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辣木(Moringa oleifera)是辣木科辣木属的热带落叶木本蔬菜及油料作物,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生物活性,极具开发潜力。从辣木有效成分辣木油、蛋白质、总黄酮等的提取,抗氧化及保护肝脏、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消炎等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辣木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辣木所含营养丰富,是一种功能神奇的热带保健植物,有着潜在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利用历史。综述近年来辣木营养价值、医疗功效,以及所含功能活性物质的研究成果及辣木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展望辣木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辣木籽渣组分蛋白的理化与功能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木籽渣是辣木籽提取油之后的副产物,为了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本文以辣木籽渣为原料,通过奥斯本(Osborne)四步法提取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分析比较了4种组分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提取率分别为10.34%、0.69%、3.40%和3.65%,纯度均在82%以...  相似文献   

4.
辣木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木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耐受干旱和霜冻等恶劣天气,具有较强的生长抗逆性。辣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生理功效,极具开发潜能。目前,辣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辣木叶和辣木籽,其加工也主要通过添加辣木叶粉或辣木籽油等作为营养补充剂制备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辣木各部位的营养价值、提取物的生理功效以及在食品和日化产品行业的加工现状,为辣木加工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为辣木的深层次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辣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辣木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功能经济树种。近年来,因市场需求旺盛,资源短缺,促使辣木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辣木组培外植体的选择、增殖培养、瓶内生根以及炼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辣木的组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辣木是辣木科辣木属的多年生热带、亚热带落叶乔木,辣木叶片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综述辣木叶茶的加工工艺、叶茶化学成分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辣木叶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辣木作为一种高营养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一股栽种辣木热潮正席卷而来,辣木蔬菜和辣木产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推广辣木在阳台的盆栽应用,不仅可以提供观赏也可给我们带来实惠。总结介绍辣木在阳台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辣木是一种神奇的热带、亚热带多功能植物,全株均可被利用。本文介绍了辣木的生物特性、利用价值、产业现状等,并对我省辣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开展辣木研究、推广辣木种植和产品加工等提供参考,以期推动辣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3种辣木中氮、磷、钾、钙和镁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双版纳不同树龄的多油辣木、狭瓣辣木和‘PKM1’辣木,在不同采收时期采收部位中的氮、磷、钾、钙和镁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辣木氮、磷、钾、钙和镁元素的含量总体呈现出氮钾钙磷和镁的趋势;叶中氮、磷、钙和镁含量高于茎,钾含量低于茎。氮和磷含量夏季低于冬季,镁含量夏季高于冬季;多油辣木和‘PKM1’辣木中钾和钙含量夏季高于冬季,狭瓣辣木钙含量夏季低于冬季;嫩梢中氮和镁含量低于老梢(除狭瓣辣木外),但磷、钾和钙含量高于老梢(除多油辣木外);1年生树龄嫩梢氮、磷、钾和镁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辣木,12年生树龄氮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辣木;氮、磷和钙含量为1年生树龄12年生树龄,钾和镁含量为1年生树龄12年生树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SNP标记对辣木亲本及其子代群体的杂合度、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特征。利用AFSM技术对96份辣木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测序过滤数据比对至参考基因组,使用VCFtools和BCFtools软件检测并统计SNP和Indel位点信息。利用AWK语言分析杂合位点,并比对出子代与亲本的差异位点,以分析辣木的繁育类型。利用Plink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过滤,保留高质量的变异位点,再通过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根据交叉验证错误率确定最佳K值,同时采用GC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解析辣木材料的群体结构。采用VCFtools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及群体分化指数,分析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通过LDBlockShow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出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程度。结果显示,共检测出1 187 831个SNP位点,150 861个Indel位点。将辣木子代基因与亲本比对后,发现辣木子代杂合的基因中,约有4.89%的基因为自身杂合基因,19.96%为外来遗传物质导致杂合的基因,基本表明辣木可通过自花和异花2种授粉方式繁衍后代。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了解辣木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更好地了解其用途和价值。[方法]以新鲜辣木果荚提取的辣木油脂为研究对象,对辣木油中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应用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辣木油中检测出含有13种脂肪酸成分和16种挥发性成分,并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82.76%,还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DHA 3种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这些都是单独使用辣木籽提油所没有的成分,但是其挥发性成分中检查出含有28.38%的硫化物,即十字花科植物主要的刺激性成分,如要对此油加以利用,需要将此成分除去。[结论]为辣木果荚和辣木籽混合提取的辣木油今后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植区域的生产状况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根据气候条件适宜性,综合考虑年平均气温、≥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指示植物等因素,初步把种植区按县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及不适宜区。结果表明,云南辣木适栽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依洛瓦底江和南盘江等水系的低热河谷区。这为云南省辣木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辣木嫩叶为材料,分别通过改良CTAB和试剂盒法提取7个品系辣木的总DNA,结果表明,试剂盒法提取的辣木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条带清晰,DNA纯度高,完整性好,且操作简单,快速,满足分子标记中模板的需要,解决了辣木提取中蛋白杂质多的问题。因此,在辣木分子标记实验中,选择试剂盒法提取辣木总DNA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子结构及营养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结构变化规律,利用GMA半薄切片法对辣木种子结构及北方温室条件下种植30、60、90、200和400 d辣木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发现辣木种皮主体由木化细胞组成,可能成为制造活性炭的新原料。辣木不同发育时期营养器官结构差异较大,并认为北方温室条件下培养60 d的辣木根较其他时期,在安全性及营养价值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可食性。辣木茎中髓部较为发达可能是其耐寒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基质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炭、河沙、谷壳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以土壤为对照进行辣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基质栽培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对照,其中草炭∶河沙∶谷壳为3∶1∶1的基质处理,鲜叶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比对照增产67.34%。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访问古巴时,带去了辣木种子作为国礼,辣木正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并日趋受到重视,在中国发展辣木规模化种植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气象条件对辣木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漳州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辣木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辣木的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辣木全身均可开发利用且用途广泛,可供食用、药用、植物油及啤酒的净化,也是理想的油料植物、蜜源植物、畜牧饲料和薪材。同时辣木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耐早耐贫瘠耐修剪及抗病性强等特点,易于栽培管理。因此,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种苗繁育是规范化种植的基础环节,为进一步规范辣木种苗繁育技术,于2013~2015年对辣木种苗繁育过程中的种子采收、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运输及分级标准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辣木种苗繁育技术操作规程(SOP),以期为辣木标准化的种苗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富集方式和干燥方法的单因素实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设计,优化辣木鲜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富集工艺。建立的辣木鲜叶中GABA最适富集条件为辣木鲜叶在45℃下,真空处理34 h,然后50℃干燥。该条件处理的辣木GABA含量为(19.70±0.16)mg/g,是对照的2.63倍。  相似文献   

20.
辣 木     
辣木源自印度和非洲,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云南、海南和广西等地。由于它富含钙质、植物蛋白、重要矿物质、维生素和重要氨基酸等,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研究辣木的起源、植物学、产量、栽培技术、新种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等,论述其对人体的作用、营养价值、相关疾病的防治及可能的功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