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应以合作经济为组织形式、以出口为导向、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调整农业结构,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信息化”的要求,走农业的“新四化”之路,逐步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文将从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如何实现产业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如何巩固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既有成果,探索出一条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跨越,这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战略应运而生。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组织形式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是相对孤立和分散的,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是互相隔离的。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消除这种状态,通过把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起来,把一个个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并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笔者认为,在“十五”期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县两级政府应紧紧抓住五个关键环节来推进。  相似文献   

4.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同志:我热烈祝贺各地代表在这金秋季节欢聚于祖国边陲重镇呼和浩特,举行“全国农业信息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及其办事机构,并研讨农业信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农业近代化”任务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农业现代化从最初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和良种化,逐渐被赋予科技化、智能化、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融合化等丰富内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欣闻“全国农业信息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谨致函表示热烈祝贺。“农业信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重要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相信通过到会专家和...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业信息能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农业信息能力与发展广西农村经济的问题作初步分析研究。1提高农业信息能力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发展更需要信息的服务和支持。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规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的首位, 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并提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笔者 认为,在“十五”期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县两级政府应紧紧抓住五个关键环节来 推进。一、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选准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要就是各县应按 资源比较优势的原则,选准发展的主导产业。九江市农业在计划经济年代,金花、银花两花 (油菜、棉花)…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这是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兴未艾,形势看好。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兹谈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信息化,即“五化”的关系。认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生命,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产业化的农业企业在规模和量上的积累构成城镇化的雏形,城镇化则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知识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论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构成条件和实现途径,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经营模式和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根据中央农业农村会议精神,重视“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业职业培训教育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服务,彻底改善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企业经营,现已出台的政策也是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组织程度更高,是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的联系,主要通过外生性农业企业,由外向内引导农业发展,可能向农业返还二、三产业的利润,也可能争夺农业内部的利润,是产品农业企业化的继续,是农业企业化的结果,是农业企业化的一部分。农业企业化强调的是企业经营这种形式,主要通过发展内生性农业企业提高“三农”自身的发展能力,由内向外引导农业发展,向二、三产业要利润。农业企业化在发展产品农业企业化的同时,通过发展区域农业企业化特别是整乡整村推进乡村农业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员工化。因此,农业产业化只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三化”之一,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步改革,是农业产业化的替代战略。  相似文献   

14.
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种良种化、生产土地条田化、进排水系河网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种植方法科学化等具体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和农垦的农业生产水平、装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现代农业的内涵应体现在“用现代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科学成果武装农业”上,具体来说应在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支撑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城郊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简称两化)联动发展的内涵和内容,即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联动,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联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联动;同时提出了两化联动的必要性,并对我国两化联动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郊农业现代化的定位及我国城郊两化联动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甘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意义,并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据些,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思路是: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中国农业信息化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存在许多总是,难以应对国际化竞争的挑战。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依靠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带来的财富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将信息产业化与农业有机结合,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及动态,才能使中国农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逐步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双重内涵决定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实现制度、组织和科技创新。一、实施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为农业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实现转化增值,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培加农民收入,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