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林  邹宁  孙东红  杜晓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40-5142,5151
[目的]对螺旋藻工厂化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在以采光板作顶棚的封闭式车间内,采用4种不同直径的光生物反应器对春季螺旋藻进行培养,并对不同直径的光生物反应器所能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及各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在20 cm的光生物反应器所能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最大,为1.52 g/L。20 cm的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的螺旋藻所含蛋白质和藻蓝蛋白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最高可以达到61.2%,藻蓝蛋白含量最高可以达到10.9%。10 cm的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的螺旋藻所含的粗脂肪、多糖和叶绿素a的含量最高、粗脂肪的含量最高可以达到7.48%,多糖最高可以达到8.2%,叶绿素a可以达到1.3 mg/g。[结论]该方法优化了螺旋藻工厂化的培养条件,为螺旋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草作为可替代橡胶树的优良天然橡胶资源之一,前景可见,为了促进橡胶草的应用,采用田间单因素试验设计,以俄罗斯的橡胶草优良品系K445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栽培密度15cm×15cm、20cm×20cm、25cm×25cm、30cm×30cm、35cm×35cm对一年生橡胶草地上与地下部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培密度为25cm×25cm时地上生物量最高。栽培密度也会显著影响橡胶草的橡胶含量,当栽培密度为20cm×20cm及35cm×35cm时,橡胶含量最大,达到了6.0%以上。单株地下生物量会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少而增加,最高达到8.9g,而当栽培密度大于20cm×20cm时单位面积地下生物量不再增加,最高为152.2g·m~(-2)。当栽培密度为30cm×30cm时总糖含量最高,为46.8%。总糖产量与单位面积地下生物量表现一致,最高为64.8g·m~(-2)。当栽培密度为20cm×20cm时,橡胶草单位面积橡胶产量最高,达到了9.4g·m~(-2),而当栽培密度为35cm×35cm时,橡胶草平均单株橡胶产量最高,为535.3mg。根叶比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此时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位。所以栽培密度35cm×35cm适合于橡胶草选种育种,而栽培密度20cm×20cm适合于橡胶草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3.
吴电云  邹宁  高维锡  黄清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29-5230,5398
[目的]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的大规模培养、药用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不同光径平板生物反应器中培养金藻,并对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和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藻细胞的生长速率及单位体积产量随光径的减小而增大;单位面积产量随光径的增大而增大;光径越小的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金藻藻细胞内的总脂、蛋白质及多糖占细胞干重的总量越高。[结论]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的大规模培养、药用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不同光径平板生物反应器中培养金藻,并对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和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藻细胞的生长速率及单位体积产量随光径的减小而增大;单位面积产量随光径的增大而增大;光径越小的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金藻藻细胞内的总脂、蛋白质及多糖占细胞干重的总量越高。[结论]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利用10 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进行了分批和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补料使用了全营养和部分营养两种培养基。结果表明,补料策略对球等鞭金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并发现全营养培养基和部分营养培养基交替补料是一种较好的补料方式。在10 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分批培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218 d-1,6 d时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其值为3.57×106个/m L;分批补全营养培养基培养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388 d-1,培养6 d时的藻细胞密度为7.09×106个/m L,在10 d时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其值为5.28×107个/m L,是分批培养的14.8倍;而全营养培养基和部分营养培养基交替补料分批培养至6 d时藻细胞密度达到1.69×107个/m L,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663 d-1。  相似文献   

6.
