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以海藻酸钠、海藻酸钠/β-环糊精、海藻酸钠/阿拉伯胶为壁材;脱脂奶粉、脱脂奶粉/麦芽糖、脱脂奶粉/乳糖为保护剂,采用乳化法和锐孔-凝固浴法制备植物乳杆菌P8微胶囊。结果表明:制备植物乳杆菌P8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β-环糊精浓度为2%、脱脂奶粉/麦芽糖浓度为4%、CaCl2浓度为3%,活菌率达到2.27×1011CFU/g。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和复凝聚法复合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将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饲料包埋起来制备成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并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试验将包埋率作为评价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主要指标,同时测定其粒径大小、悬浮率和溶解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这些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25%,菌胶比例1∶10,氯化钙浓度1.5%,固化时间15 min,壳聚糖浓度1.5%。在这个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大小均匀,在1.60~2.00 mm;包埋率达到96.68%;而且在水中浸泡12 h后,悬浮率为77.96%,溶解率为13.04%;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处理120 min后,仍然有5.2 lg(CFU/mL)的活菌数;在模拟人工肠液中处理120 min后,所包埋的活菌可全部释放出来,具备较好的漂浮性、水稳定性、耐酸性以及肠溶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用鸡源乳酸菌制备菌悬液,分别采用1%、2%、3%和4%海藻酸钠包埋后,挤入不同浓度的CaCl_2溶液中成球并进行硬化。结果显示,上述4种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菌悬液挤入0.1 mol/L CaCl_2溶液中均能形成微胶囊。微胶囊放入3.5%的CaCl_2溶液中可得到硬化,可良好地维持微胶囊形态。形成的微胶囊随海藻酸钠用量的增加由软逐渐变硬,1%、2%海藻酸钠菌悬液形成的微胶囊较软、3%海藻酸钠菌悬液形成的微胶囊软硬适中、4%海藻酸钠菌悬液形成的微胶囊过硬。每克微胶囊中的活菌数随海藻酸钠用量增加而增多,3%、4%海藻酸钠微胶囊中的活菌数极显著高于1%、2%海藻酸钠微胶囊中的活菌数(P0.01),3%海藻酸钠微胶囊中的活菌数与4%海藻酸钠微胶囊中差异不显著(P0.05)。故确定3%海藻酸钠是包埋乳酸菌的最适浓度。3%海藻酸钠微胶囊不能很好地阻隔pH值为2.5的人工胃液,在后续工作中将选用复合壁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包埋剂,在其中加入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对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进行包埋,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合生元微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控制性释放和储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g/100mL时,微胶囊的外观、粒径和包埋率均较好;在对得到的双层微胶囊进行人工胃肠道抗逆实验,发现双层包埋的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比较稳定,S.thermophilus 基本不被释放,而当双层微胶囊在人工肠液液中到150min后微胶囊已经完全崩解,乳酸菌释放完毕.通过对游离状态和双层包埋微胶囊菌体存活率进行计算,游离状态的S.thermophilus菌悬液经过冷藏,菌体存活率下降十分明显,未添加GOS的菌悬液在第13天菌体存活率仅有0.32%,而添加GOS的菌悬液活菌存活率相对较高,可以达到14.64%;但双层微胶囊在添加和未添加GOS时,菌体存活率在整个储藏期内下降幅度均较小,在第17天时,菌体存活率依然能够达到93.64%和87.98%.  相似文献   

5.
卵白蛋白是蛋清中的主要蛋白质。为提高卵白蛋白源抗氧化肽的稳定性,试验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乳化凝胶法制备卵白蛋白源抗氧化肽微胶囊,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乳化剂浓度、乳化转速对微胶囊包封率的影响,并优化制备工艺条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5%,氯化钙浓度为8.0%,乳化转速为6 000 r/min,乳化剂添加量为8.0%,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封率为80.45%。  相似文献   

6.
