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发育阶段牡丹和芍药切花开花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研究了牡丹‘赵粉’和芍药‘砚池漾波’切花花朵在不同时期的乙烯生成量、呼吸速率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发现牡丹和芍药花朵的呼吸速率变化基本一致, 乙烯生成量呈现跃变型和末期上升趋势,并随着花朵的发育, 花瓣中不饱和脂肪酸指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4个牡丹品种、8个芍药品种为亲本,进行了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牡丹"彩绘×冠群芳"和芍药"粉玉奴×红玛瑙"组内杂交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以芍药"粉玉奴"为母本,分别以牡丹"彩绘"、"粉中冠"为父本杂交获得了远缘杂交种子,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牡丹芍药远缘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2个子代确定为芍药和牡丹的远缘杂交后代,均属偏母型。扩增结果中出现了父母本都不具有的谱带,说明子代不仅遗传了亲本的特征而且突变产生亲本所不具备的新性状。  相似文献   

3.
用‘黑花魁’作为亲本材料充分开展杂交工作,对其杂交亲和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黑花魁’花粉体外萌发率较高;②‘黑花魁’作为母本,有一定结实量,其平均结实率为5.66粒/朵;③‘黑花魁’作为父本,与中原、西北、日本品种群牡丹杂交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87粒/朵、13.50粒/朵、5.93粒/朵,而与野生黄牡丹、紫牡丹杂交的结实率为0.40粒/朵,与欧美品种群牡丹‘海黄’、‘瑞农’和芍药组实生芍药杂交不亲和。旨在为黑色系牡丹品种的改良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涛  王莲英 《园艺学报》2003,30(2):187-191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检索,系统描述了我国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各种不同居群、种间杂种及‘凤丹白’实生苗的形态特征和变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亚组野生牡丹的分类性状,讨论了瓣基紫斑和花盘、花丝颜色的遗传规律及延安牡丹、林氏牡丹的分类地位,并认为栽培牡丹丰富的变异来源于反复的种间杂交。对革质花盘亚组形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余霞散绮’是通过黄牡丹与中原牡丹品种‘红宝石’远缘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株形半开展,植株矮;花期晚,花蕾卵形,花为菊花型,花瓣主色艳橙红色(N30B),有淡玫瑰香味,不结实。抗旱,耐瘠薄。  相似文献   

6.
《花卉》2015,(7)
<正>油用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主要分布于山东省荷泽、河南省洛阳、陕西省太白山,以及安徽省亳州市、铜陵市凤凰山和甘肃省、湖南省湘西等地。现在用于商业生产中的油用牡丹仅有‘凤丹’和‘紫斑’两个品种,是产籽量很高、出油率很高的牡丹品种,其含油率22%,出油率在18%以上。牡丹籽油是利用现代萃取技术制取的木本坚果植物油,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其中油酸21.54%、亚油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五)育种成效经过三十多年连续不断的杂交育种工作,我们从历年来数千株的杂交实生苗中分批筛选出优良单株225个,对其主要性状的稳定性进行三年以上的观察和比较,最终获得86个优良备审品种,并结合其主要性状特性给出暂定名,其中43个获得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和洛阳市政府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鉴定,确定为牡丹新品种。其中有花期早的早花品种‘丹心向阳’、‘嫦娥奔月’、‘红阳’等,花期晚的晚花品  相似文献   

8.
以‘洛阳红’牡丹为试材,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外施蔗糖,研究其对‘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洛阳红’牡丹花色素种类为芍药素-3,5-双葡萄糖。遮荫和喷施蔗糖对‘洛阳红’牡丹花瓣还原糖含量有较大影响。光照对花瓣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在全光照、50%光照和20%光照条件下,喷施0.3mol/L水平的蔗糖,对花瓣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上(P0.05),光照条件越差,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陈曦  张婷  刘志洋 《北方园艺》2010,(10):121-122
以10种宿根花卉为试验材料,在-20℃情况下分别低温处理0、3、12、24、36、48 h,并测定其电导率。以电导率的变化为依据,比较其抗寒性强弱。结果表明:10种宿根花卉的电导率在低温胁迫下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变化,并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电导率逐渐增高,不同品种升高的幅度不同。比较得出抗寒性强弱顺序依次为:丛生福禄考‘粉毯’芍药‘贵妃’荷包牡丹‘玉玲珑’杂种耧斗菜‘天鹅’八宝景天‘粉花’石竹‘科罗娜樱桃红魔术’大花萱草‘金娃娃’宿根天人菊‘烈焰’金光菊‘草原阳光’大花金鸡菊‘朝阳’。  相似文献   

