制剂,30 t·hm-2糠醛渣综合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稻作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盐碱化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选取脱硫废弃物(T1)、脱硫废弃物和有机肥混合不同梯度(T2、T3和T4)4个施肥处理盐碱土壤,不施肥土壤(CK)作为对照,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处理土壤特性和细菌、古菌群落结构关系的特征,并对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4种处理均降低了古菌多样性,T2、T3和T4处理增加了细菌的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所有土样中的优势菌群,占细菌总量的25.7%~31.2%和22.9%~28.1%。施用脱硫废弃物和有机肥料的处理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提高了14.0%~36.4%,T1处理降低了9.2%。T1、T2和T3处理的Euryarchaeota相对丰度提高了41.6%~115.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施用脱硫废弃物和有机肥改变了土壤化学性质,其中T4提高了有机碳(6.74%)、碱解氮(37.20%)、速效磷(47.83%)和铵态氮(96.26%)。RDA分析结果显示,硝态氮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全磷、pH、速效钾、电导率。研究解析了稻作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盐碱化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特征,确定了影响土壤细菌和古菌区系的主效环境因子,脱硫废弃物与有机肥最佳配比模式为T4处理组,该处理不仅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同时也增加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测不同生物刺激剂对空心菜产量及对菜地氮环境排放的影响,初步筛选出有利于空心菜种植氮利用增效与环境减排的生物刺激剂种类。开展设施菜地土壤土柱模拟试验,两季种植空心菜,设置8个处理:不施氮(CK),常规施氮(N)和常规施氮分别添加黄腐酸类物质(N+HA)、海藻提取物(N+AE)、壳聚糖(N+CT)、鱼蛋白(N+FPH)、大豆蛋白水解物(N+PPH)、微生物菌剂(N+FC)处理。观测不同生物刺激剂对空心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两季种植结果表明:与N处理相比,添加不同生物刺激剂均可促进空心菜地上部氮吸收并提高产量,增产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N+HA、N+AE、N+CT、N+FC、N+FPH、N+PPH,其中,N+HA、N+AE和N+CT两季平均增幅分别达29.2%、26.5%和15.0%,氮表观利用率从13.7%分别提高到22.2%、21.1%和19.2%;NH3挥发损失平均削减率从大到小依次为N+AE、N+HA、N+CT、N+FPH、N+PPH,其中,N+HA、N+AE和N+CT两季平均分别降低16.1%、24.2%和9.6%。与N处理相比,6种生物刺激剂处理均增加了土壤N2O排放,增幅为8.4%~29.8%。研究表明,氮肥配施HA、AE和CT这3种生物刺激剂可以显著提高空心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并显著减少NH3挥发排放,此外,不同种类生物刺激剂的施用均存在N2O排放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微观层面研究氢氧化镁铝(MAH)和盐碱土胶体间的扩散层重叠现象,并通过不同配比的MAH[Mg∶Al摩尔比分别为3∶1(MAH-1)、2∶1(MAH-2)、1∶1(MAH-3)、1∶2(MAH-4)和1∶3(MAH-5)]和盐碱土的盐分溶出实验筛选出最佳改良方案。结果表明:MAH和盐碱土胶体间存在扩散层重叠现象,并且该现象在碱性环境中依然存在,混合体系pH值和MAH添加量是影响重叠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5种MAH都能降低盐碱土的pH值和含盐量,酸性MAH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优于碱性MAH,其中酸性最强的MAH-5改良效果最显著;MAH-5在最小添加量10 mg·g~(-1)下就能脱出65%的交换性Na,并且随着添加量增加变化不显著,但随添加量增加Ca2+和N都显著脱出。因此,通过添加MAH利用扩散层重叠降低土壤对盐基离子的吸附实现盐碱土脱盐改良,综合考虑筛选出最佳改良方案:按1%配比添加MAH-5。  相似文献   

