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谷子夏播区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济谷14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苗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了不同留苗密度(67.5万和90.0万株/hm2)和施肥量(0、75和15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济谷14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留苗密度对产量影响不大。在试验期内,高密度处理的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始终>低密度处理,且差异随着谷子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灌浆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不同施氮量与留苗密度下,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山东谷子夏播区有利于发挥济谷14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留苗密度67.5万株/hm2、孕穗期追施氮肥(纯N)75 kg/hm2。  相似文献   

2.
留苗密度与施氮量对不同株型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株型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保213和济谷14的适宜留苗密度和施氮量,2010~2011年在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了留苗密度(52.5、60.0、67.5和75株/m2)和氮肥施用量(0.0、4.5、9.0、13.5和18 g/m2)的裂区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保213和济谷14产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保213的产量和各生理指标显著优于济谷14。在试验条件范围内,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保213和济谷14产量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为9.0~13.5 g/m2时可以满足高产需求;而不同密度处理对保213和济谷14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济谷14在留苗密度为67.5株/m2时产量最高,而保213在留苗密度为52.5株/m2时产量最高。与松散型品种济谷14相比,紧凑型品种保213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能,更适合在高肥、高密下获得高产。本研究对指导谷子优质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具有不同株型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保213和济谷14为材料,安排了4个留苗密度(52.5、60、67.5和75株/m2)、5个施氮水平(0、4.5 g、9 g、13.5 g和18 g/m2)的裂裂区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产量相关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保213的产量显著优于济谷14。在试验范围内,不同氮肥处理对2品种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在9~13.5 g/m2可以满足高产需求;而不同密度对2品种有显著的影响,济谷14的适宜密度在60~67.5株/m2,而保213在52.5~60株/m2下产量较高。2品种单株成穗率均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加施肥量提高了济谷14的成穗率,但保213反而降低。2品种产量随收获穗数增加而提高,但济谷14的增产幅度大于保213。与松散型济谷14相比,紧凑型品种保213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能,更适合于在高肥、高密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品种谷子对氮肥的反应,试验以冀谷31、豫谷8、济谷18、济谷17、济谷16、济谷15、济谷14、济谷12为材料,进行不施氮和正常施氮处理,探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等性状均有不利影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间氮肥利用率不同。豫谷8的耐低氮胁迫指数(NSI)较小,氮肥贡献率较大,即对于低氮胁迫最为敏感,对氮素的依赖性较大;而济谷12和济谷17的NSI指数均较大,氮肥贡献率较小,即耐低氮性较强,对氮素的依赖较小,更为耐贫瘠。  相似文献   

5.
播期和密度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弱分蘖品种济谷19为对照,研究留苗密度和播期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分蘖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30日春播,书香1号留苗密度(本试验均指666.7m2密度,下同)1.5万、2.5万、3.5万、4.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分别是2.30、1.90、1.37、1.35个;随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数减少,群体成穗和产量增加,留苗密度2.5万、3.5万、4.5万株时产量显著高于1.5万株,留苗密度4.5万株产量最高。6月26日夏播,书香1号分蘖成穗能力显著降低,留苗密度1.5万、2.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0.80、0.46个,密度3.5万、4.5万株时基本没有分蘖成穗。书香1号分蘖茎的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等性状都明显低于主茎相应性状。4种密度下强分蘖品种书香1号产量都低于济谷19,留苗密度4.5万株时济谷19春播单产(666.7m2产量,下同)315.7 kg、夏播单产471.2 kg,比书香1号产量高7.05%、25.3%。总之,强分蘖谷子品种分蘖成穗能力和密度、播期密切相关,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成穗数降低,播期早分蘖成穗数多,播期推迟分蘖成穗数减少;不同留苗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分蘖性谷子群体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主茎成穗对强分蘖谷子产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强分蘖性品种书香1号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弱分蘖品种济谷19,生产上应当重视弱或不分蘖谷子。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以前期筛选的宜机收玉米品种‘先玉117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试验组设计,设置3个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在贵州普定县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机收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显著降低了机收玉米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倒伏率逐渐增大,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均减小,种植密度从52500株/hm~2增加到82500株/hm~2,茎粗和单株叶面积降低15.20%、22.38%,叶面积指数增加21.78%,倒伏率增加1.12倍,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分别减小7.40%、5.11%和6.68%;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当施氮量达180 kg/hm~2,分别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7.93%、11.47%、7.43%、10.12%、10.81%和24.44%;当密度为67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茎粗大小适中,产量最高,倒伏率较低,株高及穗位整齐,成熟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综合分析认为机收玉米品种‘先玉1171’在贵州普定县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7500株/hm~2和180 kg/hm~2。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济麦22和鲁麦21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群体透光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施氮量范围内,小麦叶面积指数、旗叶光合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群体透光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追氮时期后移有利于减缓后期群体叶面积的下降速度,但对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光合速率等的影响较小。两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225kg/hm2的3个处理中,拔节期追氮处理的产量高于其它两个追氮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300kg/hm2,高产主要是通过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且追氮时期后移对籽粒产量所带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豫谷18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植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豫谷18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影响较大,豫谷18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不同种植密度对豫谷18产量影响较大;豫谷18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万株/hm2,豫谷18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豫谷18植物学性状有较大影响,豫谷18株高、生育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茎粗、穗长、穗粗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夏播黔玉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密度、肥料、密度×肥料、区组间、处理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同一密度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定苗3000株/667m2、施氮量28.1kg/667m2为最好,产量达512.82kg/667m2。