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分离自黑龙江省16个市县的369个水稻立枯病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它们分别属于3个属9个种。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致病性相对较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其次;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腐霉菌(Pythium spp.)的致病性相对较弱;Fusarium commune不具致病性,说明其只是一种腐生菌,不引起水稻的立枯病。结合分离出现频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定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省漳洲、福州等地豌豆不同生育期的根腐病原进行调查,基本明确了福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福建省豌豆根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ehlesht.)、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终极腐霉(Pythium ultinum Trow.)、根腐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Berk.et Br.)Ferr.]和一种未鉴定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致病性试验表明,茄镰刀菌和根腐丝囊霉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3.
白术根茎腐烂病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共分离得到58个病原菌菌株,其中丝核菌属Rhizoctonia菌株25个,小菌核属Sclerotium菌株19个,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11个,腐霉菌属Pythium菌株10个。在丝核菌中有22个菌株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小菌核属的19个菌株全部是罗氏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ii,镰刀菌中有10个菌株是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 Schecht,3个腐霉菌株则全部是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用绿亨一号、井冈霉素和甲霜灵3种药剂单独防治时都有效果,但显著低于绿井混合或绿甲混合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甘肃中部地区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中,采用了PDA、WA组织分离、胡萝卜诱饵分离及水培养分离等不同的分离技术,共分离病株820株,病组织1734块,获得菌株235个,经初步鉴定确定为17个不同的种,对这些分离物采用灭菌土盆栽、蛭石盆栽、纸卷法、断根法等接种技术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分离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认为发生在甘肃中部地区的豌豆根腐病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s)Sacc)、豌豆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 Gilman et Abbott)、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腐霉(Pythium spp)和壳二孢菌(Ascochyta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根据文献记载,上述各类菌除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丝囊霉之外,其余真菌在豌豆上的致病性国内未见报道,链孢粘帚霉作为豌豆根腐病的致病菌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明新疆加工番茄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条件和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选取以往鉴定的加工番茄根腐病的主要代表性菌株,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供试加工番茄的主要致病腐霉菌、疫霉菌和丝核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供试三种镰刀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这些菌在pH 5~11均可以生长,在pH 6~8时生长最好,随着pH值的增大,菌丝生长量下降.各供试腐霉菌和疫霉菌在PDA和CM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而供试各镰刀菌在PSA上生长最快.通过越冬菌态测定初步查明:供试各腐霉菌和疫霉菌均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而镰孢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越冬.[结论]加工番茄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适宜在中性土壤环境里生长,供试各腐霉菌、疫霉菌和丝核菌在25~35℃生长较快,而供试各镰刀菌在25~30℃生长良好.初步试验供试各主要腐霉菌和疫霉菌以卵孢子越冬,镰刀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越冬.  相似文献   

6.
利用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大豆根腐病菌进行室内菌丝生长抑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和苗期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 dermatum)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较高,分别为100%、100%和84.82%.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瓜果腐霉菌卵孢子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卵孢子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苗期盆栽防治试验中,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和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分别达到70.93%、65.63%、63.71%和76.54%  相似文献   

7.
从宁夏8个市县采集旱育秧立枯病病样550份,分离后获275株菌,分属8属真菌:①镰孢属(Fusarium),占53.1%;②腐霉属(Pythium),占22.5%;③丝核属(Rhizoctom),占1.5%;④蠕孢属(Bipolaris),占2.5%;镰格孢菌(Alternaria)28株,占10.2%;青霉菌(Penicillium)13株,占4.7%;根霉菌(Rhizopus)9株,占3.3%;木霉菌5株,占1.8%.经对镰孢菌、腐霉菌、丝核菌致病性测定表明,不同病菌的致病力和引起的症状类型有一定差异.3个属的病菌均能引致稻苗的黄枯、青枯,并且伴随茎基部褐色病斑;引起矮化的是镰刀菌和腐霉菌;引起徒长的主要足镰刀菌.镰刀菌发病率75.4%,腐霉菌发病率41.5%,丝核菌发病率12.9%.  相似文献   

