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难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深入了解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格局,选择代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环境生态化和土地利用社会和谐化的22个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值。同时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应用GIS软件绘制了该区的土地可持续综合利用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的大部分县区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起步阶段,可持续利用水平有待整体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将研究区具体划分为5类土地可持续综合利用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层次,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格局。结合区域具体分区的汇总结果,并对该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布局建议。该文为长株潭地区土地开发和利用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定量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为生态资源的合理定价与有效补偿,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析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参考Costanza及谢高地等人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广州市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了生态服务价值与主要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林地、水域和园地等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结构和各类土地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广州市生态服务价值与总人口、GDP及城市化水平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为代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人口、GDP和城市化水平总体上缺乏弹性.相对而言,对于人口的变动较为敏感,其次是城市化水平,对GDP变动的影响敏感性最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城市建城区统计数据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构建基于城市灯光强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对城市夜间灯光和土地城市化的异速生长特征进行分析;考虑到城市灯光数据反映出的土地城市化可能存在滞后效应,提出一种顾及滞后效应的城市灯光-土地城市化水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选择江苏省不同发展水平的典型城市,分别进行基于滞后项系数的灯光与存量用地和新增用地之间的制约关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能较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城市灯光相对于土地城市化存在滞后现象,相比于传统的异速生长模型,该文提出的顾及滞后效应的异速生长模型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中拟合优度有较明显的提高,在江苏省5个典型城市的对比试验中平均提高4.0%,并且江苏省"1+3"新功能区格局在异速生长模型特征分析中也有明显的地区特征,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该研究可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该文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修正后的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区域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405.03×108元减少到2008年的399.83×108元。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1-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数量情况,得到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到392.61×108元,区域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农用地转为无生态价值的建设用地,研究区域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已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趋势应当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对策,以科学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通辽市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通辽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耕地总面积增加了3 037 km2,整体增幅为20.48%,草地总面积减少了2 922 km2,整体减幅为10.40%。建设用地面积在40 a间持续增加,其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在中低等水平,由于研究期间综合指数变化率为正值,整体上处于上升发展期。研究期间内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社会富裕程度和产业结构为主,人口的影响次之。气候驱动因素方面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 1980—2020年通辽市土地利用空间上存在明显异质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趋于稳定,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转换愈加频繁,社会经济和气候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正向显著作用,整体上不断促进该地区经济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浮梁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江西省浮梁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浮梁县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效益变化3方面探讨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这些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浮梁县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态势较好;(2)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增长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最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growth drag概念模型和有关研究,引入了水土资源对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增长阻尼模型。对该模型修正后,以西安市为例,结合计量经济学原理对因水土资源的限制所导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下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水资源的约束,城市化每年的速度要下降0.010875%。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城市化每年的速度要下降0.004696%。总的增长阻尼大约是0.015571%,其中水资源的约束作用比较明显,这主要得益于西安市土地资源的增长,水土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资本弹性系数的下降。然而,从被利用资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上看,西安市的增长阻尼数据在未来可能变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复合指标法对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近几年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和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得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即城市扩张和集聚过程中,土地利用也表现出由分散走向集中的现象。随着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也不断增加,而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为工业用地扩张和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模拟是实现区域土地科学规划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拟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区,对江宁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着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006—2015年呼包鄂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以及各指标对协调度的影响,为呼包鄂经济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模型,评价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协调关系与影响程度。[结果]①呼包鄂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均稳步上升,且呼和浩特的增幅最大,分别为0.373 8和0.362 6;②呼和浩特的土地利用效益始终滞后于城市化水平,而包头的土地利用基本同步于城市化发展,鄂尔多斯在2010—2014年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土地利用效益。③整个经济区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协调状况由弱到强。[结论]呼包鄂经济区内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发展整体协调状况良性发展,但各城市应根据目前的协调类型,努力加强城市社会化建设与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推进两者进入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