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北方麦区发生流行的小麦黄矮病,借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蚜,禾谷缢蚜和玉米缢蚜持久性传播,其中麦二叉蚜为优势介体蚜虫种群,因此对麦二叉蚜、不同虫态及其龄期传播小麦黄矮病的能力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
亢菊侠  杨林  兰文学 《植物保护》2021,47(5):164-170
植物病毒与介体蚜虫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前人关于植物病毒对蚜虫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对蚜虫的间接影响上,未见植物病毒对介体蚜虫适合度直接调控的报道。鉴于此,我们以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为试虫,以其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GAV(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GAV,BYDV-GAV)为测试病毒,以全纯人工饲料加入BYDV-GAV病毒提取液饲养麦长管蚜4 d,使之在不接触寄主植物条件下获毒,然后分别在全纯人工饲料和无毒小麦叶片上继续饲养,直至死亡。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毒小麦叶片饲养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麦长管蚜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生活史参数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降低,繁殖力显著增加;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周限增长率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显著降低。在全纯人工饲料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仅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下降,而其他生活史参数及种群参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BYDV-GAV使得介体麦长管蚜在小麦叶片上的适合度显著提高,这是由麦长管蚜与寄主植物互作引起的,而病毒对介体麦长管蚜的适合度无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为更有效地将耐害性用于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该文就小麦对麦长管蚜的耐蚜性及其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具有耐蚜性的小麦受到一定数量蚜虫为害时,田间产量损失不明显,或能够通过生理生态途径补偿产量损失。耐蚜性不影响蚜虫的取食及生物学参数,对蚜虫进化压力小,因此田间表现更稳定。耐蚜小麦可以允许田间存在一定数量的蚜虫,这不仅可以减轻防治压力,还可以为天敌提供食物,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更符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理念的核心。然而,目前抗麦长管蚜的小麦抗源鉴选主要是以蚜量为基础的抗生性和不选择性,耐害性被忽视。鉴于麦长管蚜田间蚜量与小麦产量(千粒重)损失率正相关,且峰值蚜量和小麦千粒重受损敏感期在小麦灌浆期重合,因此提出了以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和灌浆期蚜情指标的比值)为依据计算耐蚜指数来评估小麦耐害性的方法,该方法可弥补抗源鉴选中忽视耐害性的不足,也能克服以田间千粒重损失率为依据评估耐害性时很难实现蚜量统一的不足,同时消除抗生性和不选择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奚启新  郭景泉 《昆虫天敌》1992,14(2):65-66,68
蚜虫既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又是大豆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每年因蚜虫的直接为害和其传播大豆花叶病毒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测定有关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及其对天敌的毒性,合理用药,保护天敌,达到既控制蚜害又减轻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测定了八种杀虫剂对危害大豆的三种蚜虫的杀伤效果和对二类天敌的毒性,从中选择出了适宜的药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采自我国内蒙古丰镇县13个春小麦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连续传毒比较,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薄膜饲毒,2种蚜虫成若蚜传毒比较和血清学酶标试验等,明确我国内蒙古丰镇县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为由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效传播的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对于这个株系,禾缢管蚜与玉米蚜是不能传播的。这种株系在我国冬麦区春麦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8.
卫青萝卜病毒病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生物学、血清学测定,引起天津市卫青萝卜病毒病的毒源主要为TuMV,占67%,菜缢管蚜偏嗜十字花科蔬菜,是传播TuMV的主要介体,其寿命,繁殖力和迁飞受环境因素影响。病毒病的生态防治技术重点是控制蚜虫为害,方法为:地周种植韭菜,玉米隔离带;设银灰塑料条屏障,避开蚜虫迁飞高峰,适期(8月12日)播种,蚜虫传播期喷洒50%病毒1号油乳剂250倍。  相似文献   

9.
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容易由几种蚜虫以口针携时和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我们曾描述过TuMV或CMV在桃蚜、棉蚜、甘兰蚜和萝卜蚜上的传播效率和保持期。观察结果表明TuMV由桃蚜和棉蚜传毒效率很高,CMV的棉蚜传播效率高,但很少由桃蚜传播。本文进一步报道蚜虫从TuMV和CMV双重浸染的植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灵宝县采集的小麦黄矮病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传毒比较、薄膜饲毒、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麦二叉蚜成、若蚜传毒比较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证明这种标样的病毒只能由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传播,而麦长管蚜,玉米蚜不能传播.定为小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株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大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非专化性株系(BYDV GAV)比率的差异,采用RT-PCR技术,对BYDV-GAV的传毒介体麦蚜带毒情况进行检测.所用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样本用量可少至1/200头蚜虫;对采自我国主要麦区的蚜虫样本进行分子检测,山西、甘肃、青海、陕西11个小麦黄矮病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56%~91.5%,而河北、河南两省4个非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2.5%~33%.通过试验证实,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BYDV-GAV比率存在差异,小麦黄矮病重病区山西、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麦蚜带毒率高,而非重病区河北、河南等地的麦蚜带毒率低.  相似文献   