15.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河套灌区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确定盐渍化农田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于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选取轻度(0.45~0.68 dS·m~(-1))和中度(1.04~1.40 dS·m~(-1))盐渍化农田,以纯施氮量240 kg·hm~(-2)为相同施氮总量进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分别设置5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3/4氮由化肥提供+1/4氮由有机肥提供、1/2氮由化肥提供+1/2氮由有机肥提供、1/4氮由化肥提供+3/4氮由有机肥提供、单施有机肥,依次记为U_1、U_3O_1、U_1O_1、U_1O_3、O_1。另外设置空白对照处理(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量对盐渍化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随着有机氮肥施用量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肥料配施处理追肥后氨高挥发期较施入基肥后明显延长,导致同一处理轻、中度盐渍化土壤追肥后氨挥发损失量较施入基肥后分别高出22.15%~64.03%和14.34~40.66%;同一处理在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的氨挥发总量较轻度盐渍化土壤高出8.35%~16.46%;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与有机肥施入比例、土壤盐分之间呈显著二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分析回归方程各系数可知,适当增大有机肥施入比例可以降低土壤氨挥发,而增加土壤盐分则会使土壤氨挥发增大,增施有机肥和土壤盐分之间会产生共同降低氨挥发损失的效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玉米产量,轻、中度盐渍化土壤U_1O_1处理玉米产量分别较U_1处理高出12.63%和17.05%。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综合氨挥发损失量及玉米产量,处理U_1O_1既能保证高产,又能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故推荐该处理为当地适宜肥料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用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碱地中施用脱硫废弃物能够改善玉米的生长发育,即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和产量,以秋施15 000 kg/hm2和春施7 500 kg/hm2脱硫废弃物效果较明显.同时,施用脱硫废弃物种植玉米后,增加耕层土壤的总盐含量,且使盐分组成明显发生变化,SO42-、Ca2+、Mg2+增加,HCO3、K+、Na+减少,土壤中的Na+明显降低,说明施加脱硫废弃物有利于土壤中交换性Na+的代换,从而降低Na+导致的危害;土壤pH和中微量元素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在腐殖化过程中,不同培养时间下利用玉米秸秆得到的培养产物(HLS)的碱提取物——类胡敏酸(HAL)的结构特征是否具有与土壤胡敏酸相似的特异性,通过固体培养的方式模拟秸秆堆肥,在玉米秸秆中添加里氏木霉进行为期30 d的腐殖化培养,并以灭菌后不添加微生物的处理作为对照,在培养的0、15、30 d采样观察研究。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及差热的技术手段对里氏木霉利用玉米秸秆形成的类胡敏酸(HAL)进行分析,与土壤的胡敏酸(HA)比较观察其特异性。对比CK,在模拟腐殖化的过程中,接种里氏木霉可以显著改变其HAL的结构特征,其芳香性/脂族性的比例变化符合多酚学说。里氏木霉可以在30 d内将HAL的元素结构集中在O/C=0.528、H/C=1.322左右,与土壤HA的O/C值、H/C值差异缩减了71.08%、49.25%,使其更加接近土壤HA的结构特征。总体来看,里氏木霉在分解矿化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秸秆向腐殖质的转化,其形成的HAL的结构变化支持了多酚学说。里氏木霉培养下的HAL可随着腐殖化培养时间的增加,与土壤HA的结构特征差异持续缩小,逐渐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与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和不同类型的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采用土培实验,接种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青海盐碱土或黄棕壤制备土壤悬液)到盐碱土中,并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或半腐熟的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牛粪)。土样在常温下培养45、90 d后,测定土壤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在pH值下降、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微生物数量等方面,接种土著微生物及添加半腐熟有机物料处理(SS+MS-CD)的效果最好。该处理土壤pH值下降幅度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0.6个单位,且土壤团聚体形成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形成了0.62%的大团聚体(2 mm),而其他处理均未形成2 mm的大团聚体,并增加了小团聚体(2~0.25 mm)的形成比例。该处理亦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实验结果为制备盐碱土改良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