不同行株距种植对甜高粱生物量和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甜高粱杂交种‘醇甜2号’在相同株距(20 cm)、不同行距(40、60和80 cm)以及相同行距(60 cm)、不同株距(13.3、20.0和26.7 cm),及其配置引起的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及茎秆汁液锤度(糖分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差异显著(α<0.05)。在6.2万、8.3万和12.5万株/hm2的密度下,都表现出较大的株距有利于上述3个指标的积累。其中,6.2万株/hm2密度下单株生物量积累最高,为394 g/株,与其相比,8.3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生物量(376 g/株)未显著降低,且单位面积生物量积累最大,可达3 138 g/m2。茎秆汁液锤度随行距增大呈增加趋势,株距26.7 cm处理锤度显著高于株距13.3和20.0 cm处理。在行距60 cm×株距20 cm(密度8.3万株/hm2)配置下,该品种能够获得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而茎秆汁液锤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杜仲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并减少采摘人工成本,完善遵义地区杜仲的矮化密植栽培方法,研究栽培密度,修枝整形方式和杜仲叶采摘时间对杜仲单株产量及绿原酸含量的影响,考察2年生苗在1年内长势和叶片产量,并对叶片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植株的成活率,生长发育等影响不大。当主干高度保持30~35 cm,保留6条侧枝时,杜仲的叶面积最大,单株产量最高,达92.76 g/株。6月采摘的叶片绿原酸的含量较高,达4.286 mg/g,6月为适宜杜仲叶的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种新型负压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常用饵料微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培养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过程中藻密度、异养菌与弧菌(Vibrios)数量及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度快,培养第4天达到平台期,藻密度最大值可达到1.5×10~6个/mL,最大比生长率可达1.37;弧菌与异养菌数量两者变化趋势相同,分别为(0.19~2.70)×10~4 cfu/mL和(0.071~0.93)×10~6 cfu/mL,藻与细菌表现出相互竞争抑制的效果,在指数增长期藻对细菌抑制较强,特别是对弧菌的抑制,在平台期与衰败期藻对弧菌与异养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藻液中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随藻密度增加而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0.24 mg/L和0.37 mg/L,指数增长期藻密度与氨氮和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采用负压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威氏海链藻,可以大大缩短培养周期,抑制细菌生长,提高培养效率和藻液质量,但需要在投喂幼体前对藻液进行充分曝气来降低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该反应器是一种适合饵料微藻培养的系统。研究结果为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作为微藻生物饵料培养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丹参根系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一年生丹参进行根系形态学研究,测定根系深度、根幅、根条数、根系总表面积、根干鲜重、根直径及根韧皮部与木质部之比等相关指标,并根据其综合指标来确定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株行距为20 cm×25 cm时,单株根系生物产量最高,干重、鲜重分别为57.48 g和174.76 g,根条数最多,根系总表面积最大(1 753.29 cm2),韧皮部与木质部之比最大,为1.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日引1号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L.Riyin No.1)适宜的栽培袋规格和装料量。[方法]对日引1号杏鲍菇3个规格的栽培袋口径(对折径:A1,17.0 cm;A2,17.5 cm;A3,18.0 cm)及33个不同的湿料装料量(从800 g到1 300 g,每隔50 g 1个处理)进行袋栽试验。[结果]日引1号杏鲍菇栽培袋口径为17.5 cm,装袋量为1 250 g时,产量和效益最佳,平均每袋总产量433.5 g,生物学效率99.09%,平均每袋商品菇产量350 g,商品菇转化率77.78%,利润达到了最大值1.21元/袋,利润率达到64.21%。[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日引1号杏鲍菇配套、实用、简便的集成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钾肥水平对微型薯直播繁育原种的影响,为原种繁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于2011年进行不同钾肥水平繁育原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钾肥能显著提高原种的产量、单位面积30~90 g块茎的数量和重量及所占的比例。当K2SO4施用量为600 kg/hm2(K2O 300 kg/hm2)时,原种的繁殖效果最好,原种产量最高,单位面积30~90 g块茎的数量和比例、30~90 g块茎重量和比例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差异性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42株川滇无患子经济和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川滇无患子各经济性状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单位面积冠幅产量、果核质量和果核厚在产地间差异不显著,果核横径、果形指数和含油率差异显著,其他各性状间差异均极显著。安宁1#种仁含油率最大,为43.19%,嵩明6#最小,为28.69%;种仁含油率变异系数达到了9.10%,变异幅度较大。出仁率、果核纵、横径均与种仁含油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果实及种子三径均与经纬度呈负相关关系;果核侧径、纵径及种形指数均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川滇无患子根据单位面积冠幅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划分为3类,单位面积冠幅产量超过2 000.0 g/m~2的聚为第Ⅰ类,单位面积冠幅产量为1 500.0~1 900.0 g/m~2的聚为第Ⅱ类,单位面积冠幅产量低于1 400.0 g/m~2的聚为第Ⅲ类。  相似文献   

16.
