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其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迁西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粮食产量、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安全状况、退耕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对迁西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可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西部生态环境,也对退耕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退耕为生态林的耕地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退耕为经济林的耕地出现了产业萎缩;退耕农户除外出打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重新再就业;由于国家补偿政策没有因市场变化而调整标准,加之农业税取消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复耕和毁林...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都昌县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该县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及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问题,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安置剩余劳动力、实行生态购买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制度、鼓励并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76-22778
从后续产业、能源燃料、外出务工、耕地与粮食收入、家庭经济收入等角度对退耕户与非退耕户进行对比,揭示退耕农户存在的后续问题及成因,探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途径,指出新时期必须将退耕还林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特别是与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促进退耕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苟安春  舒琦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36-137,148
本文对西部高寒地区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发展基础差,农(牧)民贫困面大,县域经济不发达.在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到期后,如果国家没有其它相关的配套政策保证农(牧)民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保障和改善提高,退耕地将被复耕,并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在丰宁县的实施,引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该文首先对2002年、2007年、2010年丰宁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丰宁县的影响,并针对丰宁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巩固退耕还林一期工程成果和提高退耕农户生活水平,并逐渐消除其复耕意识。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通过对云县爱华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1 619户农户的全面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隆德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在确保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成效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退耕农民的经济利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退耕还林通过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林药间作的模式,在林下种植道地中药材,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退耕农户的收入问题,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找到了有效途径。该文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的技术与管护措施,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不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而且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了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后续产业,宁夏西吉县充分利用退耕幼林行间空间大、土地肥的优点,在幼林行间栽植金银花,不但可以增加广大退耕户的经济收入,而且对退耕幼林起到中耕除草、施肥等作用。以下介绍退耕幼林行间金银花栽培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11个县(市、区)11个村的250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将所选样本分为大都市郊区、县城郊区、一般农区、边远山区4个区域,对4个区域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权益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土地补偿不合理、安置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保障农民权益,提出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及了解政策的意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费标准、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方式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用层次分析法就泾川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经济开发措施与农业生产结构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六项措施的优先次序为:果业工程(0.279)>经济开发(0.190)>坡改梯工程(0.171)>牧草工程(0.140)>防护林工程(0.124)>拦蓄工程(0.096).农、林、牧、果用地比例从1990年前的4.9:3.4:0.8:0.9发展到1995年的3.3:4.2:0.9:1.6,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化。果树业收入由1990年的0.53亿元发展到期末的3.3亿元,林果业已经发展成为泾川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509.50元增加到1995年的914.00元。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以山西省文水县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考察、调查数据、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文水县农民收入现状,并针对该县以农业为特色的特点,结合当前全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指出农民收入呈现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增长不均衡等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村级组织、土地流转、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等方面发展缓慢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文水县农民增收步伐的几点建议: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收益,统筹农业资金。  相似文献   

14.
以《石阡县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为依据,合理布局,选择石漠化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水塘河小流域、湾塘河小流域作为恢复生态环境以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治理模式,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发展种草养畜业,同时,结合石阡县产业发展规划,在项目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经济林,既可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又可以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黑龙江省鸡东县319 份问卷调查,对鸡东县农村人民的收入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 应用多元有序Logit 模型研究黑龙江省鸡东县农村人民的性别、年龄、工作身份、文化程度以及是否享 受农业补贴5 个因素对其自身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鸡东县农民收入高低受工作身份和文化程度 的影响显著,同时是否享受农业补贴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和年龄对鸡东县农民收入状况影 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庄添淇  王大庆  王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52-5453,5506
根据拜泉县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拜泉县27年间生态足迹,以此建立和完善拜泉县生态补偿机制,为拜泉县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并为同类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拜泉县27年间总的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耕地生态足迹大于其他生物生产面积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耕地、林地、草地生态足迹增加迅速,其他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增长缓慢。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拜泉县生态建设补偿标准、明确补偿原则、确定补偿对象等对策,实现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霍山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是霍山县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为了振兴霍山茶业,笔者对霍山茶叶生产进行了调查,根据目前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霍山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升级的对策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油树种,发展油茶产业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根据昭平县目前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油茶生产发展的相关对策和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促进昭平县油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边陲,东邻福建省寿宁县,南接福建省政和县,西挨福建省松溪县,北靠本省龙泉市、景宁县。竹产业经济在庆元举足轻重,已成为庆元县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庆元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2008年2月初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庆元县毛竹林受灾严重,给竹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使受灾竹林尽快恢复生产,减少因受灾而出现的返贫农户数,尽快恢复竹林的效益,庆元县多举措加快受灾竹林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