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巨龙竹的栽培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龙竹,又名歪脚龙竹、大竹,以秆型特高大而著称,高可达30m,粗达30cm,属合轴型丛生竹类。它分布于滇南和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州及耿马、沧源、孟连县的中缅边境一带,多为人工栽培。巨龙竹单株竹材和竹笋的生物量均居同类龙竹之首,其材质优良,用途广泛。竹笋略苦,经加工后可食用,是优质材笋两用竹种之一。1适生环境巨龙竹生于海拔500~1300m的坝区或河谷。适生环境年均气温16~22℃,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到-5.4℃,全年无霜期35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mm,相对湿度78%~86%。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和湿润的沙质壤土、冲积…  相似文献   

2.
以薄壁型巨龙竹为研究对象,对3~5年生薄壁型巨龙竹秆材的梢部、中部和基部进行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薄壁型巨龙竹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分别为0.682 g/cm3、0.756 g/cm3、0.711 g/cm3,大于云南甜竹和油簕竹的相应值,略小于毛竹;吸水率为62.68%,显著高于毛竹的吸水率;径向气干干缩率为3.920%,大于毛竹相应值。就物理性质而言,薄壁型巨龙竹适合作为竹板材原料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竹卵圆蝽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省龙游县,竹卵圆蝽发生与海拔关系不明显,与经营措施和坡向有密切关系;当3月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时,越冬若虫开始上竹取食;成虫、若虫喜食老竹,老龄竹被害后可加速死亡;竹卵圆蝽的防治可以采用垦复、涂油环、人工捕杀、竹腔注射2.5%高渗吡虫啉原液1.5mL/株和用8%绿色威雷200倍液在竹秆基部喷50cm宽的药环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云南箭竹的资源分布状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箭竹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云南箭竹的分布范围较广,其分布区介于北纬24°13'~28°58'之间,其生长适应海拔范围大概为1 700~2 600 m;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要大于4.2℃,年平均气温要介于17.8~19.7℃,年极端低温不能低于-11.2℃,≥10℃的积温不低于3 788.3℃;年降雨量平均为1 054.8 mm,介于559.4~1 600.0 mm之间,年平均有霜日数不能多于123.5d.目前发现云南箭竹共有3个变异类型即原变型,东坡竹和脱毛昆明实心竹,东坡竹主要分布在大理鸡足山,脱毛昆明实心竹主要分布在昆明市西山和嵩明县.  相似文献   

5.
材,笋,景俱佳的优良竹种——红竹栽培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竹PhylostachysiridescensC.Y.YaoetS.Y.Chen别名红壳竹、红鸡竹、红哺鸡竹,是刚竹唇中较大的散生竹。秆高8~12m、径8~12cm。在浙江、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均有分布,近年已为各地广为引种。该竹秆高,径粗,竹材经晒不裂,蔑具韧性加工性能好。笋味甘甜鲜美、出笋多、产量高、笋徐叶紫红色,色泽鲜艳。红竹适应性广,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能在土壤较瘠薄林地生长,管理相对较为粗放,是竹类中一个造林先锋竹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管理较集约时能获得较高笋材产量。近年,红竹虽是安吉县乡土竹种,但发展仍很快,已从原来全县5…  相似文献   

6.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Keng et Keng f.)Chia et H.L.Fung,别名绵竹、大叶慈竹、大叶竹、苗竹、灰灰竹、药竹、吊竹、乡帘竹等,为牡竹属竹种。秆高8~12m,直径4~8cm,顶端细长,作弧形弯曲下垂,节间长20~40cm,幼时被厚白粉,无毛;高10~13mm;叶片长10~33cm,宽1.5-6cm。笋可食,竹秆作农具柄、棚架等材料,以及劈篾编织竹器,是造纸和制作竹胶合板的优良用材,还可作庭园绿化竹种。多生于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年均气温在16.5~18℃,年降雨量在1000~1400mm,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溪河两岸等处,多见于村边宅旁。荣昌县自2002年开始从川南地区引种试验,总结出了其笋材两用林丰产栽培与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综合比较托拉米原产地与引种区域气候差异,更好地将托拉米在全国适生区域大力推广,使托拉米在树莓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根据气候相似论,选取了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8月降水量、年日照时数、5—8月日照时数和年相对湿度8个气候因子作为分析因素,应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托拉米在全国的适生区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华北南部、华东北部、西北东部、西藏拉萨为最适宜区,其综合气候生态条件与托拉米原产地十分相似,可作为我国引种栽培的首选重点区域,可优先发展并全面推广栽培;东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中部和新疆西南大部、西南地区中部为适宜区,其综合气候生态条件与托拉米原产地较为相似,可大力推广栽培;综合气候生态条件与托拉米原产地基本相似的东北北部、华北北部、西北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东部为次适宜区,可以适度发展;其他区域为不适宜区,其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较大,不建议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8.
对花叶女竹的笋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叶女竹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出笋,直到6月上旬结束,共持续52天左右;退笋发生在盛期和末期,退笋高度一般小于20 cm;竹秆的高生长节律遵循"慢—快—慢"的规律,昼夜高生长量差异不明显;光照充足的林地四周,新生叶片保持白色条纹特性,但条纹长短、宽窄、位置不同;林地密集的中间地带,多具大叶秆型,叶片恢复绿色。  相似文献   

