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棵斤大蒜”植株大.叶宽茎粗.叶茎浓绿色。长势强,根系发达.抗病性强.成熟早。蒜薹口感好.成熟上市早。蒜头口感适中。单个蒜薹、蒜头重,产量高。蒜子可作种用、不退化。  相似文献   

2.
范仲先 《农技服务》2006,(11):22-22
(一)特征特性该品种蒜头外皮红色,直径3厘米左右,单个蒜头重80~100克,每个蒜头5~6瓣,蒜杆下半部为红色,蒜杆、蒜薹均为实心,蒜杆断面为圆形,基部粗(直径)1.2厘米左右,株高80厘米左右,耐热、耐寒,生长势强。红皮1号为中熟品种,蒜苗、蒜薹、蒜头的生育期分别为3个月、4.5个月、  相似文献   

3.
1 优良早薹蒜品种"二季早" "二季早"为薹、头兼用品种,其特点是:蒜薹、蒜头收获期早,蒜薹直径为0.8cm,长约35cm.蒜薹口感细嫩、味甜.鲜蒜头平均直径5cm,高约2.8cm,外皮紫红色,9~10瓣,瓣紧,单鳞茎重约20~30g.一般播种期在8~9月,蒜薹2月底~4月中旬收获,4月中旬~5月初始收蒜头;666.7m2产蒜薹300kg,鲜蒜头1000kg.若在保护设施内种植,收获期可提前至春节.666.7m2用种量大粒175kg,小粒100~150kg.  相似文献   

4.
一、品种1.二水早成都市地方中早熟品种。蒜头圆形,外皮淡紫色,味浓,品质好。2.成蒜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在"十五"期间选育的薹头兼用型品种,蒜头紫红色,香味浓,辣味重,蒜薹细嫩化渣。从播种到始收蒜薹需168天,比温江蒜早18天左右。蒜薹和蒜头平均亩产达340kg和350kg。抗寒  相似文献   

5.
大蒜不同品种与播期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期、品种试验比较,各品种的平均蒜薹长度、平均蒜薹重、平均蒜头重和平均蒜瓣数不同,且各品种的蒜薹及蒜头产量都随播期的延迟而出现下降趋势。苍山大蒜的蒜薹及蒜头产量处于最高水平,品质较好,该地方品种仍为主栽品种,为了保证品种的多样化及延长蒜薹的供应期,可适当搭配杂交蒜和金乡大蒜。早薹二号产量一般,因生育期短、长势强、成苗早,作青蒜苗栽培,可提早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6.
胡杰 《农村新技术》2007,(10):30-30
一、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利用大葱和苦瓜基因转入到普通大蒜体内,经多年选育而成. 二、特征特性 株高100~140厘米,叶宽茎粗,浓绿色,长势强,根系发达,抗病性强,成熟早.蒜薹口感佳,比其他蒜薹早上市8~10天.蒜头口感适中,无口臭味.  相似文献   

7.
一、特征特性。白河“早大蒜”是本县的当地老品种,1989年开始提纯复壮后,现已全县广泛种植。该种属高产,早熟品系,蒜头形如常规大蒜,个体瓣大小中等,每个6~8瓣不等;叶色青绿薹粗中等,每500克蒜薹20~25根;蒜头辣味适中,加工蒜粉比一般蒜高15%-20%,保健功能强。它以成熟早(3月27日开始收蒜薹,4月9日蒜薹收完。  相似文献   

8.
一、大蒜的生长管理技术 (一)选择品种 白皮蒜(蒜头外皮为白色):蒜头大,辣味稍淡,生长势强,耐寒性强,较晚熟.优良品种有苍山蒜、苏联蒜、临颍大蒜、转基因大蒜等.紫皮蒜(蒜头外皮紫红色)的蒜头中等大小,辣味浓,蒜薹肥大,品质好,抗寒力弱,成熟较早,多适于春季栽培.优良品种有北京紫皮蒜等.根据气候条件和生产目的选择适当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一、播种育苗 大蒜、大葱 作蒜薹、蒜头栽培的有衡阳早薹蒜、成都金堂早、二水早和山东苍山大蒜等品种.大葱选用章丘大葱等品种,一般8月下旬播种,也可于9月上中旬播种育苗.  相似文献   