为使重组乳酸乳球菌在发酵生产后便于存储、运输,本试验利用可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pAMJ399-LFBA/MG1363制备微胶囊,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胶囊化后重组菌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通过对不同壁材及壁材浓度进行控制单一变量试验,测定其包埋量,以筛选出最佳壁材及浓度。通过模拟胃肠液环境试验,比较微胶囊释放率,并对不同壁材进行保存期试验,比较最低活菌数,利用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使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微胶囊后进行验证。优化后的结果为:选取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壁材,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49%,壳聚糖浓度为0.96%,CaCl2浓度为6.67%,凝固时间为57 min的条件下微胶囊效果最佳,预测包埋量为7.85×108 CFU/g。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稳定存在,在模拟肠液中可完全破裂,能释放出微胶囊内95%以上的乳酸乳球菌。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4 ℃保存3周后,微胶囊中活菌数为1.41×107 CFU/g。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验证结果为微胶囊的包埋量为8.08×108 CFU/g;常温保存2周后,活菌数仍可达到3.89×106 CFU/g;ELISA方法检测微胶囊内重组乳酸乳球菌可见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抑菌试验可见微胶囊内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制备成为低成本、保存期长、耐胃液的微胶囊,为重组乳酸菌在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市售伊维菌素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释药峰谷浓度差异大等问题,本文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微胶囊油混悬剂。以微胶囊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制备工艺的优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胶囊内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结果显示:最佳工艺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包封率为63.2%,载药量为18.3%,微胶囊的正圆度高、表面平滑,粒径分布在20~50 μm,药物呈缓慢持续释放,体外累计释放率18 h为30.0%,44 h后仅为51.0%。伊维菌素微胶囊制剂可大大增加体内留存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缓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猪精子微胶囊制作参数,优化猪精子微胶囊制作工艺,提高微胶囊及微胶囊化保存的猪精液质量。将猪精液进行稀释变成1×10~8个/mL,利用海藻酸钠和钡离子反应制成猪精子微胶囊,检测海藻酸钠和钡离子不同反应时间对胶囊的参数及猪精子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微胶囊反应时间的参数。结果表明:5、20、60 min反应时间组之间在胶囊强度分别为23.5、35.5、66.0 g/个,壁厚分别为557.5、1 009.0、1 156.5μm,重量分别为80.0、112.0、135.0 mg以及缓释率(24 h时分别为9.40×10~4、6.00×10~4、4.50×10~4)sperm/个胶囊,以上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5 min反应组的强度最差;而60 min反应组缓释率最低,不利于精子的释放。此外,20 min和5 min反应时间组在微胶囊化保存后猪精子的活力显著高于60 min反应组,而在精子畸形率上都明显低于60 min反应时间组(P0.05)。综上可见,钡离子-海藻酸钠微胶囊反应时间在20 min时达到最佳,微胶囊保存猪精子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9.
鸡源乳杆菌微胶囊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益生菌对不良环境的抗性,使其以活性状态到达肠胃并发挥相应的功效,采用微胶囊包被与冷冻干燥相结合的技术,以实验室分离的鸡源乳杆菌为对象,设计L9(34)正交试验,筛选制备乳杆菌微胶囊的最佳配方,并检测乳杆菌微胶囊的特性。试验结果证明,海藻酸钠浓度为3%,氯化钙浓度为2%,脱脂奶粉浓度为4%,乳糖浓度为6%时,制备的微胶囊中活菌包埋产率最高,达到92.40%,且产品具有较好的耐酸性与肠溶性,在室温下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足够的乳酸菌在动物肠道中发挥益生作用,试验以海藻酸钠、脱脂奶粉、乳糖为壁材,采用挤压包埋和冷冻干燥结合的方法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微胶囊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找到最佳的微胶囊化条件及载体的添加量。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为3%,脱脂奶粉浓度为4%,乳糖浓度为6%,CaCl2浓度为2%时,制备的微胶囊中活菌数最高,达到7.67×1010 CFU/g,且产品具有耐酸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利用微胶囊包埋保护益生菌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试验采用挤压法,选择不同种类的壁材进行复配,通过对益生菌的微胶囊化,来保护其免受外界不利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益生菌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3%,明胶0.2%,氯化钙2%,搅拌速度800 r/min。将益生菌微胶囊添加到日粮中可以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力,并且添加量为0.3%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固体维生素A乙酸酯为原料,采用自配的三种不同的包衣溶液和FLP-5流化床制粒干燥机进行喷雾包衣,探索了制备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方法。结果表明,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包被的过瘤胃保护性A微胶囊出品率达到95%,具有较好的流散性;在精粗比为20∶80、55∶45的日粮条件下,24 h瘤胃降解率分别为9.94%、25.33%;在真胃中的释放率接近60%,释放率较高。以乙基纤维素为主要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预测硫酸小檗碱微球的体内释放效应,以及制备更加符合机体生理特点的微球制剂,以硫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制备了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以生理盐水、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为释放介质,采用转篮法测定了载药微球在1 h~48 h的药物累计释放度。结果表明,在释放试验的1 h~12 h,人工肠液中的药物释放速度较快,在12 h药物累计释放率达到57.18%,而在生理盐水和人工胃液中的药物释放速度较慢,累计释放率分别为23.07%和11.04%,至48 h,在人工胃液、生理盐水和人工肠液中的药物累计释放率分别达到24.99%、51.29%和91.01%。