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国内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田间引诱效果,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雌性信息素进行了分离鉴定,利用标记-回捕技术测试了5 h内暗黑鳃金龟的扩散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诱捕器颜色、离地高度、密度、单诱芯性信息素含量等对田间诱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为国内青岛种群暗黑鳃金龟雌虫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两者含量比为7:1;暗黑鳃金龟5 h扩散距离可达400 m以上,平均扩散距离为55.9 m,扩散距离在20~60 m的个体占总虫数的77.5%;黄色诱捕器对该虫的引诱效果显著优于黑色和绿色;诱捕器离地2 m引诱到的试虫数目显著高于1、1.5、2.5和3 m;单个诱芯性信息素含量360 mg引诱效果最好,显著高于180 mg及以下浓度;诱捕器间隔20~60 m防治效果较好,结合使用成本和试虫扩散距离,间距60 m最优。  相似文献   

2.
3种金龟甲对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对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大黑鳃金龟的雌雄虫进行室内嗅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对上述几种金龟甲的引诱作用差异较显著。大黑鳃金龟雌虫对榆树的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最高,分别为81%和0.61; 雄虫对沟叶结缕草趋向较强,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为93%和0.85。榆树对暗黑鳃金龟雌虫的引诱效果显著,其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达到80%和0.59; 雄虫对桑树有强趋性,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分别高达87%和0.74。女贞对铜绿丽金龟雌雄虫均有好的引诱活性,雌虫选择反应率和选择系数达到79%和0.58,雄虫分别为72%和0.44。以上寄主植物对金龟甲诱集作用的研究不仅对现阶段农田防治金龟甲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为金龟甲生防植物的选择及食诱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性诱剂防治苦丁茶毛虫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对茶毛虫雄成虫具有很强的引诱活性.选用剂量为1mg、橡皮塞型的性诱剂诱捕成虫的效果较佳.在隘江茶场和礼贤茶场试验.应用性诱剂可使茶园内茶毛虫雄成虫数量分别下降了41.99%和38.89%,卵块减少85.21%和88.79%,幼虫减少81.15%和83.20%,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成虫和幼虫均能对多种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为筛选对暗黑鳃金龟成虫具有毒杀活性的Bt蛋白,本研究首先对暗黑鳃金龟成虫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用浸泡蛋白的榆树叶饲喂成虫,建立了Bt蛋白对暗黑鳃金龟成虫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制备了6种Bt Cry8类杀虫晶体全长蛋白和胰蛋白酶消化蛋白,对暗黑鳃金龟成虫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初筛结果发现Cry8Ga1原毒素和消化蛋白均对暗黑鳃金龟成虫具有较高毒杀活性,其在浓度1.0 mg/mL时对暗黑鳃金龟成虫的7 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55%。为更进一步确定Cry8Ga1蛋白的杀虫活性,进行了致死中浓度测定,7 d生测结果显示,Cry8Ga1原毒素的LC50为0.387 mg/mL (95%置信区间为0.108~0.746 mg/mL),Cry8Ga1蛋白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LC50为0.702 mg/mL (95%置信区间为0.150~2.664 mg/mL)。取食Cry8Ga1原毒素蛋白及其消化蛋白后的暗黑鳃金龟成虫中肠细胞产生显著的病理学变化。本研究筛选到对暗黑鳃金龟成虫有毒杀作用的Bt蛋白,研究结果将为金龟子的生物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研制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的植物源引诱剂,选取7种植物挥发物单体,筛选各单体最佳引诱浓度并据此设计35个三元配方,通过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触角电位反应试验及进一步的趋势行为反应试验筛选出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引诱作用较强的配方,并通过笼罩引诱试验测试所筛选配方对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趋势行为反应试验中配方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苯甲醇)、配方14(肉桂醛+苯甲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配方27(1-己醇+肉桂醛+苯甲醇)和配方35(1-己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3-己烯基异丁酸酯)对雌成虫引诱效果较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2.09%、62.79%、60.22%和85.13%;配方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肉桂醛+顺-3-己烯基乙酸酯)、配方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和配方35对雄成虫引诱效果较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9.12%、64.22%和89.05%。