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高温热解和硝酸改性得到小麦秸秆生物炭吸附材料,将其应用于水中重金属六价铬[Cr(Ⅵ)]的处理,研究改性时间、溶液初始pH值、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硝酸改性后的小麦秸秆生物炭内部结构舒展,孔隙丰富,具有更大的吸附空间,更有利于材料对Cr(Ⅵ)的吸附作用。批量处理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50 mL浓度为100 mg/L的含Cr(Ⅵ)废水,改性小麦秸秆生物炭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3、吸附剂用量0.6 g、吸附时间12 h。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式,最大吸附量可达到41.938 mg/g。  相似文献   
2.
栗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栗属植物的病害。为了明确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过程及侵染的关键时间点,本研究利用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种栗疫病菌后0~5 h,菌丝先降解枝条表皮,进行横向营养生长的同时沿着伤口纵向侵染,为进入皮层做准备;接种后6 h病菌开始在表皮定殖,并侵入皮层;接种后9 h在皮层可观察到侵染性菌丝沿着细胞间隙向相邻细胞延伸;接种后12 h栗疫病菌侵入韧皮部,在皮层的侵染面积扩大。随着侵染程度加深,皮层、韧皮部等处细胞被菌丝降解,最终在形成层附近聚集。接菌后9 h为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关键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测不同生物刺激剂对空心菜产量及对菜地氮环境排放的影响,初步筛选出有利于空心菜种植氮利用增效与环境减排的生物刺激剂种类。开展设施菜地土壤土柱模拟试验,两季种植空心菜,设置8个处理:不施氮(CK),常规施氮(N)和常规施氮分别添加黄腐酸类物质(N+HA)、海藻提取物(N+AE)、壳聚糖(N+CT)、鱼蛋白(N+FPH)、大豆蛋白水解物(N+PPH)、微生物菌剂(N+FC)处理。观测不同生物刺激剂对空心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两季种植结果表明:与N处理相比,添加不同生物刺激剂均可促进空心菜地上部氮吸收并提高产量,增产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N+HA、N+AE、N+CT、N+FC、N+FPH、N+PPH,其中,N+HA、N+AE和N+CT两季平均增幅分别达29.2%、26.5%和15.0%,氮表观利用率从13.7%分别提高到22.2%、21.1%和19.2%;NH3挥发损失平均削减率从大到小依次为N+AE、N+HA、N+CT、N+FPH、N+PPH,其中,N+HA、N+AE和N+CT两季平均分别降低16.1%、24.2%和9.6%。与N处理相比,6种生物刺激剂处理均增加了土壤N2O排放,增幅为8.4%~29.8%。研究表明,氮肥配施HA、AE和CT这3种生物刺激剂可以显著提高空心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并显著减少NH3挥发排放,此外,不同种类生物刺激剂的施用均存在N2O排放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113份板栗品种(系)的数量、质量和假质量性状,分析其遗传变异,比较不同组群之间的性状差异,将SSR标记与性状进行关联,获得更多与SSR标记显著关联的性状,挖掘优异的等位变异位点,为开展板栗分子辅助育种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测定并分析板栗总苞和坚果的38个数量、质量和假质量性状,利用SPSS和Graphpad软件对数量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基于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最后用TASSEL 2.1软件通过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分别对性状和标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21对SSR引物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指数(I)、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5)、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分别为3.164、1.269、0.589、0.593和0.635。根据群体结构分析分为2个主要组群,为了更好地比较性状差异,在聚类分析时将中间类型的品种单独划分为一组。在质量和假质量性状分析中,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39—1.567,遗传多样性最高的性状是坚果光泽,最低的是底座接线;坚果形状、光泽、颜色等性状组群间频率分布差异明显。在数量性状分析中,变异系数的范围在3.96%—36.31%,苞重、总苞重和单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遗传变异程度高;果形指数和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总苞和坚果的外观性状之间有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组1-组2和组2-组3在果实形状和重量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关联分析中,GLM模型中有13个标记位点与18个表型性状极显著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15.12%—54.99%;MLM模型中有6个标记位点与7个表型性状极显著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在8.66%—26.93%。【结论】本研究将SSR标记与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共发现13个标记位点与坚果单粒重等20个表型性状极显著关联,为开展板栗分子辅助育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板栗栗疫病抗病基因的QTL位点.[方法]应用区间作图法,以'燕山早丰'×'燕晶'正反交子代为作图群体,鉴定175个子代接种栗疫病菌后的抗性,进行板栗栗疫病抗病数量性状位点的初定位.[结果]在LG1、LG5、LG6、LG7和LG11连锁群上鉴定到13个栗疫病抗性数量性状位点,其中,np1010、lm1157和hk52位点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2.0%、8.3%、8.1%.[结论]鉴定到3个可能与板栗栗疫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