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土地的转变,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土地利用模式的调整来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进而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提出适合城乡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对土地利用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指出只有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并结合陕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提出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入点之一。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以及在推进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需应对的问题。因此,总结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从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规划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规划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规划保障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性和规划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环环相扣,体现特色等方面阐明了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层面上论述了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6.
高洪光 《吉林农业》2011,(11):42-42
土地资源是城市化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但是土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利用土地的时候,要达到它的最大利用价值。如果不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都将陷入困境中。所以综合治理土地资源对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郑向阳 《广西农学报》2011,26(6):76-78,84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本文通过对八步区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土地流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土地流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选择新农村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合理利用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内涵;通过对新农村用地利用驱动机制的分析,提出可供借鉴的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践;评价与分析新农村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并提出合理配置土地的建议,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嵩县田湖镇为例,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状况和农用基础设施等的对比,阐述了土地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取得的现时效益,即增加了耕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等,并针对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中存在的组织、管理和资金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以及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先军  汪潘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56-5157
十七大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国长期存在的萦绕在各地农村新移民身上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途径。农村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3项支柱工程,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实现与解决农村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完美无缝对接,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思想的根本体现,也是彻底解决农村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措施,旨在形成一个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有效、合理、集约的利用模式,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推进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坚持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中,打破了旧的土地产权关系,重新确认土地产权,保护好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等各种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好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作者以多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实践,就如何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有效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引用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中,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农村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提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土地整理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及拉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河南省鹤壁市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重庆市"地票"制度本质及其交易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政府-农民和城市-农村2个维度关系,探讨了重庆"地票"的不足之处。结果表明:"地票"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政策的导向性错误造成了"地票"制度存在占用农村资源的嫌疑;区际剥削和代际剥削是城市剥削农村资源的内在机制。提出增加计划内建设用地指标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以加强确保农村稳定,再使用"地票"指标弥补经济发达区建设用地缺口,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最大化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价值的建议。旨在为相关部门规范"地票"交易制度,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郄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45-14347,14368
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吉林省磐石市为研究区域,从综合区域环境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总体呈大分散、局部小组团格局特征,呈现现代与传统时代发展特征并存的无序扩展局面;居民点的布局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村居民点分布趋向于沿河道分布的线状和沿水库分布的环形格局;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趋向于向交通干道附近扩展的趋势。在构建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下,开展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已成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缓解土地要素制约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