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产业是柘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我国加WTO后,柘荣茶叶产业的基地、加工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柘荣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的健康茶叶食品以促进我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以下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茶产业是柘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我国加WIO后,柘荣茶叶产业的基地、加工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柘荣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的健康茶叶食品以促进我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以下看法供参考。 一、发展茶叶产业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龙舌白”是一种造型工艺白茶,是柘荣高山白茶的一种创新产品,以香气高扬,滋味鲜甜醇爽而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本文从生态环境、基地建设、茶园种植管理、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产品优异品质的成因进行分析,对茶园种植管理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柘荣县茶叶企业推崇的单株种植、野放管理技术以及造型工艺茶的加工工艺进行总结,为茶园管理、白茶加工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省茶叶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茶产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 "十五"期间,我省茶叶生产快速发展,在品种结构调整、名优茶开发、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工工艺改进、茶文化宣传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茶产业的发展.发展茶叶生产,成为茶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表现出以下十个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5.
《广东茶业》2023,(5):60-61
<正>为助力全省茶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编印《茶叶全产业链技术推介》,该技术手册收集汇总了我会茶叶产业全链技术专家提供的从茶叶品种、栽培技术、加工技术、质量安全、茶园规划、品牌创建和茶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广东茶业》将分期进行介绍、推介,以便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个人与各项技术单位或专家进行对接,开展合作、咨询。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研究大湘西地区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茶树品种、茶叶加工技术及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提出大湘西地区建设"潇湘"茶公共品牌的对策建议,助力湘茶千亿产业。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广东省韶关茶叶产业发展历史、产区与品种、企业与品牌、资源与文化优势等现状,针对韶关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形势分析,提出包括配套建设茶叶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着力构建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有效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提升茶叶品牌竞争力及加快融合茶文化休闲旅游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品可识别度是产品优秀内质的外在表现,茶叶的地域特征明显,选择宜种宜制的优势品种,从加工工艺上保持并彰显产品个性,形成一区一品,可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浙江省十大名茶"武义县茶叶品牌"武阳春雨"为例,通过与周边历史名茶、新兴强势品牌的对比,分析茶树主打品种的选择、制茶工艺和标准的统一、茶叶外形风格等对茶叶产品可识别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直是带动地方经济的一把利器,而茶叶在此方面的发展一直在农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浙大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的定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就是特定区域内各类相关组织所共有的,在茶叶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营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联合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评价,使茶叶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茶叶品牌~([1])。它是茶产业在整体经营呈现分散态势,产业规模基础小,缺乏品牌建设所需的资本支持下的发展选择;一般由政府主导,在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0.
浙江茶情(3)     
金晶  陆德彪  刁学刚 《茶叶》2015,(3):178-180
<正>1省政府召开振兴浙江茶产业会议8月4日,黄旭明副省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浙江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听取了省农业厅关于茶产业发展有关情况汇报,并就我省茶叶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茶叶市场与出口、茶叶标准与质量安全、茶叶精深加工与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支持等进行  相似文献   

11.
安溪铁观音成本-价格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咏梅 《茶叶》2014,(2):87-90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精品。本文以安溪铁观音茶农户、茶叶企业、中国茶都-安溪茶叶交易市场等实地考察为依据,对安溪铁观音茶叶生产成本与价格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安溪铁观音生产成本构成复杂,包括鲜叶种植成本、初加工成本、精加工成本;在各项成本中,鲜叶生产成本最高;在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价格的调查分析中发现,茶农户的毛茶价格远比茶叶批发商和茶叶店零售价格低,销售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产业组织:绩效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祝成 《茶叶科学》2011,31(3):264-272
本文对中国茶产业的组织现状、绩效及政策进行了研究。当前中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茶园的小规模"分包"式经营、非垄断性的市场竞争结构、初精制的专业化分工和大宗茶出口的来样加工贸易等。比较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的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可以发现,斯里兰卡的纵向交易"分成"契约制、日本的农户合作组织以及红茶出口普遍采用的拍卖交易等制度,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认为,相关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农户的"入市"瓶颈;通过技术变革,引导初精制加工的整合;探索出口交易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野茶王”制作工艺、品质、效益、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了桃源县野茶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先合理开发生态茶园,壮大主体、调优结构,对口帮扶、标准建厂,科学申报与管理相关项目等方面促进桃源县野茶王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华 《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伍岗  浦绍柳  张艳梅 《茶叶》2009,35(2):106-109
分析了勐海县茶产业现状,指出勐海县茶叶生产、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勐海县茶叶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茶产业结构,稳定边疆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茶漫话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加工精妙,品质独特,在我国茶叶产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对黄茶起源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对黄茶生产及贸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呼吁业界加快传统黄茶的创新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茉莉花茶产业概况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是中国具有悠久产销历史的再加工茶类。文章剖析了中国茉莉花茶产销概况,指出了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路径,展望了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前景,阐述了茉莉花茶的健康属性与消费空间。笔者认为,依托创新驱动,茉莉花茶产业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消费空间。  相似文献   

20.
茶叶生产经营规模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不同规模茶场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 ,茶叶生产不具有规模经济特点 ,但因生产茶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90年代手工茶类发展使“挨家挨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从而导致茶叶生产经营规模继 80年代以后进一步趋小 ,妨碍了茶产业发展。我国茶产业要参与国际竞争 ,迫切需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进而诱发组织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