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饱和程度油脂对瘤胃微生物体外产气及辅酶F420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对照组、花生油组(A)、菜籽油组(B)、玉米油组(C)和豆油组(D)5个组进行体外培养,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培养瓶.结果表明:1)36 h总产气量在20.61 ~ 39.67 mL间变化...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饱和程度不同的油脂对瘤胃原虫、细菌蛋白质及DNA的影响。试验以3头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设置对照组、花生油、菜油、玉米油和豆油等进行体外培养0、4、8、16、24 h取样,TCA法测定原虫与细菌的蛋白质,二苯胺显色法测定其DNA。结果表明:除细菌蛋白外,细菌DNA、原虫蛋白和DNA、微生物蛋白和DNA、原虫/细菌区系等指标的均值在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各项指标随培养时间延长在取样时点间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纵向差异(P<0.05、P<0.01)。各组微生物蛋白或DNA在数值上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皆为豆油>玉米油>花生油>对照组>菜籽油;而原虫/细菌则以对照组最高,菜籽油组次之,玉米油、豆油组较低。相关分析表明,细菌蛋白与DNA间、微生物蛋白与DNA间皆相关显著(2-tail<0.05)。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以淀粉、纤维素、酪蛋白为底物进行体外培养,研究花生油、菜油、玉米油和豆油等对瘤胃发酵产气及微生物活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36 h总产气量在20.61~39.67mL,除花生油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油脂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产气量呈现波动变化。培养液总脱氢酶以豆油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依次显著高于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等组(P<0.05)。另外,培养液原虫DNA、细菌DNA、微生物DNA、原虫/细菌区系比例的均值与对照组,以及油脂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DNA在各时间点都以豆油与玉米油组的较高;原虫DNA一般在16 h达到最高,而细菌DNA则在8 h或16 h最高,并显著高于1 h或4 h的量(P<0.05、P<0.01),且各个试验组在培养过程中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不同油脂对瘤胃微生物体外产气及区系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试验主要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植物油脂对瘤胃解脂厌氧弧菌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分对照、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花生油(D)5组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半巢式PCR技术对该菌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油脂组解脂厌氧弧菌都高于对照组,其中B、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83%、12.15%;A、C组增加幅度相对较低分别为8.96%、8.89%,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甘油酯累计消失率组间有显著差异,其中24 h时B、D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除菜籽油组外,油脂组酯解酶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并以豆油组最高。总之,除菜籽油组外,体系中添加4%的油脂有提高解脂厌氧弧菌群体量与酯解酶活性的趋势,但油脂的饱和程度对其影响没有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
4种油脂对瘤胃原虫群体和纤维降解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油脂对体外培养瘤胃原虫群体结构、纤维降解菌及纤维素降解性能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分对照、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花生油(D)5组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各组间原虫密度差异显著(P<0.05),A到D组有依次上升的趋势;内毛虫、等毛虫、双毛虫、前毛虫等类群原虫组间变化显著(P<0.05)。4种油脂对产琥珀酸拟杆菌、白色瘤胃球菌、生黄瘤胃球菌的影响不大,B组溶纤丁弧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的4种纤维降解菌基本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其他试验组(P<0.05)。总之,添加4%的油脂除菜籽油外对纤维降解性能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均对微生物的群体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油脂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以3头瘘管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不加油脂的对照组和分别添加4%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花生油(D)的试验组等5组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的动态变化模式有所不同。NH3-N浓度组间差异显著,以A组最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组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动态变化模式也有所差异。细菌蛋白以B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C、D组也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原虫蛋白组间无明显差异,但4个试验组都低于对照组;而总的微生物蛋白以B组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原虫与细菌区系的比值在组间差异显著,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4个试验组。A组纤维素降解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总之,4%的各油脂对微生物发酵影响不大,除豆油外,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细菌蛋白量。  相似文献   

7.
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油脂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以3头瘘管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不加油脂的对照组和分别添加4%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花生油(D)的试验组等5组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的动态变化模式有所不同。NH3-N浓度组间差异显著,以A组最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组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动态变化模式也有所差异。细菌蛋白以B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C、D组也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原虫蛋白组间无明显差异,但4个试验组都低于对照组;而总的微生物蛋白以B组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原虫与细菌区系的比值在组间差异显著,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4个试验组。A组纤维素降解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总之,4%的各油脂对微生物发酵影响不大,除豆油外,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细菌蛋白量。  相似文献   

