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南黄海海域漂浮铜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南黄海海域漂浮马尾藻属(Sargassum)的种类,以2013年5月采自南黄海海域漂浮马尾藻属藻类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扩增出其ITS2序列,并用Clustal X和Mega 4.0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N-J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域漂浮的马尾藻属藻类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其ITS2序列大小为700 bp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金潮源头,对枸杞岛附近贻贝(Mytilus edulis)养殖区固着褐藻进行了分布特征调查,并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漂浮金潮进行月度监测。结果表明,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区设施上固着生长大量褐藻马尾藻,1—3月,藻体具有固着器,营固着快速生长,平均长度在3月可达3.45 m;同时海区巡航监测结果显示,1—2月枸杞岛附近海域无漂浮马尾藻,3月份只有单棵零星漂浮藻体; 4月份,贻贝养殖区马尾藻固着器逐渐萎缩消失,导致藻体大量脱落进入海区,由于马尾藻具有气囊结构,能够保障藻体长期漂浮在海表面形成金潮;大面监测结果显示,4—5月海区漂浮褐藻生物量与分布范围快速增加,分布面积可达27761 km^2。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固着褐藻和海区漂浮褐藻均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本研究结果表明,3—4月浙江沿岸固着铜藻在人为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从贻贝养殖设施上脱落后营漂浮生活,生长聚集,并可能在风和海流作用下向北至黄海海域形成金潮,黄海金潮可能具有多溯源性质。  相似文献   

3.
4种海藻膳食纤维清除自由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烷基自由基引发的亚油酸氧化体系和DPPH体系对江蓠(Gracilaria)、麒麟菜(Eucheuma)、马尾藻(Sargassum)、海带(Laminaria)4种膳食纤维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羟基自由基体系中,江蓠、麒麟菜、马尾藻、海带4种膳食纤维的IC50分别为5.2mg/mL、5.5mg/mL、4.4mg/mL和4.1mg/mL;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中,江蓠、麒麟菜膳食纤维的IC50分别为4.8mg/mL和5.3mg/mL,而马尾藻、海带膳食纤维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36%和42%;在烷基自由基引发的亚油酸氧化体系中,江蓠、麒麟菜膳食纤维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36%和26%,马尾藻、海带膳食纤维的IC50分别为4.1mg/mL和3.5mg/mL;在DlPIH体系中,江蓠、麒麟菜、马尾藻膳食纤维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31%、11%和26%,海带膳食纤维的IC50为6.2mg/mL。在各体系中,与相应的专一性阳性参照物对比,证明这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尾藻池塘人工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藻(Sargassum)属的种类是广东省的重要经济海藻,通常被用作饲料、藻胶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用作海藻肥料、饲料添加剂等。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马尾藻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马尾藻的经济价值,一些企业对马尾藻的需求逐年增大,同时,由于受到近海采捕、港口建设、采集贝类等因素的影响,马尾藻的自然资源量在不断的下降,从而造成马尾藻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因  相似文献   

5.
马尾藻属(Sargassum),属褐藻门、无孢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由瑞典藻类学家Agardh建立。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马尾藻有400余种,广泛地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据记载有100余种。马尾藻种类是潮间带和潮下带海藻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3],作为主要支  相似文献   

6.
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发现了一种未见报道的马尾藻。形态鉴定结果显示,该马尾藻与拟披针叶马尾藻的形态特征十分相似,但气囊结构有明显差异,故将其定名为拟披针叶马尾藻潭门变种。对该新变种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特征及其与马尾藻属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拟披针叶马尾藻潭门变种隶属于真马尾藻亚属,并与瓦氏马尾藻和亨氏马尾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羊栖菜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黄褐色肉质,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海产褐藻类,主要供食用。我国沿海居民采集后,常混合其它副食品作成菜食。根据日本有关资料介绍,羊栖菜含有大量的钙和碘,可缓解头脑的疲劳及补给甲状腺激素的消耗。  相似文献   

8.
褐藻酸钠对放射性锶的阻吸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对我国沿海野生马尾藻和人工养殖海带所含褐藻胶的提取、化学降解分级、原始褐藻胶及其分级产物M/G比值和粘均分子量的测定结果,并试验了各产物对^85Sr在动物肠道内的阻吸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南方产马尾藻的褐藻胶M/G比值低,北方海带的M/G比值高;褐藻酸钠的草酸水解物G含量提高,M/G比值下降显著,而MgCl2-EtOH分级产物的M/G比值下降较少;水解后的马尾藻褐藻胶的粘均分子量及聚合度都普遍下降;在动物肠道内,草酸水解前后的褐藻胶对^85Sr有明显的阻吸效用,其中以裂叶马尾藻褐藻胶的阻吸效果最好。裂叶马尾藻褐藻胶的草酸水解产物对^133Ba也有显著的阻吸效果。  相似文献   

9.
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含粗蛋白质1.20/,粗脂肪0.60/,无氮浸出物1.20/,粗纤维4.40/,粗灰分2.20/,并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浮萍可用作牛蛙的辅助饲料,用浮萍养蛙一有以下三一、浮萍虽然含水分量高,粗纤维高.蛋白质含量较少,但是矿物质及维生素丰富大养蚌时经常投喂一些浮萍.正好可弥补长期投喂单~饲料所造成的营养不全面之不足。一浮萍属漂浮性水生植物.天暖时浮生水面.大冷时下流水底,H要水温、低一厂IOC它就浮在水面。所以.浮萍用作牛蛙饲料.它的漂浮率及漂浮时间是牛蛙常用饲料所无法相比的;而己食合上吃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序列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燕会  杨旭  周志刚 《水产学报》2014,38(9):1335-1344
为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的序列变异,实验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了3个不同地理种群15株瓦氏马尾藻的ITS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个个体共出现4种不同的ITS序列,它们相应的ITS1、5.8S、ITS2长度相同,均为762、158和507 bp,共有3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马尾藻科3个属24种马尾藻的ITS序列,以羊栖菜属的羊栖菜,喇叭藻属的拟小叶喇叭藻和下延喇叭藻作为3个外群,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瓦氏马尾藻的ITS序列优先聚在一起然后以较高的置信度与南海马尾藻和球囊马尾藻聚为一支,在系统发生上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在选取的马尾藻中瓦氏马尾藻与南海马尾藻遗传距离最近为0.004,与拟小叶喇叭藻遗传距离最远为0.422。  相似文献   

