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提高生防枯草芽孢杆菌JN209的稳定性及生防活性。【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hrpZPsg12基因的分泌表达载体,采用电转化方法将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中克隆到的hrpZPsg12基因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JN209中,同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宿主菌与基因工程菌抑菌活性的变化,评价其作为生物农药在田间对烟草病毒病的生防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JN209/pWB980-hrpZPsg12。抑菌活性分析表明,基因工程菌株在保持原始宿主菌株抑菌活性的同时,对部分靶标菌的抑菌效果有明显提高。烟草病毒病田间小区防治试验表明:与原始宿主菌JN209相比,新构建的基因工程菌JN209/pWB980-hrpZPsg12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有明显提高。【结论】改良的基因工程菌在抑菌谱和抑菌活性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对烟草病毒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进一步开发为新型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2.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样品86份,以果腐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F159、BFB和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P4为指示菌,采用试管混菌平板涂布法,共计分离到195株菌,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3株,其中细菌56株,放线菌7株.以管碟法复筛,获得有较强拮抗活力的菌株2株,分别为细菌G-14、放线菌P-13.  相似文献   

3.
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报道了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从吉林省敦化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发病的万寿菊上分离出有致病性的4个菌株,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及生态学的测定,并根据其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确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万寿菊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getis (Hellmers 1955) Young et al 1978)。  相似文献   

4.
在对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中获得一株拮抗细菌Bf-02,该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通过对菌株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试验项目,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Bf-02菌株抑菌活性,结果表明Bf-02对供试的14种植物病原真菌,除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外,都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效果最好,与其他处理在P<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昆明市郊蔬菜根际分离细菌,经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 R2–2,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鉴定和16S rDNA 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对 R2–2与植物病原细菌(甘蓝黑腐病菌、魔芋细菌性软腐病菌、海棠斑点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病原真菌(疫霉菌、尖镰孢菌、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显示,R2–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达6.83 cm和7.03 cm.该菌株的16S rDNA 序列已在 GenBank 中注册,登录号为 JN648098  相似文献   

6.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细菌性鞘腐病,病原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oll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大小1-3×0.8-1.0(μm),极生鞭毛2-4根.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后呈环状轮纹.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海地区的大豆叶斑病病株和病种上分离出20个细菌菌株,经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性、Biolog和脂肪酸测定,并与12个国际标准菌株比较,在国内首次明确了大豆"叶斑病"是由大豆细菌性疫病菌Pseudomonas savastanoi pv.Glycinea(萨氏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种子可带菌和传病,10份自然病种的平均种子带菌率在7.6%,传病率在0.48%。  相似文献   

8.
蔬菜根际细菌R2–2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昆明市郊蔬菜根际分离细菌,经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R2-2,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鉴定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对R2-2与植物病原细菌(甘蓝黑腐病菌、魔芋细菌性软腐病菌、海棠斑点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病原真菌(疫霉菌、尖镰孢菌、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显示,R2-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达6.83 cm和7.03 cm。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JN648098。  相似文献   

9.
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宽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结论]该研究为三七细菌性叶瘫病菌详细鉴定的国内首报。  相似文献   

10.
以三七根腐病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采用含毒介质法和平板对峙法,从三七根际和根围土壤中分离筛选三七根腐病菌拮抗菌。结果表明,得到17株对三七根腐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它们对指示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大于50.00%,其中编号为YS(r)-19的菌株抑菌效果最明显,抑菌率为86.40%;选取6种三七根腐病菌测定其抑菌谱,结果显示YS(r)-19对三七根腐病菌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选取的6种病原真菌抑菌率在35.33%~86.40%之间。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相似文献   

