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大陆园艺设施气候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区分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温室影响的差异性,明确温室在不同地区的基本要求,从而对我国温室进行气候区划.鉴于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对影响温室发展的主要气候指标(南方14个、北方15个)分别进行主分量分析,将其简化综合为相互独立的主分量(南方3个、北方4个),并将各主分量作为新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南方分为5个气候大区,北方分为4个气候大区,进而采用判别分析对分区效果进行回判验证.主分量分析对综合处理多指标问题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计算表明,区划结果区域分布明显且合理,能客观地反映我国温室发展的区域特点,而判别分析则检验了分区结果的准确程度.此方法的应用可为气候区划的多指标定量分区提供数学手段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湘农油571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播种期关系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更好地推广应用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对湘农油571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播种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因不同播种期而形成的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使油菜各生育期、形态与产量性状等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各生育期与积温呈正相关,与日均气温呈负相关,多数生育期与日照数无关;而油菜形态与产量性状均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播种越早,则主茎叶片数、叶面积指数、株高、分枝数、角果数和产量均越高。依据Logistic生长方程所建立的播种期模型和积温模型能真实地模拟不同播种期或不同积温条件下油菜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条件适宜地区,将湘农油571或同类型油菜品种的播种期提早在9月15日以前,可望获得3000kg/hm^2以上的高产。  相似文献   

3.
取广东分布较为均匀的48个气象观测站5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用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广东冬季水资源量,用主分量分析计算其主分量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过主分量和特征向量的配合将水资源场进行分型,较清楚地显示冬季水资源的气候背景。利用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较详细分析该水资源场的前4个主分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冬季水资源场的前4个主分量不存在1到3阶变化趋势;用小波分析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7—2016年的气象资料和油菜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近些年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油菜发育期出现时间和平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播种至成熟期间,降水增多,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值增加、日照减少;油菜的播种期和成熟期提前,生育期有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油菜新品种大地199在阜阳市种植的适宜播期,通过对油菜新品种大地199设置3个不同播期,在相同的播种量、肥力水平、田间管理措施下,从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鉴定。结果表明,10月20日前播种天气情况较能满足油菜品种大地199出苗及苗期生长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需求,利于后期产量形成。播期早,油菜生育期长,花期长;播期晚,油菜生育期短,花期短。早播的油菜抗寒性优于晚播,苗龄大的抗寒性好,苗龄小的抗寒性较差。在阜阳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大地199油菜在10月9日播种产量最高,抗性最好;10月底播种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油菜是江苏省兴化市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水等气象要素息息相关。本文基于油菜生育期内不同生长阶段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别从水分、温度、光照这三个方面对兴化油菜生长的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海拔地区对青贮玉米新品种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鲜重、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干重、农艺性状、穗部性状、生育期和抗逆性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品种云瑞121和云瑞506可以在保山市的高中低海拔地区及气候类似保山市的其他地区推广种植。该研究为青贮玉米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通过审定的杂交油菜品种各考察指标对产量综合作用进行评估,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入选指标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并作通径分析及决策系数计算。由决策系数可知,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应延长生育期、提高芥酸含量、适度降低株高和病毒病病指。  相似文献   

9.
利用门源气象站1980~2005年农气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气候条件是门源地区油菜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气象条件对油菜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正负效应时段不一致,且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过程中气温的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日照变化次之,降水变化影响微弱。气候变暖有利于祁连山东部地区油菜基地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及对油菜生育期内的气象灾害采取防御、趋利避害措施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103个气象站1971-2010年油菜各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油菜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生产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四川省盆地区各地农业气候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选取蕾薹期降水量和生育期≥0℃活动积温作为四川盆地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技术推算出盆地无测站区域2.5 km×2.5 km网格点上区划指标的气候要素值,采用集优法得到四川盆地油菜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和盆中的浅丘、平原地区,以及盆南、盆东北的部分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530 m以下;适宜区主要涉及低山、深丘地区,包括盆东丘陵区的北部、盆南丘陵区的局部、以及盆周山地的低海拔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盆周山地海拔560 m以上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地区油菜生产气象条件分析与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鄱阳湖地区油菜生产的特点,对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并建立油菜气候区划指标.根据鄱阳湖地区1961~2005年油菜生长季气候要素分析显示,影响该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和日照条件,关键生长发育期为播种出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采用1: 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GIS空间分析,将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候要素插值生成分布式数据,并根据建立的油菜气候区划指标对鄱阳湖地区油菜种植进行区划.结果表明,除鄱阳湖滨湖区及湖区的南部为油菜种植一般区外,其余地区均为油菜种植的最适区和较适区,尤其鄱阳湖地区北部,为油菜种植的最佳区.  相似文献   

