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特水产养殖种类的营养与饲料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讲河蟹的营养与饲料随着市场对河蟹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对河蟹的营养与饲料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河蟹的营养与饲料研究概况作一介绍。一、河蟹的营养需要(一)对蛋白质的需要徐新章(198)用20~40微米胶囊饲料,饲养蚤状幼体表明,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为45%。韩小莲(1991)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m期幼蟹投喂粗蛋白质含是为AS%的配合饲料,蜕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达86.5X。徐新章等(199)以个体重为0.1~10克的河蟹为试验对象,用0.618优化饲料蛋白质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3.
1995年3月20日至4月26日,在河蟹育苗生产条件下,进行了亲蟹孵幼期3种升温方式对蚤状Ⅰ、期-Ⅱ期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抱卵蟹幼期间的培育阶段,以水温10℃为起点,升温方法依次为每2天升温1℃,每3天升温1℃和每4天升温1℃,排幼时的水温依次为19℃、18℃和17℃,在蚤状Ⅰ期-Ⅱ期的幼体培育阶段中,其变态成活率依次为2.8%、51.4%和81.4%。  相似文献   

4.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5.
探讨空运中机场X射线照射检查对河蟹大眼幼体的影响。射线强度越大、运输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大眼幼体蜕皮变态为第Ⅰ期幼蟹的变态率受照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蟹养殖水体中某些理化因子的分析测定、发现,在河蟹育苗的水体中,H2S是制约蚤状幼体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应控制在0.045mg/1以下、方对蚤体成活率影响较小。在当年养成成蟹的水体中,钙含量是影响河蟹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幼蟹阶段,应控制在32~36mg/L,成蟹阶段应控制在48mg/L以上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孙先交 《齐鲁渔业》1999,16(1):15-17
采用逐步降低培育用水盐度,合理控制培育密度,严格掌握饵料投喂量,蚤状Ⅰ期投喂烫死的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Ⅴ期幼体变态时投喂充足的成体卤虫等措施,提高了河蟹育苗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结果:在500m^中,560只亲蟹一次出苗205.6kg,变态成大眼幼体140.6kg,成活率23.4%,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苗0.4kg。  相似文献   

8.
王丹  于伟君 《水产科学》1996,15(1):10-11
本文根据对辽河下游水质调查结果和对河蟹不同发育期的有关试验对河蟹蚤I和大眼幼体进行了多因子毒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出Lc50值,结果表明多因子综合效应大于单因子效应,大眼幼体对毒物耐受力比蚤I强。大眼幼体回避试验结果表明:毒物效应依次为单因子〈双因子〈三因子;大眼幼体比幼蟹对毒物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上岸死亡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上岸死亡原因初探李晓晴贾学文黄俊章(营口市老边区水产局关键词:Ⅰ期幼蟹上岸死亡原因生产中常有河蟹大眼幼体蜕皮变态为Ⅰ期幼蟹,约4天后上岸死亡的现象。死亡样体亦无病原生物感染或寄生。经解剖发现,胃中无食物,死亡时多为步足撑地,呈脱壳状...  相似文献   

10.
河蟹幼体配合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随着我国河蟹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蟹种及饵料已成为阻碍河蟹养殖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于5~6月对大眼幼体至三期幼蟹的人工配合饵料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这段养殖期间,完全可采用人工配合饵料来代替天然饵料,而且,从大眼幼体至一期幼蟹的平均成活率为75.75%,最高达86.50%;由大眼幼体变为三期幼蟹的平均成活率为43%,饵料系数为0.95,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正> 1 不正常变态的表现 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孵化中,蚤状幼体培育一般经历从蚤状一期到蚤状四期四个培育过程。有时也不正常变态到蚤状五期幼体。从蚤状五期幼体向大眼幼体变态,幼体成活率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蟹苗的产量。 蚤状四期幼体没有很好地变态到大眼幼体,反而出现了蚤状五期幼体,这种现象是幼体的一  相似文献   

12.
河蟹变态至大眼幼体时,就具间隙性附着,变成Ⅰ期幼蟹时会全部附着。故在河蟹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附着物对提高河蟹苗种的成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几年来进行蟹种培育的经验,介绍几种常见的附着物供大家参考。1棕片附着物先将棕片整理出来,取整去碎,用一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北省河蟹育苗生产发展很快,沿海百余座水产育苗室中有近一半开展了河蟹育苗生产、年产蟹苗1万余公斤。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备状1期至蚤状Ⅱ期和蚤状Ⅴ期至大眼幼体变态难;二是时常发生大眼幼体大批死亡。为此,我们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1亲蟹的选择目前我省河蟹育苗所需亲蟹,大体上有三个来源:一是上年秋收购的人工养殖的二龄成蟹,移入半成水中促其交尾、抱卵,然后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起捕移入室内产卵;二是春天收购淡水池塘中养殖的二龄蟹;三是春季收购的海捕抱卵蟹。海捕蟹虽然个体较大,抱卵较多、…  相似文献   

14.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5.
河蟹的脱壳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蟹蜕壳是蜕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主要指幼体),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既是一次节律性生长,又是一场生理上的大变动。河蟹蚤状幼体经过5期蜕皮蜕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蜕变为1期幼蟹。河蟹在性腺发育到一定程度进入生殖前的生殖蜕壳为一生中最后一次蜕壳。  相似文献   

16.
提高河蟹幼体变态成活率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河蟹育苗成本逐年降低 ,售价随之下降 ,利润趋于平衡 ,因此 ,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 ,可大大提高蟹苗的产量 ,以获取最大利润。笔者通过近几年在几家育苗场的生产实践 ,就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的经验总结如下。1 影响蚤状幼体 (Z1→Z2 )变态成活率的因素在整个河蟹育苗中 ,Z1→Z2 的变态死亡率极高 ,主要表现为蚤状幼体不进食 ,体质消瘦 ,体色发白 ,活力减弱 ,尾巴发直等状况 ,致使大量掉苗 ,甚至全部死亡。因此 ,Z1→Z2 变态是否顺利 ,是整个育苗生产关键 ,直接影响到变态成活率。1.1 抱卵蟹提温时对…  相似文献   

17.
河蟹人工育苗幼体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蚤状幼体前期以单胞藻、轮虫为主,后期以鱼糜为主,大眼幼体后以枝角类为主的饵料系列,作为河蟹人工育苗幼体饵料,成功育出了大眼幼体。1992年育苗613万只,平均出苗量9.73万只/米^3,平均成活率44.8%。以鱼糜代替丰年虫的饵料成本仅为7%。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我省河蟹育苗生产的发展很快,沿海百余座水产育苗室中有近1/2全部或部分开展了河蟹育苗生产,年产蟹苗1万余kg。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蚤状Ⅰ期至蚤状Ⅱ期和蚤状Ⅴ期至大眼幼体变态难的问题尚未普遍解决;二是在大眼幼体期时常发生大批死亡的情况。笔者根据亲身实践及调查了解的情况,试对河蟹育苗生产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20.
对河蟹大眼幼体变态因素的探讨孔维军葛立军(锦西市水产研究所)(锦州盐场)在1995年河蟹育苗中,从Z5变态为大眼幼体,变态极为困难,大眼幼体成活率很低,而且发生面很广,从河北到辽宁普遍发生这种现象。构成河蟹育苗失败的主要原因,以我们的亲身实践体会,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