笼罩引诱试验结果表明,成虫对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的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8.16%、60.24%和70.59%,均高于其它配方;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引诱的成虫数量分别为61、61和72头,均显著高于其对照引诱的成虫数量(29、40和30头)。表明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效果,可作为其引诱剂备选配方应用于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6.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2019—2020年,在福建龙海开展了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应用研究及周年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效成分为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0.9∶0.03的诱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的引诱效果较好。搭配同种诱芯,船型诱捕器诱蛾量显著高于倒圆锥型、桶型和夜蛾通用型诱捕器;玉米苗期至抽雄期,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m和1.5 m时,引诱效果较好。福建龙海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周年发生,主要发生期在5—11月,2019年在9月下旬和11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秋季播种玉米受害明显重于春季播种玉米,且以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被害株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防治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的有效药剂,用浸虫法测定了7种药剂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分别采用浸虫法、浸叶法、药膜法测定了7种药剂对其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试验作了进一步验证。浸虫法测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成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1.38 mg/L;浸叶法测得辛硫磷毒力最高,为42.05 mg/L;药膜法测得毒死蜱毒力最高,为18.51 mg/L。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毒力值变化最大,浸虫法毒力是浸叶法毒力的61.86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在3种生测方法中毒力相当,但均较低。丁硫克百威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7.29 mg/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 500 g/hm2(有效成分,余同)防效达80.66%,对花生的保果、增产幅度分别为77.90%、17.56%;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2 250 g/hm2、20%丁硫克百威乳油3 000 g/hm2与辛硫磷防效相当,且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因此,选用以上药剂于7月中下旬花生封垄前田间灌墩可以有效减轻暗黑鳃金龟为害。  相似文献   

9.
暗黑鳃金龟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比较了暗黑鳃金龟性信息素比例、剂量、溶剂类型、诱芯载体类型、诱捕器种类以及诱捕高度等几种因素对诱捕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异亮氨酸甲酯∶R-(-)-芳樟醇为4∶1,总剂量为100 mg时诱捕效果明显好于其他设置;并且发现二氯甲烷做溶剂、绿色天然橡胶塞为诱芯载体、采用自制诱捕器并设置于1.5 m的高度时诱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核桃园中小黄鳃金龟Pseudosymmachia flavescens (Brenske)成虫的发生规律, 探讨糖醋酒液对小黄鳃金龟的诱捕效果, 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糖醋酒液最佳配方, 并于2020年-2022年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核桃园开展不同配方糖醋酒液及诱捕器悬挂不同高度诱捕小黄鳃金龟成虫试验。结果表明, 糖∶乙酸∶乙醇∶水为3 g∶4 mL∶3 mL∶20 mL的配方对小黄鳃金龟成虫诱捕效果最佳。商洛市镇安县核桃园小黄鳃金龟成虫的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中旬, 盛发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糖醋酒液诱捕器在距地面0.5~1.5 m范围内诱捕量随高度升高增加, 当高度升至2.0 m时诱捕量明显下降, 悬挂高度1.5 m时诱捕量570头/年、占比50.04%, 显著高于其他高度处理。糖醋酒液3∶4∶3∶20配方(m∶V∶V∶V)既可准确监测核桃园小黄鳃金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 亦可高效诱杀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11.