12.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原学研究证明新疆哈密瓜花叶病主要由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黄瓜花叶病毒(CMV)、南瓜花叶病毒(SqMV)引起,大田发病以 WMV-2为主。研究证明 WMV-2的介体主要为麦二叉蚜、苜蓿蚜、桃蚜、伞形蚜,其次是麦长管蚜、叶虫甲。CMV 的介体有桃蚜、苜蓿蚜、伞形蚜。SqMV 的介体为叶(虫甲)。哈密瓜在田间感染病毒的时间与上述蚜虫开始迁飞的时间有相关性。有翅蚜的发生、消长与田间发病成正相关。6月份降雨量与病害发生,有翅蚜消长成反相关。据五家渠、昌吉等地区调查,WMV-2的自然寄主有蚕豆、豌豆、西葫芦,它们的发病时间比甜瓜早。  相似文献   

13.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ebricius)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为害小麦,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传毒介体之一。它主要以孤雌胎生繁殖,其有性世代在我国未见报道。 我们在河南新乡观察了麦长管蚜的有性  相似文献   

14.
刘晓蓓  张勇  陈巨莲 《植物保护》2023,49(5):181-189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重大害虫, 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种植抗虫品种为最经济有效的麦蚜防控措施之一, 充分了解小麦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及其机制是培育与利用抗性品种的基础。本文对近10年来小麦抗蚜品种的鉴定筛选、抗蚜机理、抗蚜基因与抗性遗传, 以及转基因抗蚜小麦创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为深入研究小麦对蚜虫抗性机制, 促进抗虫小麦改良, 并为抗虫品种在麦蚜绿色防控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柑橘衰退病毒含量对其蚜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毒源植株和蚜虫中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发生情况与蚜虫传播CTV能力的关系,将褐色橘蚜、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置于分别感染了4个CTV分离株的锦橙上取食24 h后,运用巢式RT-PCR和实时RT-PCR检测蚜虫和锦橙的带毒情况,并分析蚜虫的传毒能力。结果显示,蚜虫中CTV的平均带毒率为0.76~0.84,其中棉蚜的最高,其次为绣线菊蚜、褐色橘蚜和橘二叉蚜。锦橙中各CTV分离株的含量差异不大,与蚜虫传毒效率间无显著相关性;也未发现蚜虫带毒率与其传播CTV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蚜虫体内CTV的含量为5.36×103±2.33×103~2.01×106±3.67×105拷贝,褐色橘蚜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且高蚜传能力CTV分离株在褐色橘蚜体内的含量远高于低蚜传能力分离株。表明蚜虫体内CTV的含量可能与蚜虫传毒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一、麦蚜1.适期冬灌和镇压以淹死小麦根际和土缝中越冬成虫、若虫,或碾死麦蚜,减少春季蚜的发生量。2.药剂防治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对蚜虫有特效,对有机磷产生抗药一的蚜虫也具良好的效果,对蚜虫具有触杀和熏蒸作用,并能渗入叶片组织中,对叶片背面...  相似文献   

17.
麦蚜重寄生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麦蚜重寄生蜂的种类 在山东临清,寄生麦蚜茧蜂的5种寄生蜂中,以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hs aphidivorus为主,占67.3%;环腹瘿蜂Figites sp.第二位,占13.5%;黄足分盾细蜂Dendrocerus(Atritomellus)laticeps占9.6%,还有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p.,短腹柄腹金小蜂Asaphes sp.。在小麦灌浆前期以瘿蜂多见;小麦黄熟期以跳小蜂为主要种类。它们是蚜茧蜂僵蚜期的主要寄生天敌、麦蚜的重寄生蜂,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异色瓢虫对小米蚜密度的功能反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乐山地区小麦蚜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对于异包瓢虫食蚜力的测定,过去已有不少报导,但几乎都未考虑蚜虫不同密度对瓢虫食蚜力的影响。为此,笔者于1984年进行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小米蚜Rhopalosiphum prunifoliae密度的功能反应试验。试图为进行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