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以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产生的根源阐明藏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观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宗教对高原自然环境和生物的禁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阐明藏民族传统文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以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角,从自然与社会、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的互动关系入手,综合分析云南藏文化在滇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现象中的积极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与藏传佛教、自然崇拜、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对迪庆藏区的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迪庆藏民敬山、敬水、敬树,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岭山区广西龙脊壮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龙脊壮族为对象,研究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观.从壮族核心文化,即物质文化的代表"稻作文化",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文化,以及两者的制衡点"乡规民约"制度文化3方面阐述该地区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分析南岭山区壮族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观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民族生态学、社会林业学、文化人类学,采用社会调查并结合PRA和RRA方法对桂北地区进行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饮食文化、禁忌文化、民间文学、节日文化、佛教文化、村规民约等朴素的生态文化对桂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祁连山是汉、藏、土、蒙古、撒拉族等多民族聚集之地,民族交融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厚多彩,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多,形成了独特的“祁连山文化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现了青藏高原流传千年的自然、生态、人文及宗教神韵。这里也孕育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分析藏东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有:①地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地带;②藏传佛教文化丰富;③旅游资源丰富;④相关配套产业长足发展;⑤气候宜人.劣势有: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②对外开放程度低;③专业人才匮乏.机遇有:①实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②旅游业快速发展;③交通条件改善.挑战有:①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②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客源分流.论述了藏东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提倡政府主导型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等.  相似文献   

8.
分析藏东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有:①地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地带;②藏传佛教文化丰富;③旅游资源丰富;④相关配套产业长足发展;⑤气候宜人.劣势有: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②对外开放程度低;③专业人才匮乏.机遇有:①实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②旅游业快速发展;③交通条件改善.挑战有:①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②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客源分流.论述了藏东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提倡政府主导型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等.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0.
阐述珠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从控制景点建设项目、处理旅游活动污染、加大景区森林植被管护等方面阐述了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及保护措施。提出以弘扬珠源文化和文化内涵建设来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在文化内涵建设中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打造"珠江源"品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迪庆州藏药文化与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藏医药学的理论、重要著作、特色疗法,以及藏药植物种类、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分析认为,藏药植物资源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市场需求量日益加大,相关研究欠缺等挑战.藉此,提出了加强藏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研究机制建设,就地保护,坚持传统的采收原则,提高综合利用率等藏医药文化及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藏族林卡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与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族审美特点。本文对藏族林卡的造园审美观念作了论述,系统阐释了藏族林卡的造园艺术特点,目的在于使我们对藏族林卡有深入的了解,进而完善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藏族林卡是藏民族创造的园林类型,在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和藏文化滋生下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造园精神和艺术特点。该文立足藏族林卡生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其造园精神作了系统论述,阐释了藏族林卡的艺术特征,从而使大家对藏族林卡和中国传统园林体系有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以来,受到发展学界的重点关注,被广泛运用于农村问题研究。文章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原生形态着手,构建藏区生态扶贫分析框架,对四川藏区妇女在生态扶贫中的参与进行多维度分析,就藏区妇女在参与生态扶贫中面临的约束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妇女是生态扶贫的重要参与群体,妇女参与能力提升有助于释放其巨大的生态脱贫潜力,有助于提升生态脱贫持续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维护。  相似文献   

15.
阐述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管理现状与成效.分析西藏林业发展中存在着的协调管理不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护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替代性新能源,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加投入,科学规划、分期整治等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藏民族传统文化源于居民经过千百年与自然抗争,获得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图腾崇拜及自然崇拜都以植物和动物为直接的崇拜对象,客观上对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遗传基因多样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应当对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研究、挖掘,取其精华,去取糟粕,为自然保护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7.
Baima Tibetans, a unique ethnic group inhabiting the hilly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tip of Gansu Province, possess anci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rich traditional knowledge. Baima Tibetans have developed their culture, traditional beliefs, knowledge, customs and resource use systems through their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living practices over many generations. These have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conserving local biodiversity, including the giant panda, and preserving 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inhabitants. People in the local Baima community have a great sense of self-identity that is related to their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knowledge. They possess a strong recognition of the role that traditional beliefs play in protecting their villages and conserving the wealth of biodiversity. Consequently, Baima peoples respect their traditional ways and the customary regulations of the village that relate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ve faced challenges in Baima Tibetan communities in recent times, which are largely due to the imposition by external actors of a powerful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a model that usually neglects the role that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production practices, and local governance systems play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of these issues on how the Baima Tibetan peopl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actices, and local institutions may be better utilized to mee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