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叶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64-6566
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和现阶段面临的农业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库区传统农耕区、喀斯特峰丛山地区、库岸带等不同的地域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陈桂芳  张宏  田艳  杨远亮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66-267,269
通过调查三峡库区典型区县(万州、开县)库岸不同生态环境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收集库区气象和社会经济情况资料.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钉螺孳生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适合钉螺滋生,钉螺和传染源输入可能性也极大,存在血吸虫病发生流行的潜在性危险,应加强血防监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由于库水位升降、风浪的冲刷、暴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必然引起库区两岸水位变动带一定范围内库岸边坡的失稳破坏,产生水库塌岸。本文是在对三峡库区地质条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岸坡物质成分、岸坡坡角、库水位及波浪等因素,根据相似性原理,利用物理模拟的手段,对三峡库区的典型塌岸演化模式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库水位恒定与库水位升降作用下,二者的塌岸演化模式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水淹线为175米,新库岸不可避免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三大灾害.为减少灾害发生,稳定库岸、保护库容和形成壮丽的绿色长廊,必要在水淹沉线上建设垂直10米宽的乔、灌、草三结合的护岸植被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消落带存在的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091-9092
在介绍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阐述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及分布特点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种类、群落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路线法,调查三峡库区秭归太平溪港至巴东楠木园的145~156 m消落带的植物分布。[结果]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约16科27种,种类最多的科为禾本科和菊科,优势种群为狗尾草、刺苋、芝麻和狗牙根,优势植物群落为狗尾草草丛、狗尾草+刺苋草丛、芝麻草丛、狗牙根草丛,主要分布在水位156~150 m消落带。这些1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繁殖或营养繁殖,为须根系或直根系,分别分布在地下20和40 cm左右土壤中,对库区消落带表层水土保持发挥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筛选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三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距离库区0 km(近库区带),6 km(湖滨带),12 km(过渡带),18 km(绿洲带),研究三峡库区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11科23种),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湖滨带、绿洲带和近库区带表现为单优群落,而过渡带倾向于共优群落。Marga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过渡带湖滨带近库区带绿洲带,其中过渡带Marga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绿洲带湖滨带近库区带过渡带,Mclntosh指数大致表现为:近库区带湖滨带绿洲带过渡带。土壤土壤养分随着库区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呈减少趋势;不同生境下植物β多样性特征为近库区带到湖滨带、湖滨带到过渡带3种生境间Cody指数变大,其中近库区带到湖滨带生境间Cody指数变最大。总的来说,三峡库区湿地植物多样性主要受到土壤养分影响,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促进了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而土壤盐分含量抑制了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生态风险管控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特点,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指数、生境敏感性指数、地形敏感性指数和土壤盐渍化指数共5类具有代表性评价因子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度生境敏感区域面积最大,为209.77km2,整体的生境敏感性偏高;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和地形敏感性程度均为中度偏轻水平,面积占比分别为63.47%、66.88%和72.04%;库区消落带综合生态敏感程度整体中度偏低,生态保护维持较好,但库首消落带生态敏感性极高,需注意该区域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区域的优先级识别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操纵理论,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借鉴日本发展海洋渔业的经验,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栽培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渔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罗洪  曾敬  李景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29-31,155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制约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1.
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滨带是湖泊水、陆地生态系统间重要的过渡带,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加强湖滨带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研究,恢复和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湖滨带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湖泊治理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综述国内外在湖滨生态系统的受损或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等方面理论的研究状况,介绍湖滨带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有关技术和对湖滨带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判别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了解农田利用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湿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及云南高原退化湿地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蔬菜地、小麦地、蚕豆地、油菜地和湖滨带5种不同农田耕种方式湖滨带土壤为采样点,采用正方形五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试剂盒提取5个采样点的土壤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对5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J)进行研究,运用理化性质测定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结果】不同利用方式湖滨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匀度均有所不同,天然湖滨带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高于农田耕种土壤;天然湖滨带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农田利用土壤相似性较低,单独聚为一类,农田耕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在82%的相似水平上聚为一类;在93%相似水平上5个土壤样品聚为5个类群;不同土壤样点间具有许多共同的条带,不同农田利用土壤细菌的优势种群均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杜擀氏菌属(Dugan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6大类。【结论】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异,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3-17645,17685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各入湖河流泥沙拦截效果较好,且夏秋季节的拦截效果为冬春季节的2~4倍。同时,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通过对入湖泥沙的拦截作用能有效减少外源氯、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达到对剑湖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94-18296,18350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的N、P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尤其在农业生产行为活动较频繁的夏秋季节,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N素和P素的污染净化效果分别可达55.8%~62.52%和59.47%~69.81%。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起到较好效果,并最终为保护剑湖水环境污染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剑湖湿地湖滨带功能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定位采样及室内试验分析,对剑湖湿地湖滨带水质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湖口和湖滨带前端水质的多项指标与湖滨带后端及出水口相比均较高。其中,湖滨带前端总磷、总氮、氨氮的含量分别是湖滨带后端的2.68、3.07、1.43倍。剑湖湿地湖滨带通过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效应,控制、减少了来自地表径流的溶解性污染物质,达到了降解环境污染、净化剑湖水质的目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以常熟市南湖荡为例,从定量的角度对湖岸带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一系列湖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东部平原地区其他河湖沿岸带的健康研究提供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国内外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实践,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五里湖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五里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得分为73.05,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生态系统的压力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生态系统的活力高,休闲娱乐功能也很强,但水质、大气和土壤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生物多样性还处于中等水平,物种保护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滨带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及其旅游价值。在基底修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湖滨带基底修复主要工程技术,并介绍了其工艺流程,以便为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湖滨带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类生态交错带和过渡带,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管理的必要步骤。通过对此类特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退化原因以及退化响应因子的分析,基于目前在资源环境保护中广泛应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指标进行选取和分类,尝试建立了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3层共40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