苹果蠹蛾不同防治方法的控害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及时地在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入侵地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通过评价活雌蛾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在树干上化蛹或越冬的幼虫数量以及对苹果果实的为害程度,比较性信息素诱杀技术、迷向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对苹果蠹蛾的控害效应。结果显示,采用迷向法控制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相当,其中在第1代幼虫为害盛末期,蛀果率可控制在1%以下,在第2代幼虫为害盛末期,可控制在2%左右;而诱捕区与对照区(无处理)的蛀果率相当,几乎无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应用性信息素诱捕甘蓝斜纹夜蛾及田间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应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对秋甘蓝斜纹夜蛾开展了大面积诱杀试验,并就配套应用技术及其田间控害效果进行了评估。性信息素防治区内,在外围、中围和内围以及上风口、下风口等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单瓶诱集量差异明显,上风口的诱集量大于下风口,且增加幅度从外围往中心依次递减;在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诱集量差异跟田间虫口发生量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外围成虫诱集量比中内围的增幅也越大。性信息素防治区在减少药剂防治2次的情况下,斜纹夜蛾落卵量比化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减少27.5%和65.3%,田间累计幼虫发生量分别下降70.9%和94.3%。本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能有效控制甘蓝斜纹夜蛾的危害,可为蔬菜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掌握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动态,筛选适合当地种群监测的性诱捕器,通过田间人工调查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采用2种类型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探讨甘蔗田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被害株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达到高峰,最高可达88.40%。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不多,宿根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较新植蔗田多,5月下旬到6月上旬达到高峰。监测期间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共出现5个诱集高峰期,新植蔗田草地贪夜蛾诱集高峰较宿根蔗田迟一个月出现。船形诱捕器和桶形诱捕器均可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船形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但两者周均诱集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应加强甘蔗苗期草地贪夜蛾虫情普查和早期监测预警,在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时建议使用桶形诱捕器,在实际防治中结合甘蔗绵蚜防控采用植保无人机科学施药,防早防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工程菌BIOT185对金龟子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其中间试验水平的安全性,在河北省定州市花生田开展了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每mL含100亿芽胞的工程菌BIOT185悬浮剂稀释10倍和100倍处理对金龟子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可达52.08%~70.51%,保果效果为50.40%~66.57%,说明高浓度的BIOT185可以有效控制金龟子幼虫的危害。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PCR检测发现,在施药后的365 d中BIOT185在土壤中的菌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调查田间各小区的昆虫种群发现,工程菌BIOT185处理区与野生菌HBF-1、BT185以及对照区的昆虫种群差异不显著。说明BIOT185不会在土壤环境中大量残留,也不会影响花生田的昆虫种群。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室内测定了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在不同侵染剂量、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幼虫的死亡率随线虫施用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其中侵染期线虫剂量为400、250、200条/mL时,幼虫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72、96 h和120 h达到100%;30℃和25℃是该线虫侵染的最佳温度,幼虫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48 h和96 h达到100%;土壤湿度为14%和17%时,幼虫死亡率分别在96 h和120 h达到100%。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对蛴螬的吸引力为地下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试验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3种常见蛴螬对不同浓度二氧化碳的趋向行为,并以最趋二氧化碳浓度测试蛴螬在寄主存在环境下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蛴螬对二氧化碳有明显的趋向性,取食习性影响蛴螬对二氧化碳的趋性行为,植食性的暗黑鳃金龟幼虫对3%~15%低浓度范围的二氧化碳具有较好趋向性,同样为植食性的铜绿丽金龟幼虫也趋向浓度较低的二氧化碳,腐食性的白星花金龟幼虫不仅对70%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具有显著趋向性,而且对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有趋向性。有花生根存在的背景环境下,二氧化碳的引诱力减弱,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暗黑鳃金龟幼虫取食Bt后不同时间其中肠细胞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幼虫取食Bt后1~7 d中肠不同的组织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第1天就出现了细胞膜溶解的现象,在第7天细胞膜完全溶解消失;其他器官出现如细胞核核膜溶解,细胞核消失,内质网消失等现象。经过中肠细胞一系列的病变,最终导致幼虫死亡。  相似文献   

19.
昆虫病原线虫作为生物杀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其对蛴螬的防治效果,筛选与昆虫病原线虫适宜混用的化学杀虫剂是一项重要的应用研究。本研究测试了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0%毒死蜱乳油和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Cangzhou strain、Steinernema longicaudumX-7和Heterorhabditis indica LN2存活以及侵染率的影响;筛选出杀虫剂与病原线虫混合对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2龄幼虫致死效果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3种杀虫剂对3种线虫的存活均无亚致死作用;吡虫啉对3种线虫的致死率无明显影响,其中LN2在1/50 RC(含量为9.33μg mL 1)和1/100 RC(4.67μg mL 1)低浓度处理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推荐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16.67μg mL 1)对3种线虫的致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对3种线虫的致死率存在显著差异。70%吡虫啉1/10推荐浓度(有效成分为46.67μg mL 1)与线虫Hb混用暗黑鳃金龟2龄幼虫死亡率提高了87.51%,与X-7和LN2混用后,致死率分别提高了39.99%和47.37%。其中1/10推荐浓度吡虫啉与线虫Hb混用对暗黑鳃金龟2龄幼虫表现出增效作用,其它浓度的吡虫啉和另外两种药剂与3种线虫混用的各处理均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