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地区的林木病害种类,笔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经整理鉴定有11目16科29属48种真菌引起51种林木病害,是鄂尔多斯地区林木真菌病害种类的首次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和龙林业局荒沟、星火、长兴3个林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和林间标本采集,并经室内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观察,参考相关分类资料对该林业局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真菌135种,具有食用、药用和食药用真菌共96种,占71.1%;食药用真菌种类最多的科是多孔菌科(Polyparaceae),共有12属21种,占全部种类的15.6%;第2大科为伞菌科(Agaricaceae),共有6属16种,占全部种类的11.9%;第3大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共有2属12种,占全部种数的8.9%。种类3个以上的属有12个,全部是担子菌,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33.3%,而属的数目仅占全部属数的15.4%。  相似文献   

3.
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林木、花卉腐烂发霉及病斑、病害的植物组织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经显微形态观察鉴定,分别为半知菌亚门2属8种,子囊菌亚门1属1种,表明巴彦淖尔市真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并为植物保护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地区16种林木VA菌根研究,从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VA菌根真菌17种。其中无梗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16种,球囊霉属为广谱性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地球囊霉为常见种,本文还分析了VA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的选择性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本保护区共有真菌165种,隶属2门4纲10目35科79属,其中以担子菌门层菌纲真菌的种类数量最多,为14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87.3%;共有优势科9个含47属111种,分别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6.5%、总属数的59.5%,总种数的67.3%;本区大型真菌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 300m以下的区域,共有159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96.4%,大型真菌的种类、种群密度以及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从大型真菌在不同植被类型内分布看,大型真菌以分布于阔叶林带的种类较多,达126种,占调查总种数的76.4%,其次为灌丛林和针叶林。  相似文献   

6.
对偃松春、冬两季的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偃松叶部共分离出21属(种)真菌,均为微型真菌。冬季偃松叶栖真菌分布达到17属(种),优势属为Paecilomyces、Leptographium、Penicillium;春季叶栖真菌分布达11属(种)真菌优势种为Penicillium、Trichoderma和未定名的CYPZ003。当年生针叶与2年生针叶种类数量较接近,但共有种类较少,而且优势种不同。树冠上层种类相对于中冠层、下冠层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7.
2007年至2008年,调查了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采集和鉴定真菌标本200余份,初步研究发现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21种, 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7科10属16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6科59属105种。本文依据Kirk(2008)年分类系统[1]编写了该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名录,并对其资源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调查了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采集和鉴定真菌标本200余份,初步研究发现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21种,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7科10属16种,担子菌门(Basid iomyco-ta)26科59属105种。依据K irk(2008)年分类系统编写了该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名录,并对其资源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南地区的外生菌根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整理结果表明,甘肃陇南地区有与树木共生的外生菌根大型真菌77种,隶属于14科、28属。可作为种质资源信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植树造林工作中为促进林木生长而利用菌根现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348种,隶属于14目48科122属。其中,担子菌319种,分属8目37科107属;子囊菌种,分属5目9科13属;其它1目1科1属。金钟山的大型真菌种群中,许多具有很高经济开发价值的药用、食用真菌,以及具有重大科研和应用价值的外生菌根菌、虫生菌等,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生物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11.
液体菌种在黑木耳栽培中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 (Auriculariaauricula)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优势生产品种 ,2 0 0 4年木段栽培已发展到 130 0万段 ,塑料袋代料栽培达到了 2 4 0 0万袋。长期以来 ,在菌种生产上都采用传统的固体菌种 ,生产周期长 ,菌龄不整齐 ,产量难以提高。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 ,在加格达奇区的加北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进行了黑木耳液体菌种应用试验 ,其结果较应用传统的固体菌种其菌龄缩短 2 8d ,成本每万袋降低 15 2 4 .10元 ,产量每万袋提高 2 2 5kg ,提高经济效益 10 5 2 4 .10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木耳丰产栽培技术20a研究和实践,总结黑木耳丰产的3个关键问题是:菌种,耳木边材量,技术管理,优质菌种比劣质菌种可提高产量87.1%,边材量多的耳木比少的提高产量62.9%,所以必须选择优质菌种和边材量多的耳木,昌黑木耳丰产的保证,主要是发好菌,使菌种定植在耳木中,再经干湿交替管理,以保证优质菌种和耳木边材发挥最大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引起黑木耳栽培种污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污染的木耳三级栽培种"荤油"层为材料,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16S rDNA分子鉴定法以及回接试验,分离并鉴定出引起食用菌栽培种污染的细菌3株,其分属于Paenibacillus、Bacillus和Lysinibacillus属,分别命名为YC3、YC8、YC12。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人工林AM菌资源调查与苗木接种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我国华南地区木麻黄主要种植区人工林野外调查 ,收集了我国木麻黄人工林下AM菌资源 15种 ,分别隶属 3个科共 5个属 ,其中有 4种分别为有关土样中的优势种。球囊霉属 9种 ,占已知种类的 6 0 % ,其余无梗囊霉层、巨囊霉层、盾巨囊霉属及硬囊霉属分别仅有 1  2种。木麻黄幼苗的温室接种效果表明 ,AM菌可显著改善木麻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 ,菌种或菌株间有明显差异 ,其中V95 0 8,V90 0 4 ,V95 0 2、V95 0 7和V95 0 3菌株的接种效果较好 ,苗高比对照增加 4 3 4 8%  84 78% ,地径比对照增加 4 0 0 0 %  73 0 0 %。  相似文献   

15.
全国林药、林菌发展区划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植被类型、林药、林菌资源概况和发展条件等,将全国林药、林菌发展布局为7个分区,并提出各区域主要发展方向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以DNA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故此对菌根真菌的研究中所采用的DNA分析技术和同工酶分析等技术作了介绍,并综述了其在菌根真菌分类鉴定、多态性及亲缘关系和菌种持续性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还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真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农林用地的AM菌多样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及文献,收集并整理出我省农林业用地已知的AM菌资源共44种,隶属3科6个属。其中,球囊霉属真菌22种,占已知AM真菌资源种数的50.00%;无梗囊霉属真菌11种,占已知AM菌种数的25.00%;硬囊霉属真菌5种,占已知AM菌种数的11.36%;盾巨囊霉属真菌3种,占已知AM菌种数的6.82%;此外,还有巨囊霉属2种及内养囊霉属真菌1种。对分子于我省的主要AM菌种资源作了简介,对AM菌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及其意义作了初步分析,对我省应用AM菌的工作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作者对北京市的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大型真菌100余号,并对这些标本进行了鉴定.研究发现一种生长在阔叶林下的革菌为哈氏杯革菌Cotylidia harmandii (Lloyd)D.A.Reid.杯革菌属(Cotylidia P.Karst)在我国曾有过报道,全球有描述的分类单位共有20余个[1~4],在我国仅发现了5个种,即金黄杯革菌Cotylidia aurantiaca(Pers.)A.L. Welden,明亮杯革菌Cotylidia diaphana(Schwein.)Lentz,克玛波杯革菌Cotylidia komabensis(Henn.)D.A.Reid,苍白杯革菌Cotylidia pallida(Pers.)Boidin,波纹饰杯革菌Cotylidia undulata(Fr.)P.Karst.[2],但哈氏杯革菌此前未被国内报道过,因此,该种为中国革菌的一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