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门头沟区百花山景区道路边坡近自然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景区道路沿线挖填坡面营造绿色屏障、实施生态缓冲拦挡、筛选适宜的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播种和栽植相结合的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的方式,实现了百花山景区道路边坡创面的表层稳定、植被恢复,使景观得到有效改善,为类似坡面的生态植被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延庆县境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的山区道路边坡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道路沿线植被以自然灌丛为主,在已进行修复的边坡道路中,千小路、延琉路、昌赤路修复效果较好;古龙路、栾赤路、古崖居路两侧边坡修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玉海路、松阎路边坡修复效果不理想,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往景区的道路安全和沿途景观。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边坡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延庆县边坡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山区道路生态修复中的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门头沟区境内G109国道沿线生态现状和人文现状,选取典型山区道路黄土台(K45+800-K46)路段,对其开展周边环境的整体生态修复和局部区域的景观设计尝试。通过采取包括客土喷播、回填栽植、垂直绿化等一系列的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进行边坡稳定性生态防护,同时结合包括坡面栽植植物形成图案和重建生态景观林等的景观设计,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山区道路自然生态景观和人造景观,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现中国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成果,随同动车装备和筑路技术,形成了我国高速道路建设举世瞩目的三大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支撑技术体系。我国"两高"建设是以牺牲土壤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生了大量的创伤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及安全防护问题非常突出。本文就路域边坡土壤破坏特征、土壤生态修复本质、工程边坡林草种选择、V型槽种植带、喷混基材配置、机械化施工等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思考与技术创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利用路域边坡土地资源发展林草种子产业的引领技术。  相似文献   

5.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是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大难题,国家尚未提出针对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目标要求,大量的工程边坡治理的技术目标主要是满足工程安全,未能从全面恢复生态功能的要求开展生态修复。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结合大量工程实践提出:建设工程边坡治理应将安全、环保、生态三大目标统筹考虑;生态修复的目标不仅仅是绿化,而是按照生态学理论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边坡生态功能修复的基本原则是安全优先、突出生态功能、注重景观、区域生态协调;基本途径是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及土壤条件,通过现代生态修复技术构建边坡植物立地条件,科学搭建边坡区域的植物群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以修复边坡的森林生态功能为例,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边坡森林型生态系统重建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浅谈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土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土壤条件是边坡生态修复的基础。本文从土壤环境作用和生物学作用的角度简述了土壤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以及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如何通过人工措施营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期提高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对土壤生态性的关注和维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开发建设活动的迅猛开展形成了大量的岩质边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边坡的生态修复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南方热带亚热带区域、北方暖温带区域、高寒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析总结了适合各区域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的植被选择和配置方式,并提出了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湖口县长江岸线3段山体边坡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依据前期本底资源调查,对边坡特征、受损情况,以及土壤、植被现状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分析,探讨边坡生态修复措施的选择及植物群落的构建。结果表明:在边坡生态修复设计中,可采用分级削坡、设置坡面平台,来消除坡面地质灾害隐患,稳定边坡;坡底可采用生态型绿化景观堆坡,形成缓冲区,营造自然景观;为保证植物的生长,坡面可采用挂网客土喷播+局部柔性防护网,局部凹陷缓坡区可设置鱼鳞坑等;在植物种选择上,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可持续生长、结构多样性的同时,应兼顾景观需求。  相似文献   

9.
济南奥体中心山体边坡断崖面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南奥体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大量裸露的高陡开挖岩石边坡,对区域环境景观、水土保持、生态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入植生袋、植被混凝土、钢筋笼框+植生袋、毛石种植槽、叠石造景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分区配置,综合治理受损边坡,修复后边坡生态及景观功能得到极大修复。对采用的各种技术进行整理与归纳,阐述了各种技术的具体应用及优缺点,以期为济南周边其他破损山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裸露边坡的生态修复日益引起广泛重视,但对边坡修复的生态效果评价则研究较少。本文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对拟修复边坡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度量和评价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生态修复边坡预评价的原则、对象和方法,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期通过对生态修复边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预评价的开展,填补理论空白,指导边坡修复项目的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11.
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典型矿产废弃地和裸露公路边坡实施的8种植被恢复技术的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对潭柘寺及妙峰山石灰窑废弃地进行的人工景观修复效果最佳,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美景度达优级,居民满意度最高;付家台公路上边坡绿化笼砖裸岩生态修复技术和黄土台无土碎石边坡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的植被恢复效果也较好,冲蚀量及入渗速率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无土碎石边坡植被恢复中,容器苗修复技术存在着植株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百花山景区公路沿线采用客土移栽修复技术植被恢复效果显著,但这种技术对土质及坡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植生袋及保育棒修复技术虽然植被盖度较高,但所用植株较低、绿期短,且存在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挂网喷播修复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坡角大于50°时,由于土壤冲蚀量大,坡面挂不住土层,所以植株无法正常生长,而在坡角小于50°时,一般无需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它的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明辨四川省成都市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潜在生态问题,指导区域生态保护和开发。[方法]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四种省成都市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生境和酸雨3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对成都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1)成都市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为主,西部盆周山区是土壤侵蚀最为敏感的区域;(2)成都市生境敏感性以高度敏感为主,西部和东部生境敏感性较高,极敏感区域分布于西北部茶坪山、邛崃山一带;(3)成都市酸雨以轻度敏感为主,其次是中度敏感区,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该市西部海拔1 650~3 2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及高山原始针叶林地区;(4)成都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以不敏感为主,其次为中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盆周山区的北部和南部,分布有龙溪—虹口、白水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论]研究区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盆周山区,是区域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不同边坡类型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护坡模式下边坡防护工程建设初期植被恢复状况,依托北京西六环现有边坡工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12段边坡划分为六棱砖与厚层基材喷播植草2类护坡模式,分析不同模式坡位、坡长、坡向和地形条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模式为主的Ⅱ类边坡植被恢复效果优于以六棱砖护坡模式为主的Ⅰ类边坡;2)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建植初期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规律,2011年植被恢复效果较2010年差;3)坡位、坡长和坡向的不同使植被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Ⅰ类边坡中部植被生长较好,Ⅱ类边坡下部植被恢复效果好,坡长较长的阴向边坡更利于植被恢复;4)六棱砖护坡模式更适宜在山岭重丘区应用,而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护坡模式更适用于平原微丘区。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北部半干旱丘陵低山地区的乡村道路,侵蚀严重,使运输受阻,经常被迫改道,占用耕地,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的发展。以阴山北麓四子王旗的农耕地区为例,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研究道路侵蚀特点,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研究道路遭受侵蚀的原因,分析道路侵蚀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乡村土质道路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路面坡度和降水强度,人类的使用方式也直接影响路面侵蚀。研究区位于坡面上和谷地中汇水处的土质道路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侵蚀;夏季发生的有限的几次强降水是研究区道路遭受侵蚀的重要原因;位于较大坡度坡面上和谷地中汇水处的道路侵蚀最为严重;两边不等高和壤质土的路面都易遭受侵蚀;人类使用的季节性和维护的缺失加剧了道路侵蚀。  相似文献   