8.
豌豆根腐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豌豆根腐病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豌豆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为害逐渐加重,致使豌豆产量遭受严重损失.1984—1985年在榆中北山地区、定西北部山区种植的豌豆分别在苗期、花期、成熟期采集根腐病病株,采用常规法分离标样178个,共分离病块3,738块。出现镰刀菌(Fusarium Spp.)病块数占50.5%,获得菌株170个.其它菌类有腐霉(Pythium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等.经接种、回接试验镰刀菌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腐霉及其它菌类则有加强腐烂作用,初步认为豌豆根腐病病原以镰刀菌为主,其主要种有豌豆尖孢镰刀菌(Fusart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豌豆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甘肃豌豆根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豌豆根病病原真菌为豌豆丝囊根腐霉(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Cerk & Br.Ferr.),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 Trow)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丝葚霉B(Papulospora sp. B),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黑色不产孢菌(Black steile fungus),镰刀菌(Fusarium sp.),丝葚霉A(Papulospora sp.A),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10种病原真菌的总侵染株率91.3%,其中豌豆丝囊霉侵染株率62.5%,其余9种病原真菌侵染株率37.3%。分别用豌豆丝囊根腐霉,根串珠霉、终极腐霉、尖抱镰刀菌、丝葚霉B、腐皮镰刀菌、黑色不产孢菌、镰刀菌、丝葚霉A、丝核菌给豌豆植株茎基部接菌,病情指数分别为84.4、61.5、45.0、51.6、80.1、68.3、51.7、50.9、41.6、20.4。植株干重较对照减少依次为56.8%、47.0%、44.6%、36.7%、22.0%、12.2%、20.0%、8.8%、10.2%、24.0%。  相似文献   

11.
葫芦巴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萍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6):202-204
通过田间系统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对葫芦巴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葫芦巴根腐病由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终极腐霉等复合病原真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12.
腐霉对姜根茎腐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姜根茎腐烂的三种症状类型:青枯型、黄腐型及黄枯型;分别由青枯细菌、腐霉菌及青桔细菌和腐霉苗引起,鉴定出4种致病腐霉:P(?)(?)P.(?)P.(?)和P.(?).通过接种试验,证明腐霉对姜有较强的致病力;与青枯细菌共同为害,病将更严重,故姜的根茎腐烂不完全是细菌青枯病。  相似文献   

13.
香荚兰病害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香荚兰病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病害的危害性、病害种类;并着重介绍了香荚兰根腐萎蔫病的研究概况,包括病害症状、病原菌、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一般规律,香荚兰种间对根腐病抗性的差异,以及香荚兰根腐萎蔫病的防治经验.作者提出将传统的和现代化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对于生物防治和着眼于增强香荚兰抗病性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也必须综合应用,可以早出成果.  相似文献   

14.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理,笔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分离纯化得到的候选真菌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采用CTAB法提取了真菌DNA,并对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通过IT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候选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5.
 1989~1992年共采集标本1087份,共鉴定真菌、细菌、线虫病害33种,与1984年云南省病虫草普查时所记载的烟草病害16种有所增加。由于这次标本采集包括了云南省玉溪、曲靖、红河、大理、昭通、红河、昆明等主要烟区,基本代表了云南省的情况。调查研究结果为今后制定病害防治决策、进行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严重为害仙客来的萎凋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 ,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经鉴定 ,造成仙客来萎凋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翠菊专化型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及进入温室后的仙客来生育后半期 ,通过带菌栽培基质 ,侵染根系及叶柄基部的自然孔口。防治试验表明 ,在发病后大多数药剂治疗效果均不明显 ;用 4 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普力克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棉花生产上枯、黄萎病严重的问题,选择遗传基础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为母本,选用性状互补的父本进行改良,期间利用姊妹交增加各优良性状基因的累加和重组几率,在枯、黄萎病混生重病圃,对丰产性进行严格选择;对抗病性进行全生育期鉴定,注重选择低病级、低病株率材料;对纤维品质性状依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按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筛选;选育出集兼抗枯、黄萎病、高产、优质于一身的棉花新品种‘冀棉616’、和‘冀棉315’。  相似文献   

18.
尖镰孢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尖镰孢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属于对外检疫对象,其寄主范围广,可以危害100多种植物,目前主要依赖化学药剂防治。文章概述了国内外用于尖镰孢枯萎病生物防治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及其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利用生防菌在尖镰孢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防菌与农药复配使用、生防菌与其它拮抗微生物协同互作、提取和纯化生防菌的抗菌物质研制新的生物农药以及构建生防工程菌等对策,以提高对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造成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芦笋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确定病原菌的属、种名,为防治该病害寻求理论依据。试验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搜索其同源性并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引起芦笋枯萎病的病原菌是镰刀属中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且病原菌之间的同源性高达89%,遗传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