9.
竹卵圆蝽的研究 Ⅰ.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卵圆蝽属蝽科,是近年来在竹子上新发生的重要害虫,1984年竹林发生面积仅13ha,1987年蔓延到1.29万ha。被害严重者毛竹枯死率高达76%,仅德清县3 000ha竹林3年内死竹45万株。被害竹林下年度出笋减少,新竹眉围下降13.18-54.78%,竹林荒芜。 此虫一年1代,以2~4龄若虫在地面枯枝落叶下越冬,4龄若虫占95%。次年需日均气温10℃以上3 d,即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爬行上竹,群集取食。5月下旬、6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期3个月,雌成虫寿命70余天。6月下旬产卵,每雌产卵30-60粒,卵发育起点温度20.3℃,积温39.2(日)度。若虫5龄,1龄若虫不取食。若虫于10月底、11月上旬越冬。  相似文献   

10.
林火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森林复被率49.3%,由于山火和其它破坏植被的原因,给生态平衡带来很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建国30多年来山林过火面积89万亩,自1980年进一步加强森林保护工作以来,已保持6年无大森林火灾。1985年全市实现无森林火灾,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发展。一、气候条件决定春、秋两季为火险期通化市地区年平均气温3—6度。集安县老岭以南,一般温度最高,年平均气温在6度以上,有吉林省“小江南”之称。全年以一月最冷,平均气温在零下16—18度,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0—23度,极端最高气温一般为35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5度左右。全年无霜期一般在120—140天,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不同,无霜期长短差异较大,如  相似文献   

11.
白夹竹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林  杨大胜 《经济林研究》1998,16(4):9-11,19
经观察,白夹竹鞭梢生长期6-11月,鞭分布在土壤上层1-15cm。鞭年生长1m左右。笋芽3-4月萌动,笋从5月初长出地面至5月底不再出笋,历时28天左右,每公顷大年笋10000个左右,上林率为29.54%,虫退笋率为43.98%,自然 笋率为26.48%,上林率,大年高于小年,初期,盛期出笋高于末期出笋。竹笋从出土到长成幼竹,历时60天左右,竹笋高生长,一般夜晚稍大于白天,笋箨有吐水同象,1985  相似文献   