11.
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置于实验室球形培养瓶内培养15 d,设置5个充气速率(50 m L/min、100 m L/min、200 m L/min、400 m L/min和800 m L/min)为实验组,静水培养(0)为对照组。每隔5 d测定藻体的生长速率和营养盐吸收速率,培养实验结束时,测定藻体的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充气速率和培养时间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PO34--P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而对NO3--N来说,仅培养时间对其吸收影响显著。培养第1天时,充气可显著促进营养盐吸收,最大充气速率(800 m L/min)培养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分别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133.77%和89.51%,生长速率也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95.0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充气速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培养第15天时,充气速率为800 m L/min条件下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低24.87%,对PO34--P的吸收速率仅高出静水培养下的46.03%,而生长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出75.16%。同时,除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充气速率可抑制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糖合成。因此,水体运动是通过对营养盐吸收及其他生理过程产生的作用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的生长,而不是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生长和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马尾藻是一种多年性海藻,由于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植物生长激素以及其它活性物质等,目前正在开发作为人工栽培的经济海藻种类之一,但马尾藻栽培产业苗种缺乏,夹苗费时费工。为探讨马尾藻规模化人工繁育,我们开展了马尾藻绳帘一体苗帘制作工艺试验,提高了育苗效果,省去了夹苗工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繁殖期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的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淑娴  陈万东  林利 《海洋渔业》2014,(2):107-111,115
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Turn.)var.chinense J.Agardh是构成南麂海域生态系统重要的大型海藻之一,目前关于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的形态学观察尚无报道。以南麂海域繁殖期的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为对象,实地跟踪观察和制作组织切片相结合,对该藻的假根、茎、叶、生殖托、气囊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和分析。其中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托的观察,发现了生殖窝的发生特点以及性母细胞分裂为配子的方式。根据半叶马尾藻的营养结构观察,推测半叶马尾藻的髓质部分细胞大部分为死细胞,仅留胞壁结构起支撑作用,藻体表皮以下的一层紧密排列的柱状细胞才进行光合作用及其它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4.
羊栖菜马尾藻光合作用与水温、光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仲嘉 《水产学报》1997,21(2):165-170
羊栖菜马尾藻在不同水温、光强下,光合作用各有其明显的规律性,有适宜的水温和光强范围。光合作用的适宜水温约为15-25℃,而以20℃为最适水温。光饱和产争光合速度随水温20,15,25,10℃依次降低。根据测定结果,本文对其在羊栖菜马尾藻生产上的合理应用,促使养殖技术和产量的提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马尾藻属的分类、资源分布和栖息环境、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人工栽培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东省开发利用马尾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冬青叶马尾藻(Sargassum ilicifolium)是海南岛近岸海藻场的重要建群种。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藻体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率变化,研究了冬青叶马尾藻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性,为海藻场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在不同温度(10、14、18、22、26和30℃)、光照强度(10、20、40、80、120、140和200μmol·m-2·s-1)和盐度(16‰、20‰、24‰、28‰、32‰、36‰和40‰)条件下,测定冬青叶马尾藻的特定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等参数。结果显示,冬青叶马尾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6℃,适宜光照强度为20~120μmol·m-2·s-1,适宜盐度为16‰~36‰。研究发现,冬青叶马尾藻是喜温的大型海藻,其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过低或过高的光照强度会导致藻体损伤。因此,在对以冬青叶马尾藻为主的海藻场进行保育和恢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海水养殖是我区沿海一项传统的生产事业。我区沿海位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水温适宜.因此,在广阔的浅海滩涂上繁育着许多的鱼虾,贝藻类。如牡蛎、珍珠贝、文蛤、缢蛏、、泥蚶、毛蚶、海参、海马、鲍鱼、螃蟹、贻贝、沙虫、江漓、紫菜、马尾藻、鲻鱼、三长棘鲷、对虾等等.这些品种自古以来为我区人民所喜食利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匍枝马尾藻有性繁育过程的特点和人工育苗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观察的方法,对匍枝马尾藻雌雄生殖托特点、受精卵分化等有性繁育过程、以及假根的形成、幼苗发育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匍枝马尾藻的繁殖季节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水温达到28℃时,生殖托出现排精排卵现象;从受精卵发育到形成具有假根的幼苗约需要48h;幼苗发育缓慢,35d后出现原生叶。人工育苗结果显示,幼苗栽培35d,幼苗株高为2.5~3mm,密度为6~10株/cm2;海区栽培60d后,匍枝马尾藻幼苗株高可达到7cm,幼苗密度为2株/cm2。本试验结果为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规模环境育苗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egerrimum)幼孢子体为对象,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温度(18~25℃)与盐度(27~33)对其生长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对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具有明显联合效应,温度的影响大于盐度。21.5℃、盐度30条件下,幼孢子体的体长增长率和体宽增长率均达到最大值,但易滋生杂藻;在光照强度5000lx、温度16.5~26.5℃和盐度25.8~34.2时,温度与盐度的一次、二次效应以及二者间的联合效应对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表明此范围为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与盐度范围。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长度的平均增长率与温度、盐度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