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植物PCD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赖于Caspases的PCD,另一类是不依赖于Caspases的PCD。研究表明,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对植物PCD发生有重要作用。鉴于PCD在植物生长和分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深入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新不育系的创建、花卉品种改良、抗病抗盐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植物体一定发育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受特定的基因调控,是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介绍了PCD的概念、一般特征、机理、与植物衰老的差别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植物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实际意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热激诱导番茄果实细胞色素C的释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是植物发生PCD的早期特征之一。番茄果实作为一种模式植物在热胁迫过程中有许多抗逆反应。试验优化了番茄果实线粒体蛋白和细胞质蛋白的提取及Western杂交检测技术,并检测到番茄果实经热激处理后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为番茄果实PCD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植物正常发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已成为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植物PCD的一般特征、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中的PCD以及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PCD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PCD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普遍存在于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植物PCD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植物PCD的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特征和检测方法以及植物PCD的酶和信号分子的调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植物发育和免疫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植物发展了一些机制来抑制PCD由于扩散引起的病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作为大分子代谢中普遍保守过程的自体吞噬,在控制PCD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期已开始研究PCD与自体吞噬之间的关系。对自体吞噬机制的了解,将为PCD机制的阐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概述了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主要检测方法,并就PCD在植物发育和逆境响应中的作用以及PCD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TMV侵染番茄引起的细胞结构变化及细胞程序化死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植物系统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细胞程序化死亡(PCD)现象,用烟草花叶病毒(TMV)接种番茄叶片,光镜和电镜观察到茎尖顶端细胞出现:PCD特征:线粒体嵴数目减少直至双层膜破毁、前质体基粒扭曲变形、细胞核畸形、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细胞质和液泡中出现大量环状片层及酚类物质、多泡体出现、细胞壁膨胀扭曲、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和基质片层结构破坏。试验表明:TMV侵染番茄引起的系统反应过程中有:PCD发生;茎尖细胞发生的PCD现象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细胞质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PCD)是多细胞有机体正常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和谐的程序性死亡能使胚胎发育成其最终形态。同时,它还在移除病变细胞或受病毒感染细胞,以及保持成体细胞数目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PCD具有明显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特征,例如细胞膜变化、细胞收缩、核膜破坏和DNA降解等。有证据表明动物和植物中均存在细胞程序性死亡,尽管植物中没有动物细胞凋亡相关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0.
逆境条件下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发育过程中,是发生在特定阶段的自然的细胞死亡过程。在逆境胁迫因子如病原体、昆虫、低氧、低温、热激、金属离子等作用下,植物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侵害,以C a2 、活性氧、NO等为信号因子,诱导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发生PCD,形成细胞主动性死亡,从而避免逆境对其他组织进一步伤害,并使植物获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对植物PCD的一般特征、环境胁迫因子及诱导PCD信号传递途径、生物学意义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综述,为在逆境条件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n animals depends on caspase protease activity. Plants also exhibit PCD, for example as a response to pathogens, although a plant caspase remains elusive. Here we show that vacuolar processing enzyme (VPE) is a protease essential for a virus-induced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that involves PCD. VPE deficiency prevented virus-induced hypersensitive cell death in tobacco plants. VPE is structurally unrelated to caspases, although VPE has a caspase-1 activity. Thus, plants have evolved a regulated cellular suicide strategy that, unlike PCD of animals, is mediated by VPE and the cellular vacuole.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概念、形态学和生化特征以及相关基因、诱导因素和医疗作用等,阐明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必将导致疾病新疗法的探索和问世。  相似文献   

13.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ends upon a finely tuned balance betwee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Although PCD was initially believed to depend solely on the inability of certain neurons to obtain access to a limited supply of trophic factor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death signals is also critical. In this Viewpoint, we discuss several pathways implicated in the survival of cerebellar granule cells- both pathways that protect from apoptosis and pathways that promote apoptosis-and describe how these disparate pathways converge on the final common mediators of PCD. Information on other important pathways implicated in granule cell survival may be found in the Connections Maps.  相似文献   

14.
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反映细胞膜完整性的方法和反映DNA片段化的方法。并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卫坚  王咏青  覃志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24-11227
利用广西1961~2008年8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检验方法,计算和分析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很显著,年降水集中度由桂东北向桂西南逐渐增大。降水集中期为4月中旬~8月下旬,由桂东北向桂西南推迟。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大部地区年降水有集中加强的趋势,即发生洪涝灾害可能性有增大的趋势。降水集中期有偏早趋势,桂北较桂南显著。暴雨集中度除了桂西北及少数地区有减小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有增大趋势,即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增大。暴雨集中期大部地区有偏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叶片程序性细胞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对小麦白粉病菌抗、感不同的3个小麦材料,接种白粉菌小种E 09。接菌后分别用DAP I(4-′6-d iam id ino-2-pheny lindole)染色、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中感病材料百农3217和有明显过敏反应特征的抗病材料Pm 2/百农32177F 5接菌7 d时呈现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而抗病材料Pm 21/百农32177F5则未见PCD发生,说明小麦白粉菌互作过程中产生的过敏反应(HR)属于PCD的范畴,同时还说明小麦白粉菌互作体系中抗病反应与HR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亲和互作中产生的PCD和HR中的PCD产生的机理是否相同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盐胁迫是否可以诱导棉花叶片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用0.5%的NaCl溶液对棉花叶片进行胁迫处理,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DNA拖尾现象,即NaCl处理诱发了DNA核小体间的断裂,从而表现出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化特征.表明NaCl诱导棉花叶片死亡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