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社会公众作为生态文化载体的使用者,其对载体项目的具体形式与内容的偏好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文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安社会公众对生态文化感知载体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1)公众对市域宏观空间的总体生态感知处于较好评状态,部分差评原因集中在工作居住环境和"土"遗址空间生态感知的缺乏;2)公众对新建城市用地、城市更新区、遗址空间、自然景观区(户外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区(临水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区(稀疏林草地)的生态文化感知载体的建设内容与形式有不同偏好;3)公众的上述偏好具有一定的总体趋势,同时也因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等因素出现一定的群体差异。文中根据上述公众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目前西安生态文化感知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生态文化感知载体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中针对生态文化社会活动体系的公众偏好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生态文化社会活动体系的建设必要性与生态文化社会活动体系的公众偏好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超过一半的公众将其生态态度与生态实际行为的偏差归结为没有社会活动或者人的引导与带动,生态文化社会活动体系的建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2)公众对各种类型的生态文化活动存在不同的偏好度,其中公益型和体验型社会活动在公众中具有最普遍的喜爱度和认知度。在基础上,文中进一步分析出目前生态文化社会活动体系存在的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内容上创新性不够、形式多样性不够、开展持久性不够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西安生态文化社会活动体系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产品主要是指具有流通功能、能够被赋予商品价值的承载着生态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实体。文中从属性与功能的综合角度将生态文化产品划分为自然实物、天然加工提炼、仿生、传媒、文艺、服务6个具体类型,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公众对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结果表明:1)94%的公众接触过生态文化产品,且以自然实物类与仿生类为主;2)公众对生态文化产品的符号、艺术、纪念、功能价值均十分关注;3)对设计的使用性与创意性具有几乎同质的需求;4)较偏向于综合性的生态文化产品;5)对其品牌策略存在草根化和精英化两极态度;6)认为推广途径与产品效益发挥之间关联不大;7)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存在不同的产品内容需求。在此基础上,从产品内涵、设计、属性、品牌策略、推广途径、内容等6方面对生态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将需求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总结目前西安生态文化产品在产品推广、产品的品质、产品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西安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绿意盎然。3月25日由河北省林业局主办的河北省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与传播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与传播”。来自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河北省文联、河北日报以及河北省林业局等单位的40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森林生态文化内涵、建设思路、传播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旨在从文化层面提升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认识,倡导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伦理道德,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5.
《河北林业》2008,(2):F0004-F0004
3月25日,省林业局召开了河北省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与传播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与传播”,研讨会的任务是,围绕森林生态文化内涵、建设思路,传播途径等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从文化层面传播森林生态知识,弘扬森林生态文化,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提高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河北省林业局、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省文联、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副主任、省林业局局长武国堂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省林业局纪检监察专员王金品主持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是开展自然环境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自然环境教育认知度比较高,偏好以自然环境背景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环境解说知识展示区,喜欢指标牌讲解和讲解员讲解2种环境解说方式,导赏图和宣传册是公众普遍接受和喜欢的解说读物。公众对公园所具有的自然环境科普价值的评价非常满意;对公园内服务体系、科普宣传效果、唤醒环保意识、增加环境知识、参与环保行动的评价为比较满意;对科普场地建立、解说标识设置、解说标识内容、解说媒介多样化、讲解员队伍建设、解说读物丰富程度、科普活动的开展的评价是满意;对讲解员服务水平评价是不满意。今后从对自然环境解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教育的认同度,设置适宜的环境解说设施与媒介,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运用实地观察法和深入访谈法,从游客使用现状、解说牌外观设计、解说内容和解说效果等四个方面评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牌的设计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游客类型使用解说牌的目的与类型有差异;游客多喜欢与周边环境融合度高的木质解说牌;解说标题醒目、解说内容图文并茂、参与性强的解说牌更利于传播知识;游客多偏好于自然生态文化知识,整体传播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相关理论著作的梳理归纳中,将生态主义思想与景观审美在长期相互影响下经历的发展演变总结为分疏、融合、回归、新生4个阶段,论述了景观审美在这4个阶段过程中的范式流变;并结合公众审美与生态景观实践和公众审美偏好研究,探讨了生态主义与景观审美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中通过文献分析梳理我国关于生态文明与森林文化及其体系间关系的已有研究,发现现有森林文化体系未能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阶段的客观需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现有森林文化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据此进一步归纳出现有森林文化体系的缺陷;基于三维管理金字塔理论重构面向生态文明的森林文化体系,形成森林文化“内涵层次—活动领域—文明过程”三维体系,分析各维度的递进规律;提出在生态文明阶段应着力构建更能适应生态文明时期的森林文化内容,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逐渐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对高黎贡山访客的问卷调查发现:访客的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知识基础较差;访客对环境教育内容的需求主要为对动植物、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科学知识的获取;访客对现有的环境教育形式没有偏好,说明当前的形式是普适的,也是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的,访客对新式的环境教育方式更偏好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以及含有高科技元素的新颖的教育形式。结合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访客对高黎贡山环境教育的现状感知和需求,提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中从文化的属性角度明确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含义,即它是生态文化的具象表征形态,承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这一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剖析生态文化载体作用的基础上,把生态文化载体划分为感知功能、活动功能、教育功能、产品功能4种功能类型,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感知、活动、教育、产品4大体系,并以林业及其相关领域的载体建设为主探讨了上述4大体系的具体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分析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环境教育设施缺乏创新,缺少专业的环境教育工作者,理论知识不足等;概述其发展趋势:要重视环境素质的培养,扩大环境教育本体范围,注重参与互动等;提出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和法规,湿地生物多样性内容,湿地生态功能与生态技术内容,湿地农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进而提出开展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解说系统,开办湿地教育培训班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初,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提出了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构建三大体系的总体思路,第一次把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与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并列一起,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生态文化体系的框架确立了,但生态文化包含内容和外延广而繁,作为林业工作者来讲,开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活动应从何做起呢?笔者认为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当从发展森林文化入手。  相似文献   

14.
神木作为资源开发大县和生态脆弱地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既是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速度与质量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公众幸福感的重大民生事业。建设生态神木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地位,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保护体系、生态治理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五大体系",把神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是否因此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生态区周边的居民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当地环境教育发展滞后,与当地生态区建设的大环境极不相称,很多问题亟待改进。提出了应利用西安大学城的优势,广泛调动西安高校环保NGO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16.
将生态文化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既然被称之为文化,它就应当包括人们在生态问题上的思想、观念、意识;也应包括人类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所有战略、制度、措施。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以及以这种方式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综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以生态和谐为原则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第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围绕生态价值而形成的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社会调节机制;第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出新的技术形式、能源形式和产品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福祉     
正福祉是指福利和幸福,目前国际上评价福祉的一级指标基本上有经济稳定、教育水平、收入平等、生态系统、环境水平、社会包容度等13项。生态福祉是指生态环境系统给公众带来的福利和幸福。是福祉的重要方面。生态福祉应当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国家民族层面:这是生态福祉的根本。国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当前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监管、决策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价值意义,分析了当前大数据与环保领域融合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打通数据壁垒、引入公众参与平台、构建大生态环境保护和预警体系等建议,以进一步加深生态环境保护与大数据的融合,实现大数据在更多场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景跃波  张劲峰  陈隽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210-213,218
对生活在云南的藏民族的生态文化体系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论述,总结了藏民族传统文化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就今后复兴及进一步弘扬该民族的生态文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沪灞生态区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是否因此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生态区周边的居民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当地环境教育发展滞后,与当地生态区建设的大环境极不相称,很多问题亟待改进。提出了应利用西安大学城的优势,广泛调动西安高校环保NGO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