栽培密度、光质、叶面积系数对非洲菊产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光质、叶面积系数对非洲菊切花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花径无显著影响,但对梗长、梗径、产量的影响均极显著,30 cm×30 cm为最适栽培密度。光质与叶面积系数对非洲菊花径、梗径、梗长、产量均影响显著,经计算得工程估计最高值,红光下保持叶面积系数1.65,品种Terra sun与C lem entine 3个月产花量为11.701 5枝/株与11.828 5枝/株,花径为10.448 6 cm与10.463 63 cm,梗长为59.553 8 cm与60.739 2 cm,梗径为0.644 2 cm与0.630 2 cm。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植密度下紫花苜蓿叶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苜蓿的叶生产量。[方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试材,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栽植密度对紫花苜蓿叶生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紫花苜蓿单位面积分枝数、叶片数、茎重、叶重和干草产量5个性状在同一刈割时期及全年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在某些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苜蓿单位面积分枝数、叶片数、茎重、叶重和干草产量均以密度A处理(20cm×20cm)最多或最高,分别为855枝/m^2、42 253叶/m^2以及698.88、464.55和1163.43g/m^2。相关分析表明,苜蓿的单位面积分枝数、叶片数、茎重和干草产量与单位面积叶重均呈线性正相关,对叶生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干草产量、茎重、叶片数和分枝数。[结论]5个栽植密度中,以密度A处理的叶生产量最高,其次为密度B处理(30cm×30cm)。  相似文献   

18.
以亚麻荠新品种延世一号为试材,通过调查其不同温度(5、10、15、20、25℃)下的发芽率,不同播种期(春播、秋播)下的生育期,测定不同株行距(30 cm×10 cm、30 cm×20 cm、45 cm×10 cm、45 cm×20 cm、60 cm×10cm、60 cm×20 cm)和不同穴密度(2、4、6株/穴)下的产量,不同施肥水平(不施肥、低肥(50 kg/hm2尿素+30 kg/hm2磷酸二铵)、高肥(80 kg/hm2尿素+50 kg/hm2磷酸二铵))下的产量以及品质(出油率、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含量)等,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种子在5~25℃均可发芽,当恒温25℃时,发芽只需3 d,发芽率达90%;春播的生育期为86~98 d,秋播的生育期为209~244 d;延世一号在龙井市春播的最高产量为194.30 g/m2,在东营市秋播的最高产量为223.50 g/m2;不同株行距的试验结果表明,60 cm×20 cm的产量最低(148.10 g/m2),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30 cm×10 cm的产量最高(182.10 g/m2);不同穴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6株/穴的产量最低(137.10 g/m2),2株/穴的产量最高(187.60 g/m2);不同施肥水平的试验结果显示,在低肥处理下延世一号的产量最高(199.60 g/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油率分别高达37.80%、27.40%和36.22%,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3.05%、21.8%和21.65%。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筛选东北铁线莲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在60cm垄作下,设计3个种植密度,即株距5、10、20cm,研究了2、3年生东北铁线莲产量、形态特征、干物质分配、产量增长动态、单位面积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随之增加,但地下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变化,单位面积产量变化随叶面积指数增大呈对数函数增长趋势。[结论]东北铁线莲适宜种植密度为60cm垄作下约5cm株距,3年生产量可高达3740.87kg/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棉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技术体系。【方法】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灌溉定额为副区,设置种植密度13.5×104株/hm2(M1)、18×104株/hm2(M2)和22.5×104株/hm2(M3,CKd),灌溉定额3 150 m3/hm2(W1)、4 050 m3/hm2(W2,CKi)和4 950 m3/hm2(W3)。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株高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升高,单位面积叶片数、果枝数、蕾数、花数以及铃数在不同灌溉定额下均以高密度下数量最大。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对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单位面积结铃数和籽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植株干物质总重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在W1下最大。棉铃生长率(BGR)与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和单位重(Boll weight)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铃期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Boll weight呈显著负相关。籽棉产量上M3W1、M2W2和M1W3处理最高,三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76 cm等行距与传统(10+66)cm种植模式M3灌溉定额相同时,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单铃重较M1、M2密度显著低;降低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单铃重;降低密度和灌溉定额有利于增加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增加灌溉定额有利于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优化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能够促进棉株生长,利于产量提高,当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灌溉定额为3 150 m3/hm2时,采用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