15.
秦巴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山地灾害多发区。通过对陕南G316国道斜坡灾害的实地调查,总结了斜坡灾害点的基本情况,指出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等地质环境条件有利于斜坡灾害的孕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坡度、坡高、坡向及坡形等基础因子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各影响因子的优势度。同时,归纳了该路段斜坡灾害的变形破坏特征,总结出顺层滑动、弯曲-倾倒、楔形体滑动、溃曲破坏以及滑移-拉裂5种典型的失稳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例分析,从而为边坡成灾预警和选择经济有效的治理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植物混凝土格栅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护坡技术。选择北京地区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一处陡峭裸露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物混凝土格栅技术在北京地区的适用性以及在岸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针对该段坡面存在的溅蚀、面蚀以及沟蚀等土壤侵蚀现象,采用植物扦插与混凝土格栅相结合的方法对裸露边坡进行近自然修复。分别对施工后3个月、15个月和47个月时旱柳的成活率、覆盖度以及47个月后旱柳的生长状况、土壤养分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使旱柳的生长情况达到了较高的水平。47个月后旱柳的平均基径和平均株高分别为2.02cm和317.2cm,而且岸坡植被迅速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土壤性质有所改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计算分析北京市灵山亚高山草甸区内自然坡面和侵蚀沟道两种立地类型上的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侵蚀沟道植被人工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立地类型上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均表现为:侵蚀沟道自然坡面,而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侵蚀沟道自然坡面;(2)侵蚀沟道与自然坡面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884,β多样性指数为0.178,表明侵蚀沟植物群落组成与自然坡面的相似性较高;(3)自然坡面和侵蚀沟道内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 Trin)、苔草(Carex dispalata)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为主要的优势种;多数物种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但重叠值较小。[结论]侵蚀沟道处于演替初期,趋向于恢复到群落自然状态,硬质早熟禾和苔草为主要的先锋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相似优先比的闽台两地果树气候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台湾主要果树种植区代表站点高雄作为引种源地, 选择年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年平均相对湿度7个因子作为比较因子, 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闽台两地7个气候因子和果树气候进行相似性分析, 并划分相似性优先等级, 制作相似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 (1)漳州市沿海大部、厦门市同安区与台湾省高雄市果树气候相似程度较高; 莆田市区、泉州市大部、漳州市西部相似性中等; 闽中大山带(鹫峰山 戴云山 博平岭)以西的大部分县市农业气候相似性差或不相似, 为不适宜引种区; 其余县市农业气候相似性程度较差, 若要引种, 必须采取保护地栽培。(2)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尤其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因子与台湾省高雄市的相似性比较高(年降水量除外)。(3)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研究闽台两地的果树气候相似性是可行的, 研究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相符。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开展果树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太行山小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行山区重点治理小流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岩性、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 ,将太行山区小流域划分为 4种类型 ,即西部深山区片麻岩小流域、东部浅山区片麻岩小流域、地形坡度较陡的石灰岩小流域、地形坡度较缓的石灰岩小流域。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灰色预测方法对各类型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得出了太行山不同类型区的小流域经济开发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运用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计算机自动解译结合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了阿拉套山1990年、1999年及2011年3个时段的冰川边界,并应用GIS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阿拉套山冰川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1年,阿拉套山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20.24%,其冰川主要分布在北坡、东北坡和西北坡;西坡的冰川退缩速率最大,达到30.96%。与1990—1999年相比,近10 a来冰川退缩加快。研究区冰川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先呈增加趋势,至3 600~3 800 m达到最大后呈减少趋势。对研究区附近温泉和阿拉山气象站点资料的分析表明,其气温升高但降水量变化不大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