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月浑子外植体褐变抑制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洋  苏淑钗  冷平生  魏芳 《果树学报》2007,24(3):393-396
外植体褐变是阿月浑子组培的主要障碍之一。对阿月浑子外植体母树年龄、遮光、外植体枝条部位与采集季节、组培条件、添加剂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等与外植体褐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月浑子外植体的褐变率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枝条中部最低,而枝条上端最高,1年生与7年生树褐变率差异不大,与母树是否遮光关系不明显,在培养基中添加抑制剂PVP能减轻褐变,而添加维生素C、Na2S2O3与活性碳的效果不显著,低光和低温对控制外植体褐变有显著效果,但从低温下转入常温后褐变率高于一直在常温下培养的,阿月浑子褐变率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关系不显著,可能主要决定于外植体多酚含量,但需要进一步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洋兰组培快繁褐变抑制因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科植物在组培快繁时,存在着易褐变死亡的问题.在培养基中添加1~2g/L活性碳,适时切除培养物的褐化部分及时更换新鲜培养基,能有效地抑制褐变死亡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10%椰子水,采用适宜的培养温度,能促进原球茎的生长,减少原球茎增殖过程中的褐变.采用大花蕙兰幼嫩花梗做外植体,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NAA,有利于防止外植体褐化,降低外植体的褐变率.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红叶杨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低温预处理与简单培养基培养相结合,抑制褐化效果好;培养初期进行暗培养能有效降低褐化率,以暗培养10d为宜;温度对褐化率也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褐化越严重,低温可较好地减轻褐化;光照强度1 000~3 000lx对褐化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以无花果为组织培养试验材料,采用改变培养条件和使用不同培养基的方法,研究培养条件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花果外植体褐化在WPM培养基上比MS培养基上较轻,培养基中琼脂为9g的无花果外植体褐化较轻,经过暗处理的无花果外植体褐化程度较轻,以及低温条件能有效缓解外植体褐化。  相似文献   

5.
山苍子繁殖材料外植体防褐变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外植体处理和在培养基中加入褐变抑制剂两方面,进行山苍子外植体防褐变处理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冷处理有一定的降低褐变率的效果。接种前外植体在5℃下冷处理15 h的效果最好,褐变率降低11.67%;接种前在1 g/L PVP溶液中切割外植体也能减轻褐变,褐变率降低10%;接种前在无菌水中切割外植体,褐变率降低3.34%;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褐变抑制剂,AC控制褐变的效果最好。在培养基中添加0.5 g/L AC时,褐变率降低18.89%,能够较好地控制山苍子外植体的褐变。  相似文献   

6.
观察蝴蝶兰叶外植体发生褐变后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现,细胞膜以及细胞壁扭曲变形甚至断裂,细胞壁降解严重,集聚大量黑色颗粒物质,细胞内出现黑色絮状物质,叶绿体结构破坏。Pauly试剂和亚硝酸钠溶液染色结果表明:褐变外植体存在有较多酚类物质,染色较深。以上结果说明,外植体在褐变过程中,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酚类含量增加促进褐变。  相似文献   

7.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发生与总酚含量、PPO、POD和PAL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许传俊  李玲 《园艺学报》2006,33(3):671-674
 蝴蝶兰外植体在褐变发生前期PPO和POD活力皆升高, 褐变发生后酶活力下降。同工酶谱分析发现, 培养0 d的蝴蝶兰外植体PPO没有酶带出现, 而POD有1条弱带。离体培养2 d POD出现3条酶带, 第4天有新酶带Ⅰ发生, 随后消失, 其余3条带, 随培养天数的延长, 酶带活性渐弱。PPO同工酶谱在培养2 d出现3条酶带, 迁移率为0128的酶带Ⅲ在培养4 d活性较强, 随后3条酶带减弱。总酚含量和PAL活力随外植体褐变增强而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09,25(7):179-180
梨外植体组培褐变的影响因子及预防措施 以鸭梨、黄金梨、阿巴特梨和杜梨为试材,对梨组培过程中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素及防褐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采样时期以及外植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等因素都显著地影响材料褐化率。抗褐剂试验表明,培养基中添加0.2g/L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100mg/L抗坏血酸(Vc),或将外植体在200mg/L抗坏血酸水溶液中浸泡30rain后接入添;gn2g/L活性炭的培养基,均能显著抑制鸭梨褐化的发生。低温试验表明,鸭梨外植体经4℃低温处理6h后接种,或接入初期在4℃低温中培养12~24h,褐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许传俊  李玲  李红  张铭光 《园艺学报》2005,32(6):1111-1116
 对蝴蝶兰褐变外植体进行扫描电镜和显微结构观察, 发现褐变叶片外植体的上表皮已经变形,维管束完全破坏, 被有毒的鞣质填充, 有些薄壁细胞中发现有不明物质沉积。初步分析褐变外植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成分有缩合鞣质。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AL活性随褐变程度加重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核桃离体培养无性系构建过程中的污染和褐变,以DKW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应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为载体,培养温度和外植体灭菌方式为影响因素,研究不同温度处理不同灭菌形式下,外植体在DKW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污染率和褐变率的差异,探索辽宁1号核桃品种最佳无性系构建条件。结果表明:以DKW固体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用氯化汞二次灭菌各8分钟,在低温2~4℃下培养96小时,转入23~25℃培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橄榄不同部位外植体、抗氧化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不同消毒剂、消毒时间和浓度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光照条件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去外表皮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最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和防止褐变。外植体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洗衣粉水清洗5分钟—70%酒精浸泡30秒—0.1%升汞振荡10分钟效果最好。采用MS+2,4-D4.0mg/L+6-BA0.5mg/L+活性炭1g/L培养基,24小时光照培养更有利于抑制外植体褐化和愈伤组织诱导。  相似文献   