在人工胃液中符合Higuchi方程,在人工肠液和生理盐水中的释放行为符合一级拟合方程,表明硫酸小檗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新方法,研究采用D相乳化法,结合微乳及胶体制备技术,以硫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以药物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氯化钙溶液浓度、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以及初次凝胶时间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筛选优化了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在微球制备及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因素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氯化钙溶液浓度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壳聚糖溶液浓度和初次凝胶时间,筛选优化的载药微球生产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溶液浓度1.57%,氯化钙溶液浓度2.13%,壳聚糖溶液浓度0.86%,初次凝胶时间30.71min,该条件下制备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29nm,药物包封率94.09%。验证试验证实,本工艺可制备优良的硫酸小檗碱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且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效率高,本技术为微球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阳离子醚化淀粉/海藻酸钠/黄原胶/纳米TiO2/壳寡糖为原料制备微囊化SP4噬菌体,为控制沙门菌感染提供生物制剂。选用沙门菌SP4噬菌体,采用液滴法来制备微囊化SP4噬菌体,并对其效价、阳离子醚化淀粉浓度、海藻酸钠浓度、黄原胶浓度、壳寡糖浓度、pH稳定性、热稳定性、模拟胃液稳定性、模拟肠液释放行为以及保存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阳离子醚化淀粉浓度为2.4%、海藻酸钠浓度为2%、黄原胶浓度为1%、壳寡糖浓度为0.6%时,微囊化SP4噬菌体微球外形规则,包封率为97.5%,在pH5.0~8.0、温度10~30℃、模拟胃液pH2.0、0~30 min和pH3.0、0~150 min噬菌体保持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模拟肠液中4 h,噬菌体完全释放,4℃环境下保存6周噬菌体效价无明显降低。综上表明,微囊化沙门菌SP4噬菌体显著提高了噬菌体的稳定性和缓释性能,其耐酸特性利于抵御胃酸的分解,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为进一步采用多因素试验制备微囊化沙门菌SP4噬菌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禽霍乱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疫苗,笔者采用乳化 溶剂挥发法制备禽霍乱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对制得的微胶囊外形、粒径分布、包封率及缓释性能等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制成的微胶囊呈球形,外观圆整,流动性好,粒径分布范围为10~80 μm,包封率70%以上,体外释放72 h的释药率为39.72%。该方法重复性好,简单易行,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所得的微胶囊疫苗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饲料工业》2019,(22):34-40
为进一步提高微胶囊对乳酸菌的保护性能,以海藻酸钠和瓜尔豆胶为复合壁材,利用乳化法对嗜酸乳杆菌进行微胶囊包被,并通过测定微胶囊物理特性(包被率、粒径大小、外观结构)及胃肠道性能(耐酸性、耐胆盐以及肠道释放)等方面,评估微胶囊对目标菌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壁材包被率为(47.49±1.91)%,活菌数(荷载量)为(1.78±0.44)×10~9CFU/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SEM图像展示了复合壁材微胶囊更为有序致密的表面结构;胃肠存活率方面,复合壁材微胶囊显示出更佳的保护效果(P<0.01),胃肠液作用后目标菌活菌数均接近107CFU/g;释放性能方面,复合壁材微胶囊在进入肠液后2 h达到最大释放性能,保证了嗜酸乳杆菌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据此,复合壁材微胶囊对嗜酸乳杆菌有较好的包载效果并对其可以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谭伟 《中国兽药杂志》2011,45(12):35-38
对伊维菌素微胶囊进行制备、表征及其性质研究。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壁材,伊维菌素为芯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超声乳化,冷冻干燥14h得到微胶囊。红外光谱法对微胶囊产品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伊维菌素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包封率可达到92.27%;连续光照5h和在30~60℃下保存24h,微胶囊性质稳定;红外图谱显示微胶囊制备成功。冷冻干燥法制备伊维菌素微胶囊包埋效果良好,且该微胶囊的光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黄芪多糖(APS)的利用率,试验以黄芪多糖提取物为芯材,β-环状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以乳化剂添加量、固形物质量浓度及包埋时间为自变量,微胶囊的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包埋率与各因素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确定黄芪多糖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乳化剂添加量0.30%、固形物质量浓度46.00 g/100 m L及包埋时间56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4.97%,与预测值95.27%相对误差较小。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海藻酸钠(SA)和淀粉(ST)为原料制备盐酸小檗碱(BH)复合凝胶珠,以期为BH的临床应用和制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滴制法制备BH复合凝胶珠,考察SA与ST复合对凝胶珠的溶胀率和BH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与ST复合能明显影响凝胶珠对BH的载药量和释放性。SA与ST质量比为3∶1时,复合凝胶珠的载药量为8.2%,而单纯SA凝胶珠载药量为3.5%;该复合凝胶珠在pH值为2.1的缓冲溶液中1.5 h时,BH累积释放率为27.01%,而单纯SA凝胶珠累积释放率为52.83%;该复合凝胶珠在pH值为6.8的缓冲溶液中1.5 h时,累积释放率为43.56%,而单纯SA凝胶珠累积释放率为69.38%;在0~3.5 h内复合凝胶珠在pH值为2.1的缓冲溶液中体外释放以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为主,符合零级释放模型,而单纯SA凝胶珠BH释放遵循Higuchi方程。结果提示,SA与ST复合制备的凝胶珠能明显延缓BH的释放,其制备工艺简单,具有pH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