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汶川地震受灾区四川自然保护区及其栖息地重要地位,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区栖息地恢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灾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使川金丝猴分布区栖息地的环境严重受损,针对该物种栖息地的恢复重建,经研究提出了灾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的指标体系.根据川金丝猴栖息地生境的特点,从食物、隐蔽条件、水源和人为干扰四个方面(要素)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川金丝猴栖息地生境适宜性的重要指标及其权重,进而构建了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川金丝猴栖息地地震后不同受损及破坏的程度,提出了其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途径,为地震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的恢复重建而使其种群得以保存、繁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江西药湖湿地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禽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是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也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重点.作者在分析江西药湖水禽栖息地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药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思路和建设目标,并具体规划了以下项目进行江西药湖水禽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一定规模的退耕还湿;水文联系与恢复重建;外源污染的控制和水质保育;水禽栖息地的严格保护与保育;水禽栖息地恢复与重建工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投食点建设;湿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科研、监测工程.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前后岷山A种群大熊猫栖息地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山地区是现存最大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主震区之一。该地区在地震前就面临着各种人为干扰威胁,而地震叉带来了新的、更严惩的威胁。本文立足岷山A种群大熊猫栖息地,分析其在地震前后面临的各种威胁因素,为其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调查分析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的影响是保护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主要依据。资料的获取、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用都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本文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在大熊猫栖息地受地震影响分析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步骤,并对佛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受地震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北镇新立湖湿地是辽宁省典型的草本沼泽湿地,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文章分析了鸟类栖息地的保护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探索恢复策略和恢复方法,以达到栖息地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作业设计工作,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损毁林地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了岩质坡面、土质坡面、土石混合坡面和斑块状零星地块等4大类的立地特征,通过损毁林地立地特征和地带性植物生物学特性之间的耦合,研究提出了适宜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主要植物有6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3种,灌木15种,竹类9种、草本9种,藤本5种,可为卧龙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和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及以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崇州市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尽早修复区内受损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四川省确定了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任务.对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监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工作人士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国土绿化》2008,(6):13-13
此次汶川地震重灾区,大部分是四川省森林资源的重点地区,是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地震使四川林业遭受了惨重损失。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林业系统迅速动员,紧急投人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省林业厅迅速成立了以厅长王平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要求省厅机关全体公务员和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坚守工作岗位,全力救灾,并紧急发文号召全省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最大限度抢救受灾人员,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1.
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四川梅花鹿及其栖息地,通过对该保护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保护区在四川梅花鹿及其栖息地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活动区域设定固定的竹子样方,定期进行监测,不仅掌握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及其主要食物的生长情况,也通过限制放牧、地震后植被恢复,高山农户生态搬迁等措施保护原始森林,恢复和扩大大熊猫栖息地,使大熊猫主食竹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分布于云南的4种长臂猿的适生环境及生活习性。叙述了目前长臂猿栖息地丧失及分布岛屿化等现状,提出了栖息地保护及恢复的7条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水系、水质、水体、水岸和栖息地保护、水面交通工具管制,以及河漫滩湿地修复、水产养殖、水质净化和湿地植被恢复技术要点和建设任务,并通过已经实施的湿地植被恢复建设项目提出了参考观点,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集中活动的栖息地范围,选择莲花塘、小田坝和冷山河3个区域实施栖息地恢复、食源地和硝塘建设等项目,扩大和改善亚洲象栖息地,丰富食物源,引导外溢象群逐步回归保护区内。文中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栖息地与食源地以及人象冲突现状,阐述项目建设必要性、目标以及建设方案。提出降低森林郁闭度、食源地建设、硝塘建设、监控视频安装等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7.
6月5日,国家林业局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地震灾后林业恢复重建第二次座谈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提出,中央要求在2010年9月30日前完成恢复重建工作,目前期限只余下一年零三个月,四川、陕西、甘肃3省林业部门和卧龙、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必须抓好规划落实,确定项目,履行相关手续,严格资金监管与使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地震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大多以植被等环境因子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基础上,对鸟类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及等级划分,可以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栖息地破碎化会对鸟类生存和鸟类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种群的营巢成功率、繁殖成功率及鸟类群落分布。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国内鸟类栖息地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雅安"4·20"地震发生后,给四川带来巨大的损失,灾难过后的重建是四川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全国瞩目。为了更好恢复重建的需要,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地震案例进行了全面收集,尤其是日本"3·11"大地震和我国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经济领域灾后重建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的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重建借鉴。  相似文献   

20.
根据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分析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水系贯通、水体与水岸保护、栖息地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河岸杨树林改造恢复和采沙河床恢复等一系列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和措施,优化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发挥多种生态功能,为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