10.
1.早薹 1号该品种为薹、头兼用品种,其突出特点是:蒜薹、蒜头收获期早.植株 75~80厘米,蒜头外皮紫红色,9~10瓣,瓣紧,单鳞茎重约 20~30克.蒜薹长约 55~65厘米,蒜薹口感细嫩、味甜、品质佳.每 667平方米(1亩)产蒜薹 300~360公斤,鲜蒜头 750~1000公斤.每 667平方米用种量大粒 150公斤,小粒 100~125公斤 .……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种植国和出口国,大蒜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连续12年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增效、蒜农增收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解决大蒜品种单一、换种成本高等制约大蒜产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从河北等地引进大量大蒜品种资源,通过选择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并经过多年的品比试验,选育出大蒜新品种焦蒜2号。焦蒜2号抗病性强,品质和产量表现均较好,蒜肉质白清脆,口感香辣微甘,由于蒜薹、蒜头上市早,商品价值高,适宜在河南省大蒜产区露地或地膜覆盖栽培。总结了焦蒜2号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焦蒜2号的选育推广,实现蒜薹和大蒜的增产增收,对河南省大蒜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地方大蒜产量,采用单因子试验探讨贵州地方大蒜品种麻江红蒜和毕节白蒜在贵阳生态区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万株/亩时,2个大蒜品种的蒜薹及蒜头产量均最高,其中,麻江红蒜的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522.04公斤/亩和916.24公斤/亩,毕节白蒜的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215.66公斤/亩和455.34公斤/亩;麻江红蒜适宜在贵阳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验结果表明,南欧蒜平均单头鲜重及平均单薹鲜重显著高于苍山蒜和苏联蒜。南欧蒜蒜头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大蒜,蒜薹中大蒜素含量高于苍山蒜略低于苏联蒜,蒜薹和蒜头中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均低于苍山蒜和苏联蒜。  相似文献   

14.
天水市大蒜秋播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从省内外引进的14个大蒜品种进行了秋播试验,结果表明:金蒜2号、金蒜3号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蒜头大,商品性好,可在天水市太京蒜区种植;汉中蒜、天水大蒜、抽薹早,蒜薹产量高,适宜在天水市薹用大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王飞  丁勇  万文勇 《农技服务》2023,(10):21-23
为大蒜新品种的认定和确定适宜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引种5个大蒜品种在凯里进行引种试验,观测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黔蒜201903蒜薹产量为263.47 kg/667m2,蒜头产量为366.85kg/667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蒜薹产量比对照麻江红蒜增产43.69 kg/667m2,增产19.88%;蒜头产量比麻江红蒜增产62.36 kg/667m2,增产20.48%,整个生育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株高45.2 cm,假茎高35.0 cm,假茎粗9.9 mm,叶片数9片,薹长26.9 cm,单薹重7.99 g,鳞芽数8瓣,单个鳞茎重14.78 g;黔蒜2020-3的蒜薹产量为247.79 kg/667m2,蒜薹产量较麻江红蒜增产28.01 kg/667m2,增产12.74%,居参试品种第2位,黔蒜201903和黔蒜2020-3可在凯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10个大蒜品种在天水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水市海拔1 400 m的河谷川道区对引进的10个大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乡蒜植株生长健壮,综合性状良好,蒜薹产量为2 715.4 kg/hm2,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18.86%;蒜头折合产量最高,为22 561.5 kg/hm2,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37.51%,可在当地推广种植。新育1号、航蒜4号综合农艺性状突出,属薹蒜兼用型品种,蒜薹、蒜头产量均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可在当地搭配种植。鲁蒜王2号、金蒜2号、汉中蒜、陕西白蒜蒜薹或蒜头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大蒜在生长中后期,顶芽萌发生长出许多细长的丛生叶,壮如马尾,俗称"马尾蒜",或"松毛蒜"、"吐丝蒜"、"吐须蒜"。马尾蒜最后虽然也能抽生蒜薹、形成蒜头,但蒜薹个体很小,利用价值不大;蒜头多为畸形的多瓣蒜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麒麟区早熟蒜"马尾蒜"现象发生较严重,造成蒜薹、蒜头产量、品质下降,给蒜农带来很大经济损失。"马尾蒜"实质是大蒜退化中的再生长现象,也称二次生长现象。大蒜生长到一定时期,鳞芽开始分化,叶片退化,鳞芽逐渐形成蒜瓣,退化鳞芽外的鳞片干枯,形成蒜瓣的外皮,这是大蒜正常生长的一般规律。如果大蒜在蒜薹露出的同时,蒜薹周围随之长出一圈细长的丛生小蒜叶,一般是5~7个小叶围着蒜薹长出,状如马尾,故称"马尾蒜"。这些小叶是大蒜侧芽在形成蒜瓣过程中,不经  相似文献   

19.
张弘 《农村百事通》2006,(15):32-32
一、薹用型珍蒜——华蒜1号该品种是山东省金乡地方品种的变异株,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是现今特早熟薹用型大蒜优选品种。该品种长势旺,抗逆性强,蒜薹肥长、均匀。白露播种,翌年清明前3 ̄7天抽薹收获。适宜我国蒜薹产区种植。一般667平方米(1亩)产蒜薹900 ̄1000公斤,高产地块可达1250公斤,种用蒜头300公斤。二、双用型奇蒜——华蒜2号该品种是一个蒜头、蒜薹产量都较高,集早熟、抗冻、抗病、优质于一体的双用型大蒜品种。该品种长势较强,根深叶茂,茎鞘坚硬抗寒,-16℃不受冻伤,好种易管。白露播种,翌年谷雨前8 ̄12天收获蒜薹,芒种前5 ̄12天收…  相似文献   

20.
费继兰 《河北农业》2004,(10):29-29
选择优良品种:秋播大蒜应选择适应性强、喜光耐寒、生长健壮、抽薹率高、蒜头蒜薹产量高的品种。如我省的地方品种:永年大蒜、磁县利薹蒜、安国白蒜或紫皮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