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是继对虾、贝类工厂化人工育苗之后,又一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的全人工育苗。由于工厂化河蟹育苗与对虾、贝类的工厂化育苗在生产工艺流程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对河蟹育苗工厂的供水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一万m‘水体(即河蟹育苗池总容水量)河蟹育苗工厂的生产实践.谈一下供水、供热、供气设计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海水供水系统设计1.l海水最大供水量确定河蟹幼体的发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l~5期,到大眼幼体即可上市销售。幼体发育前期,一般不换水,从蚤状幼体第3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地水的25…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  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饵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 (1988)用 20~ 40微米胶囊饲料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 45%。韩小莲等 (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Ⅱ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45%,幼体蜕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河蟹的脱壳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蟹蜕壳是蜕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主要指幼体),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既是一次节律性生长,又是一场生理上的大变动。河蟹蚤状幼体经过5期蜕皮蜕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蜕变为1期幼蟹。河蟹在性腺发育到一定程度进入生殖前的生殖蜕壳为一生中最后一次蜕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蟹天然苗几近枯竭,而河蟹养殖业却蓬勃兴起。促使了河蟹人工育苗迅猛发展,育苗产量逐年提高,如江苏的启东、如东两地1997年产大眼幼体达1万多公斤。但就目前情况看,人工育苗的大眼幼体的质量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幼体规格小,活力差,体质软弱,幼体身上寄生敌害生物等等,导致了大眼幼体运输成活率低,大眼幼体变幼蟹死亡率高。笔者这几年在河蟹人工育苗中,对提高大眼幼体质量作了些有益的探索,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首先分析一下造成大眼幼体质量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布苗密度偏大为了…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养殖经济品种。河蟹通过海水繁殖,第Ⅴ期溞状幼体经3~5 d发育蜕皮后即变态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大眼幼体呈龙虾型,既可游泳、又可爬行,体形扁平,胸足5对,具有大螯和口器,杂食偏肉食性,可主动捕食大型浮游动物。大眼幼体已具备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经过几天的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北省河蟹育苗生产发展很快,沿海百余座水产育苗室中有近一半开展了河蟹育苗生产、年产蟹苗1万余公斤。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备状1期至蚤状Ⅱ期和蚤状Ⅴ期至大眼幼体变态难;二是时常发生大眼幼体大批死亡。为此,我们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1亲蟹的选择目前我省河蟹育苗所需亲蟹,大体上有三个来源:一是上年秋收购的人工养殖的二龄成蟹,移入半成水中促其交尾、抱卵,然后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起捕移入室内产卵;二是春天收购淡水池塘中养殖的二龄蟹;三是春季收购的海捕抱卵蟹。海捕蟹虽然个体较大,抱卵较多、…  相似文献   

8.
曹建亭  马康 《齐鲁渔业》2006,23(9):48-48
三疣梭子蟹在其—生中要经过胚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及成蟹各发育阶段,其中幼蟹阶段与成蟹在形态上已基本相同。蚤状幼体是孵化后的第1阶段,身体略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其头胸部具额棘、背棘各1根,  相似文献   

9.
碘伏对河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碘伏对河蟹蚤状幼体Ⅰ~Ⅴ期 2 4h、4 8h的半致死浓度 (× 10 -6mL/L)分别为 939 4、70 3 2 ,92 6 7、6 73 4 ,916 0、5 4 3 5 ,883 2、5 38 0 ,816 0、5 11 4 ;对大眼幼体分别为 96 3 1、819 4。试验得出了碘伏对河蟹各期幼体的安全浓度 ,并讨论了其在育苗生产中的安全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三疣梭子蟹不同期幼体变态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育苗中,不少场家出现蚤状Ⅰ期(Z_1)变蚤状Ⅱ期(Z_2)、蚤状幼体(Z)变大眼幼体(M)、大眼幼体(M)变Ⅰ期稚蟹(C_1)变态难的现象,现将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Z_1→Z_2、Z→M、M→C_1变态难的现象 不同的育苗场家现象各有不同,有的Z_1第1天不摄食,有的第2天停食,结果都是Z_1活力变弱,Z_1很难变为Z_2,最终被淘汰。有时蚤状幼体各期变态较为顺利,但蚤状幼体变大眼幼体时出现问题,有的是蚤状幼体Ⅳ、Ⅴ期死亡或脱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三疣梭子蟹育苗生产中,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经常发生"粘爪病",其主要特点是在蚤状幼体的颚足刚毛上及大眼幼体尾肢刚毛上黏附一层粘性物质,影响幼体的运动和摄食,造成幼体身体瘦弱发育迟缓变态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蟹养殖水体中某些理化因子的分析测定、发现,在河蟹育苗的水体中,H2S是制约蚤状幼体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应控制在0.045mg/1以下、方对蚤体成活率影响较小。在当年养成成蟹的水体中,钙含量是影响河蟹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幼蟹阶段,应控制在32~36mg/L,成蟹阶段应控制在48mg/L以上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孙颖民  闫愚  孙进杰 《水产学报》1984,8(3):219-22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作了形态描述。据观察,潘状幼体阶段蜕皮4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2—25℃的条件下培养,自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1期幼蟹,需经15—18天。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得到普及,蟹苗产量大幅提高,推动了河蟹增养殖生产的发展。但在河蟹育苗生产过程中,蚤状幼体Ⅰ~Ⅱ期变态成活率低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育苗单位,造成育苗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笔者从事河蟹育苗技术工作多年,上述情况也曾多次出现。为了掌握这一关键阶段的幼体培育技术,近两年来,笔者在江苏省射阳县开展技术服务期间,结合生产进行了两项  相似文献   

17.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螫蟹状幼体需在盐度为16‰~17‰。左右的海水中生长。变态,经过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蟹苗)。在整个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中,始终离不开对一定盐度的水环境的依赖。但由于各地育苗用水的水源不同,其盐度、Mg2 、Ca2 的含量以及Mg2 /Ca2 的比值(R)不一定恰好适合河蟹幼体发育的需要。再加上幼体嫩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反应较为敏感。因此育苗用水的调配工作,成为河蟹苗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于1999年3月~6月在上海水产大学特种水产养殖场进行河蟹的苗种生产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  相似文献   

19.
河蟹各期幼体都具有特定的颜色,幼体各种体色变化通常是由水环境因子变化、营养变化、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在育苗过程中,幼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黑化现象极为普遍,为了便于诊断对症下药,现把多年来育苗过程中的幼体黑化现象总结分析如下。一、蜕皮变态前黑化这是一种正常的体色变化。河蟹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在临蜕皮变态前,体色加深,其头胸部及腹部变成黑褐色,并膨胀。这种生理活动受眼柄内的X-器官窦腺所分泌的激素调节,从而使真皮层和结缔组织中的色素细胞产生伸缩变化。二、由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的黑化此种情况黑化程度一般不明…  相似文献   

20.
合浦毛蟹分布于广西北部湾沿岸河流,其幼体阶段分为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在水温17~24℃条件下,溞状幼体期历时16~20天,大眼幼体期历时7~1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