12.
常绿杜鹃树形优美,花色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利用价值。但由于常绿杜鹃的繁殖困难,培育年限长,所以在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常绿杜鹃的组培快繁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展。现从常绿杜鹃组培快繁技术的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培养基的选择、不同激素对外植体的影响、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以及生根苗移栽等方面作以综合性论述,以期为常绿杜鹃组培快繁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荔枝幼叶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Litchi chinensisSonn.)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c)荔枝属植物。荔枝组织培养比较困难。荔枝内源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外植体在培养期间易发生褐变,导致培养失败。目前,荔枝组织培养多选用胚性器官和组织作为外植体,如花药、幼胚等,用嫩叶作为外植体进行植株再生的极少。D·Puc  相似文献   

14.
降低苹果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克服苹果梨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褐变现象,提高试验材料的成活率,试验以苹果梨1 a生营养枝嫩梢为试材,通过不同培养基配方、不同药剂处理及水培处理,探讨降低苹果梨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 MS培养基中的外植体成活率较高;液体培养基较固体培养基对降低外植体的褐变的效果好;水培处理可有效降低外植体的褐变率;生长季节取材,随外植体木质化程度的加深,随水培期的延长,外植体的褐变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水培4 d 处理的外植体成活率最高;最佳取材时期为盛花后期,将材料水培6 d,在1/3 MS 6-BA 1.0 mg/L IBA 0.2 mg/L Vc 75 mg/L中获得83.3%的外植体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酚类物质与蝴蝶兰褐变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褐化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A1 (大白花红心) 、B3 (迷你型白花黄心) 和R4 (深红花红心) 进行了9种酚酸定性定量分析, 并研究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初代培养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及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可能与蝴蝶兰褐变相关, 苯甲酸对蝴蝶兰褐变影响很小; 在褐变过程中, 总酚含量越高, 褐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兰’茎顶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1982~1985年共接种兰科兰属中国兰品种45个,诱导成功20个品种(其中素心兰品种11个)。接种外植体(茎尖、侧芽)917个,诱导启动率为35.3%,诱导成功率为13.6%。研究表明,从9~13cm长的新芽上切取的外植体的启动、成功率最高;对供试材料的特殊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诱导、增殖过程中的褐化死亡是影响诱导成功率的关键,采用防褐变的综合措施,有明显效果;不同品种和培养阶段对培养基、培养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通过四年的研究,初步掌握‘雪兰’、‘朱砂’等20个中国兰品种快速繁殖建立无性繁殖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马缨杜鹃2 a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研究了光照强度、温度、抗氧化剂、吸附剂等对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暗培养的抗褐效果较光照培养好,暗培养的最佳时间为10 d。在暗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添加1.0 g/L Ac抗褐效果最好,转接是削弱或减轻褐化现象的有效措施,把二者结合起来褐化率可以降到15.03%。低温处理、添加AgNO3和PVP不能有效地抑制褐化。  相似文献   

18.
热激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玲  葛红  黄绵佳  赵滢 《园艺学报》2008,35(1):143-146
以蝴蝶兰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热激处理在抑制组织褐变中的作用。采用45 ℃条件下热激处理10 min,再经过常温下的不同恢复时间后,对叶片切割接种。然后在不同培养时间,对组织的褐化指数、总酚含量以及PAL等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热激处理的蝴蝶兰,再经常规培养条件下(25 ℃)培养48 h后,进行切割接种,可显著减轻随后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以金花梨(PyrusbretschneideriRehd.)、金冠(MaluspumilaMill.)和富士(M.pumilaMill.)苹果2~3mm茎尖为外植体,用8-羟基喹啉硫酸盐(8-Hydroxy-Quinolinol-Sulfate,8-HQS)进行处理后,接种在MS+2.0mg·1-1BA+0.2mg·1-1IBA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外植体接种后用0.1%的8-HQS淹没24h,然后再将外植体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上,能有效地防止金花梨和金冠苹果外植体褐变(褐变率65%~75%);外植体消毒前用0.1%的8-HQS预处理24h与接种后用0.1%的8-HQS处理24h对防止富士和金冠苹果外植体褐变具有同样效果(褐变率50%~85%);金冠与富士苹果外植体消毒前用0.1%和1.0%的8-HQS预处理12h与24h褐变率差异不显著(相差0.6~1.0个百分点),建议用1.0%的8-HQS预处理12h。  相似文献   

20.
兔眼蓝莓外植体抗褐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解决兔眼蓝莓外植体初代培养易褐化的问题.认为在剪切外植体时先用杀菌剂浸泡枝条有利于降低污染率,用抗坏血酸浸泡外植体后再消毒,外植体在接种后1~2 d内褐化率为0,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荆和增加琼脂浓度,完全可以将外植体芽诱导过 程中的褐化率降低到1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