8.
李祖华 《饲料研究》2012,(1):75-77,86
在甲鱼饲料中添加油脂能够很好地提高饲料效率。添加豆油饲料效率可提高6.36%,添加玉米油可提高12.23%,添加花生油可提高11.54%,添加鱼油可提高17.28%。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油脂能很好地促进甲鱼生长,获得极大的增重率。添加豆油增重率可提高15.81%,添加玉米油可提高28.13%,添加花生油可提高28.76%,添加鱼油可提高38.1%。添加油脂可表现明显的生长优势,添加豆油特定生长率可提高8.77%,添加玉米油可提高15.79%,添加花生油可提高16.67%,添加鱼油可提高21.05%。试验表明:在甲鱼饲料中添加油脂时,不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添加量必须大于1%时才对甲鱼的生长有明显作用,几种油脂的最佳添加量分别是豆油2%~5%,玉米油和花生油为1%~3%,鱼油为1%~5%。同时在甲鱼饲料中添加鱼油比添加植物油,如:豆油、玉米油和花生油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试验主要研究4种植物油脂对瘤胃溶纤丁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分对照、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花生油(D)5组体外培养,并采用巢式PCR技术对溶纤丁弧菌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B组溶纤丁弧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A、D组,较对照组提高了5.47%,该菌有随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增加的趋势;而原虫密度及其吞噬速率则随不饱和程度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另外,在4 h前各组甘油酯累计消失率迅速增加,之后逐渐迟缓并在8 h后基本达到平台期;24 h培养结束时B、D组显著高于A组。结果提示,除A组外,添加4%的油脂有增加该菌的趋势,并随油脂不饱和程度的增加其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试验饲料,对体重为(27.31±0.10)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猪油、鱼油+豆油(鱼油∶豆油=1∶1)和鱼油+豆油+猪油(鱼油∶豆油∶猪油=3∶4∶3)。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表明:鱼油+豆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花生油组、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以鱼油+豆油组最低,猪油组最高。各组干物质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花生油组、鱼油+豆油组和豆油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花生油组和鱼油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C14∶0以外,各组大菱鲆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和相应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大菱鲆幼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鱼油组和鱼油+豆油组较高,而以花生油组和猪油组较低。结果提示:豆油和菜籽油是大菱鲆幼鱼饲料良好的脂肪源,鱼油和豆油按1∶1混合添加则能使大菱鲆幼鱼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11.
蜂胶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是蜂胶最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之一。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蜂胶提取物都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包括抗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近十多年来蜂胶醇提物(EEP)、蜂胶水提物(WEP)和其他类型蜂胶提取物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蜂胶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酸酶活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用植酸酶酶活性的定量分析至今没有普遍公认的检测方法,本测定方法是在BASF公司1991提出的植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建立了更适合于普通实验室条件下植酸酶产品酶活性的测定。本方法采用绝对法,取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其线性相关性(R2)匀能够达到0.999~1,同一样品同一时间平行测定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均<2%,同一样品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10%(n=3)。  相似文献   

13.
曾汉维 《广东饲料》2000,9(5):31-32
1 VcPP的稳定性 为了改善 Vc的稳定性,使之更适合于加入饲料中,人们开发出多种稳定型的 Vc制剂商品。 VcPP是近年来国际市场新出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 Vc衍生物,大量试验表明,该产品加入饲料中稳定性极好,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率。 1.1自身贮存的稳定性 VcPP产品相当稳定,将它装于塑料袋中置入纤维板包装桶存放于仓库中,经一年的效价分析跟踪(每 3个月测定一次),年平均效价损失率为 4.2%。具体数据见表 1。 VcPP效价指产品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被磷酸酯酶水解而转化为 Vc的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比)。一般的 VcPP合成品…  相似文献   

14.
Activity of fosfomycin against Pasteurel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巴氏杀菌热处理强度的重要指标,过度热处理会明显破坏牛乳本身的营养,也会导致不良物质的产生。测定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陶瓷膜过滤处理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率明显小于经75 ℃、15 s巴氏杀菌处理的牛乳;过多的工艺流程也会导致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同时过高的贮藏温度会导致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失活更快,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原料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更快。  相似文献   

16.
饲用木聚糖酶最佳活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分析了饲用木聚糖酶的最佳活力条件.结果表明,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值为5.3,在相对较低温度条件下耐热性能良好,在55℃条件下经干燥处理10min,酶活力较稳定,通常条件下贮藏1年酶活损失很小.  相似文献   

17.
精子活率是评价精液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采用肉眼估测法、加热法、伊红-苯胺黑染色法、中性红染色法,其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测定,操作简便、直观,仍为临床常规检查所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野坝子蜜、油菜蜜、苕子蜜、野藿香蜜、茴香蜜等5种单花种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总酚含量、还原力以及对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体外清除能力。结果显示,5种蜂蜜的总酚含量和还原力有差异。总酚含量范围从143.962±14.600μg/g到376.376±13.180μg/g;0.1g/mL蜂蜜样品浓度的还原力范围从0.209±0.002到0.365±0.031。5种蜂蜜均对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清除率随蜂蜜样品浓度增大而提高。蜂蜜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总酚含量、还原力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在木聚糖酶(制剂)酶活实际测定过程中底物种类、底物配制方式和酶液稀释倍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苦马豆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苦马豆素(SW)是一种吲哚里西啶生物碱,最早是从灰苦马豆中分离得到,是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它能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此外,SW能促进脾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还能促进机体淋巴细胞活性升高,刺激机体骨髓细胞增殖,增强机体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由于SW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免疫增强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后备药物.目前,国外SW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而国内才刚起步.论文主要介绍了SW抗肿瘤作用及其临床治疗效果,并对SW下一步研究重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