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植株的高度、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秃尖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设置了0、8、16、24 kg/667m~2 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南粳9108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在豫南地区适宜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均呈升高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为16 kg/667m~2时,产量最高,达到657.88 kg/667m~2。随着供氮水平提高,总叶面积指数、颖花/叶、粒数/叶、剑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和茎鞘物质输出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衰减率、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呈降低趋势。总的来说,南粳9108在施氮量为16 kg/667m~2时,群体质量较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谷子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云  马尧  牟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5-11795,11866
[目的]研究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中,以不分蘖型谷子品种"鸭子嘴"为试材,设计18万、21万、24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26万株/hm2为对照,较系统研究了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18万、21万、24万株/hm2种植密度谷子的株高比对照分别矮化8.6%、6.0%和4.1%,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大22.6%、11.3%和3.8%,谷子穗长、穗粗略有增加,穗重和穗粒重增加1~2g。3个种植密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均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产量最好的是21万株/hm2密度下的谷子,比对照增产75.5%,差异极显著。[结论]谷子的种植密度与株高呈正相关,与茎粗呈反比关系。21万株/hm2密度下谷子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00~900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风沙瘠薄农田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呈逐渐降低趋势;空秆率、秃尖长、子粒容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单产呈抛物线趋势,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确定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合理施氮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块茎产量及品质,为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54 000、65 550、77 100株/hm23个密度以及0、142.5、285.0、427.5纯Nkg/hm24种施氮量,采用裂区设计.[结果]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氮素累积吸收量均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增加施氮量,AE、RE、PFP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适度提高种植密度,RE、AE、PEP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产量与施氮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之间存在0.01水平显著的正相关.协同提高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吸收利用率是决定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关键.[结论]适度提高种植密度且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膜下滴灌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量、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块茎产量和淀粉产量.在该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组合以77 100或65 550株/hm2、施氮量28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麦品种南麦618在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2.18×106株/ha(A1)、2.48×106株/ha(A2)和2.78×106株/ha(A3),施肥量3个水平分别为N 33.0 kg/ha+P 25.7 kg/ha(B1)、N 66.0 kg/ha+P 51.3 kg/ha(B2)和N 99.0 kg/ha+P 77.0 kg/ha(B3).生育期内分别测定南麦618的相关农艺性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单茎绿叶面积,成熟时各小区单独收获计算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穗长变短,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单茎绿叶面积减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穗长变长,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升高,单茎绿叶面积增大.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有效穗数与产量显著相关(P<0.05).综合分析,A2B3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光合性能最佳,产量最高(5.49×103 kg/ha).[结论]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南麦618时,种植密度以2.48×106株/ha、施肥量以N 99.0 kg/ha+P 77.0 kg/ha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运粳30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225、270、315、360 kg/hm~2)及3个栽插密度水平(株行距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武运粳3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等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施氮量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225和360 kg/hm~2处理。增加施氮量能显著增加武运粳30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氮肥过多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栽插密度变小,有效穗数降低,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在株行距为14 cm×30 cm条件和12 cm×30 cm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高于16 cm×30 cm条件。[结论]在施氮量275 kg/hm~2和株行距14 cm×30 cm的组合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可充分发挥武运粳30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量(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冷凉灌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冀张薯12号’为供试品种,开展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设3个施肥量(600、1100、1600 kg/hm2)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6万、6.75万、7.5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延缓马铃薯生育期,提高种植密度能缩短生育期;随施肥量增大,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均显著增大;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密度;随施肥量和群体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大薯产量、大薯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产量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处理F2D3的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当施肥量达到1065.366 kg/hm2,种植密度达到6.746万株/hm2时,马铃薯能够获得最大的产量50255.98 kg/hm2。施肥量达到1044.312 kg/hm2,种植密度6.582万株/hm2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110.456 kg/(hm2·mm)。适宜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能够促进马铃薯生长,有利于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当施肥量(复合肥)介于1044.312~1065.366 kg/hm2时,种植密度介于6.582万~6.746万株/hm2时能实现增产和水分利用协同增加,是冷凉地区马铃薯种植推荐的高产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