11.
沈霞  余胜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00-5401
[目的]探讨在灰树花生产中使用液体菌种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使用液体种与固体种灰树花的菌丝活力和栽培产量。[结果]将液体菌种、麦粒原种接入在栽培袋培养基,液体种萌发速度和菌丝长势都明显优于麦粒原种。与固体种相比,使用液体菌种培养原种的平均满罐时间提前了15 d,其栽培袋的平均满袋时间提前17 d,平均出菇时间提前了9 d。使用液体菌种可使整个培养周期缩短25~35 d。使用液体菌种、麦粒原种的灰树花栽培产量有明显差异,使用液体种的袋均产量比固体种高13.8 g,其生物学效率提高6.9%。[结论]在灰树花的工业化生产上,使用液体菌种能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从新鲜牛奶样品中用M17G筛选培养基定向筛选出20株目的菌株.应用琼脂扩散法,以黄色微球菌(Micrococcus flavus)NCBI8166为指示菌对其发酵产物进行效价测定,经反复筛选,获得1株稳定的高产菌株KY08,产Nisin效价为813IU·mL-1.用细菌鉴定系统Vitek-32进行生化特征鉴定,并参照了<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第八版),将KY08菌株初步鉴定为乳酸链球菌种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3.
氮离子注入井冈霉素产生菌诱变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氮离子注入技术在井冈霉素产生菌高产菌株诱变中的应用。向井冈霉素产生菌注入能量10 keV、剂量15×1013个/cm2氮离子实施诱变,再生培养后单菌落接斜面上摇床进行效价测定,筛选高产菌株。结果获得诱变菌株9275#,其有效A组分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33.52%,且具有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刘天霞  刘雅琴  赵福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06-18407,18437
[目的]选育能利用木糖产乙醇的菌株。[方法]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能够发酵戊糖产生乙醇的酵母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发酵性能研究。[结果]选出了1株能利用木糖产乙醇的菌株b-11。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1耐乙醇浓度为5%,对数生长期为12~18 h,在50 g/L的木糖发酵培养基中发酵48 h时乙醇浓度达到最高值3.105 9 g/L,木糖利用率达82.52%,糖醇转化率是理论转化率的16.36%。[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可降解苯并芘的高效降解菌,从长期受苯并芘污染的焦化厂周边土壤和废水中取样,以苯并芘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苯并芘的菌株A18。经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初步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A18在苯并芘溶液浓度为5 mg/L下,28℃振荡培养12 d,苯并芘的降解率达到44.8%。该菌株首次被证实具有降解苯并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瑞君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337-4339
从草鱼肠道中分离筛选出6株产木聚糖酶的菌株,从中挑选产酶量最大的菌株测定酶液活力,并采用壳聚糖、海藻酸钠等固定游离酶.结果表明,与游离酶相比,壳聚糖固定酶的最适pH向碱性方向偏移,海藻酸钠固定酶的最适pH向酸性方向偏移.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有较高的最适温度和较强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初步筛选得到多株纤维素酶高产菌,经过滤纸糖化能力(FPA)、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CMCase)和滤纸崩解能力及失重率测定,获得1株菌T-6,CMCase为65 U、FPA为82.4 U,在培养的第7天滤纸崩解成糊状、失重率为50%。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 D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缺陷短波单孢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该菌最佳产酶条件:玉米粉0.2%,大豆粉0.5%,K_2HPO_40.6%,Tween-80 0.03%,pH 7.0,培养温度30℃,接种量1%,优化后CMCase达76 U、FPA达92 U。  相似文献   

18.
从酒曲中分离得到菌株HD-11,经鉴定属棒曲霉(Aspergilusclauatus)。本文报道了其形态特征,并将HD-11与棒曲霉群的几个菌株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邓恩桉的生长特性和生长应变,为邓恩桉木材利用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以9.5年生人工林邓恩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评估树高(Ht)、胸径(DBH)、胸高比(DBH/Ht)、生长应变,并分析生长应变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邓恩桉树高、胸径和生长应变的小区间差异显著。胸径和生长应变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0.2~24.5 cm,-0.227~-0.064 mm。生长应变水平在上坡方向显著高于下坡方向。邓恩桉生长应变与树高、胸径、胸高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邓恩桉可作为速生材培育,邓恩桉木材的生长应力不受生长性状的影响。实现高生长和选择低应力水平的速生邓恩桉作为实木加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明  陈刚  李英  李周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01-8002
[目的]鉴定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方法]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西宁当地鸡粪便中获得1株纯种球虫,经鸡体传代增殖,对该虫体的寄生部位、潜伏期、孢子化时间、形态结构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该虫株寄生于鸡的盲肠,卵形指数为1.22,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h,潜伏期为114h。卵囊为卵圆形,卵囊壁光滑,呈黄绿色,孢子化卵囊未见卵膜孔和卵囊残体;孢子化卵囊平均为20.08μm×16.55μm。孢子囊纺锤形,有一斯氏体,其平均大小为8.65μm×4.90μm。综合鉴定该球虫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并暂命名为柔嫩史美耳球虫西宁株。[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球虫的致病性和药物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