12.
随着竹材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对圆竹材的需求逐年增加,然而较落后的竹材加工方式已成为制约竹材规模化、工业化利用的瓶颈,产业化发展圆竹标准材迫在眉睫。文章在结合中国竹资源分布特点和对圆竹材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圆竹标准材制备、仓储体系构建、模块化构件加工及工程应用等环节的发展现状。文章认为,目前不完备的圆竹标准材生产和加工体系,制约了其产业链中上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应依据中国竹种的分布特点,规划实施圆竹材储备工程,建立圆竹标准材工业收储体系,推广圆竹标准材模块化应用,以加快圆竹标准材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气象因素对毛竹秆形生长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我国毛竹中心产区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毛竹的秆形生长同气象因素关系密切 ,在毛竹生长期内不同的具体生理过程 ,各种气象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 ,其中的某一或几个因子为主导性或限制性因子并同时综合作用于毛竹的生长发育。但是出笋成竹期和孕笋期的气候因子对毛竹的秆形生长量起决定作用 ,而其中降水因素的作用大于温度因素。此外 ,无论从不同产区 ,还是同一产区内不同地点的毛竹秆形生长变异同气象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均可知生长地有利的基本温、湿条件(常年的温、湿度条件 )是毛竹生长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花皮单竹’属于竹亚科单竹属Lingnania McClure的单竹Lingnania cerosissima McClure变异株,经多年选优、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种。‘花皮单竹’为大型合轴型丛生竹,秆高6~8 m,直径4.5~6.5 cm;全秆和部分竹枝具黄绿相间条纹,全秆被厚白蜡粉。而单竹秆型相对较小,其秆高3~7 m,直径2~5 cm,竹秆通体绿色,不具条纹,幼时被白蜡粉。经10年的繁育观测,其性状稳定,适宜于年均温17~20℃、年降水量1 000~2 000 mm、海拔6 00 m以下的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以白桦(Betulaplatyphylla)、岷江冷杉(Abieefaxonianan)、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为优势种的典型川西亚高山森林小气候特征,利用3套全自动小气候仪连续测定了3个生长季节(2002~2004年的5月~10月)的小气候变量。结果表明:1)白桦林(BF)、岷江冷杉林(vr)和紫果云杉林(SF)内的太阳辐射日进程、日总量和月总量差异显著;2)生长季节内,BF、sF和FF林内的太阳辐射总量分别占林外太阳辐射总量的47.66(±9.08)%、20.65(±1.74)%和11.42(±4.01)%;3)BF、SF和FF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进程、日平均和月平均值差异显著;4)BF、SF和FF林内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与林冠下太阳辐射日积累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5)BF、FF和SF林内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不同层次温度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6)生长季节内(总184d),BF、FF和SF内的空气日平均温度〉14.0℃的天数分别为150d、148d和125d,林下土壤5cm的日平均温度≥4.0℃的天数分别为184d、184d和151d,而土壤15cm的日平均温度≥4.0℃的天数分别为184d、184d和145d。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种伐桩处理强度(0株/hm2、225株/hm2、450株/hm2、675株/hm2)对毛竹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产力和竹材质量;随伐桩处理强度加大,新竹生物量、新竹质量呈稳定提高的趋势;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强度;在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毛竹林中,新竹生物量高达35.4 t/hm2,较伐桩未处理林地提高了27.57%,大径级(DBH > 10 cm)新竹密度是伐桩未处理林地的1.43倍,新竹胸高处节间长度比伐桩未处理林地增加1.8 cm。此外,伐桩处理能显著提高中、小径级新竹的品质,继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用塑料薄膜筒袋套袋、药剂等进行了防治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对照根本无正常新竹,96.67%的竹材使用都受到影响;在笋期喷淋乙酰甲胺磷、绿色威雷药剂防治效果明显,正常新竹比例高达93%以上,无中度以上危害新竹,新竹生长正常;在生产香菇过程中使用过的长度60cm塑料薄膜筒袋笋尖套袋防治效果与乙酰甲胺磷、绿色威雷药剂防治效果相当,正常新竹比例达80%左右,无中度以上危害新竹,新竹生长正常;长度60cm以下塑料薄膜筒袋笋尖套袋防治效果不佳与其长度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试验不同长度热消散探针(TDP)测量毛竹液流的可行性,分析年龄对立竹液流的影响,并据此对立竹液流进行尺度扩展,估算桂北毛竹林的蒸腾耗水,为区域毛竹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和指导关键生态功能区植被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观察毛竹输水结构在竹壁上的径向分布。基于热消散方法,用5 mm和10 mm长度的TDP探针对1~2年生立竹和3龄以上立竹的基部液流进行连续测量,并同步测定环境因子。【结果】维管束在毛竹竹壁上不均匀分布,竹壁外侧维管束小而密,导管分化不完全,竹壁内侧维管束大而疏,导管分化完全,直径较大。10 mm TDP探针测得的液流密度显著高于5 mm探针,其平均液流密度是5 mm探针的4.03倍。在生长旺季的7月,基于10 mm TDP探针测量的1~2年生立竹正午液流密度显著高于3龄以上立竹,而在早上和傍晚二者基本相同。1~2年生立竹液流的平均日通量在测量生长季内均高于3龄以上立竹,二者的平均日液流通量分别为51.15和33.80 g·cm-2 d-1。以立竹年龄和基径作为液流尺度扩展依据估测的桂北毛竹林日蒸腾耗水量在观测生长季内为0.01~0.72 mm·d-1,平均日蒸腾耗水量为0.31 mm·d-1。【结论】10 mm长度的TDP探针较5 mm探针更适宜用于毛竹液流的测量。1~2年生立竹比3龄以上立竹具有更高的液流密度和日液流通量,因此年龄是毛竹液流由立竹到林分尺度扩展时除立竹直径外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雷竹笋用林最佳的首次覆盖林龄、每年开始覆盖的时间及覆盖物清除时间。结果显示:6年生林分在连续5 d最高气温降至低于20℃、地温降至低于10℃时开始覆盖、惊蛰前清除覆盖物,林分年度竹笋产量和持续产量均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