12.
伍智文  蔡海朝  解娜  刘久国  邓见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68-15369,15384
利用2011~2012年娄底市开展的育苗移栽油菜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播期各主要生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各生育阶段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播种期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原因,在可播期内,油菜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播种期推迟导致全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苗期,苗期过短不能形成旺苗越冬,影响冬后产量性状形成。气象条件是影响油菜产量的次要原因,从不同播种期试验资料与气象因子分析可知,不同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与降水。苗期日平均气温高,日照足且有适当的降水,可使苗期苗势好,长势旺。因此,从气象条件考虑最佳播种期应选择9月中旬中期。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水平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不同生育期株高、鲜重、干重、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该种植模式推广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麦茬复种油菜不同生育期地上生物产量的累积规律为幼苗期缓慢,蕾薹期最快,开花后减缓,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增施氮肥能极显著提高复种油菜地上部干重、鲜重及其日生长量,以1000kg/hm^2施氮处理为最优产量施肥设计,干重、鲜重与其日生长量的累积规律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967)。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或改善复种油菜株高、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率以及群体同化率和生长率,高氮肥水平更有利于油菜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形态结构建成,达到适时丰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生育期MODIS-NDVI的区域冬小麦遥感估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开封市为研究区,采用2005—2013年种植区域冬小麦生育期内16 d合成的250 m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之和,与冬小麦产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得到最佳遥感估产时相,建立单变量回归模型;同时,基于冬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时期NDV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元回归模型参数进行改进,得到新的估产模型;最后使用开封市2014年的产量数据对估产模型进行验证,旨在构建具有较高精度的估产模型,从而更好地指导小麦生产。结果显示,3种估产模型的估产误差均控制在10.55%内,根据3个模型得到研究区内冬小麦最佳产量预测时段为3月下旬,即拔节期;3个模型中,主成分回归估产模型的产量拟合精度最高,达93.12%,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龙锦  滑莲 《北京农业》2012,(21):175-176
结合贵州省松桃县相关气象资料,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松桃县有才生育的气候情况以及相应各阶段的气候条件.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油菜生长的气候适宜度明显影响着油菜的丰歉指数.而文章中建立起的关于气候合适度的评价模型对松桃县的气候条件给油菜形成的适合程度有一个直观的反映,而且反映的情况都是比较客观与准确的,可以很好地区分油菜的生长趋势和能产  相似文献   

16.
高光谱技术广泛应用于无损检测、品质预测及生长情况监控等方面。为找出不同含油量油菜叶片光谱特性及其差异规律,以含油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采用Field Spec3地物波谱仪对不同生育期油菜叶片光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油量高低会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油量较高的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各生育期的三种油菜叶片具有相同的反射光谱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生育期不同材料间反射率数值也有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早期筛选高油油菜。  相似文献   

17.
高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其快速高效、精准无损的特点为农作物品种分类识别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采集11个油菜品种苗前期、苗后期冠层反射光谱数据,以高光谱位置、振幅、面积、宽度、反射率和植被指数6个方面共23个特征参数为研究指标,衡量特征参数的贡献率大小和方差分析显著性,据此分析其区分、识别油菜不同品种的效果。结果表明:从贡献率的角度,不同类别的高光谱特征参数区分油菜品种的能力不同,振幅参数区分油菜品种的能力最强,宽度参数区分油菜品种的能力最弱,综合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振幅参数>面积参数>反射率参数>植被指数参数>位置参数>宽度参数;从方差分析的角度,不同时期区分油菜品种的效果不同,苗后期的识别效果优于苗前期,其中,以植被指数参数识别油菜品种的综合性效果最好。多重比较方差分析中以Dr、SDr/SDb、(SDr-SDy)/(SDr+SDy)3个特征参数识别效果最优,可以明确区分6个品种。苗期利用冠层光谱特征参数能够较好的对油菜品种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为快速实现农作物的分类识别及合理制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空间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安徽黄山市2008-2012年的气象资料和田间调查的病情,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气象因子与油菜根肿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9月份月均温、9月上旬降雨量和9月下旬降雨量与根肿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建立了油菜根肿病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信息熵的河津市土地利用结构时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河津市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了河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运用主成分与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 a来,河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人口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