10.
牡丹呼吸速率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开花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牡丹品种‘洛阳红’和‘胡红’为材料,研究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内源激素水平与呼吸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花朵的发育,‘洛阳红’和‘胡红’呼吸速率均呈现典型的跃变特征,高峰分别出现在盛开期和半开期。牡丹开花后表现出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和花色素苷积累的生理特征。牡丹在开花、衰老过程中内源IAA、ZR和GA3含量降低,内源ABA含量上升,‘洛阳红’属于类似乙烯跃变型,‘胡红’属于类似乙烯末期上升型。结果提示,牡丹在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内源激素代谢失衡是导致花瓣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黄牡丹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牡丹(Paeonia lutea)为亲本进行了10年杂交育种试验,包括肉质花盘亚组内杂交、与革质花盘亚组间杂交、与芍药组间杂交,共计杂交组合111个,获得333株杂交后代。结果表明:(1)肉质花盘亚组内杂交,结籽数和成苗数均较高,但后代观赏性一般;黄牡丹与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亚组间杂交,以黄牡丹为母本,以花形简单的牡丹栽培品种为父本的组合方式效果较好,后代观赏性状优良;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部分组合可以结实,但出苗率很低。(2)通过对花粉与柱头相互作用的观察发现,不亲和花粉会导致花粉管及柱头组织中胼胝质沉积,阻碍花粉管生长。(3)对后代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花盘革质,心皮被毛,叶裂片加宽可作为黄牡丹为母本的亚组间杂交后代形态鉴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38个牡丹和14个芍药为试材,采用色差仪对芍药属品种进行花色表型测定,研究芍药属品种数量分类的情况,以期为芍药属品种鉴定、分类及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不能科学表征牡丹和芍药花色的分类特点;ISCC-NBS色彩名称表示法对花色的定义更为精确,可将牡丹花色分为黄色、白色、绿色、浅粉色、粉紫色、粉红色、红色、红紫色和红黑色系9类色系;芍药花色分为白色、浅粉色、粉红色、红色和红黑色系5类色系。同时发现芍药属品种花色丰富,且不同色系的芍药属品种花色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姜楠南  卢洁  房义福  孙音  王媛  吴晓星  徐金光 《园艺学报》2018,45(Z2):2789-2790
‘华丹’芍药是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芍药圃中选育出的天然杂交新品种。花重瓣,玫红色,台阁型,横径15 cm,纵径10 cm,雄蕊金黄色,株高105 cm,枝条硬挺,适宜作切花,花期较早,适合在中国主要芍药生产区栽培。  相似文献   

14.
牡丹、芍药种子上胚轴休眠解除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低温沙藏和GA3处理对牡丹、芍药种子上胚轴休眠解除的效应,结果表明200 mg/L GA3浸泡'凤丹白'牡丹和芍药已生根种子2 h可缩短其发芽时间达107~111 d,且其发芽率、芽长、根长及苗重均优于对照或与对照处理相当;而GA3或低温沙藏处理对紫斑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解除效应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基于Adh 基因家族序列的牡丹组( Sect. Moutan DC. ) 种间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了牡丹组7 个种10 个野生居群共10 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 和Adh2 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 dh 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Sect . Paeonia) 和北美芍药组(Sect . 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3 (4.0 b 4 a) 计算机程序构建了牡丹组全部8 个种的A dh1A、A dh1B 和A dh2基因树(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 , 同时进行了Adh1A、Adh1B 和Adh2 基因序列的合并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组的8 个种分为两个具有90%以上自展值支持的单系分支, 分别对应Stern (1946) 根据形态划分的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 . V aginatae) 和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 . Delavayanae) 。在革质花盘亚组内, 本研究结果支持银屏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 和凤丹( P. ostii ) 、紫斑牡丹( P. rockii ) 和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 以及矮牡丹( P. jishanensis) 和卵叶牡丹( P. qiui ) 各种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但有关牡丹复合体( P. suffruticosa complex) 内各种间更进一步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Adh 基因树并结合前人的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牡丹远缘杂交的5个杂种F1及其亲本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其远缘杂种F1的谱带存在多态性,各杂种F1均不同程度地表现父本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7.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national flower of China, is famous for its ornamental, medicinal and culinary attributes.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8,663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were detected by means of a microsatellite search of unigene sequences identified from the de novo assembly of sequence data from different genotypes of tree peony from the Zhongyuan group. Among 100 randomly selected SSR markers, 25 wer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and showed polymorphism in 31 tree peony accessions. The number of polymorphic alleles ranged from 3 to 11 for each locus and th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value (PIC) ranged from 0.58 to 0.85, with a mean of 0.73, indicating a high level of discriminative capability. To analys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ree peonies of similar flower colour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The large number of tree peony SSR marke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valuable in studies in genetic diversity and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in gene localisation and cloning and in molecular-marker-assisted breeding in tree peony.  相似文献   

18.
国外伊藤杂种牡丹引进栽培示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从美国引进的16个伊藤杂种牡丹为试材,对其物候期、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等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伊藤杂种兼具牡丹与芍药的共同特征与优点,杂种优势明显,生长习性似芍药,花色、花形、花香似牡丹,芽、茎、根像芍药,叶光亮近革质,2~3回三出复叶,小叶具深或浅缺刻;极抗病虫,适应性强,长势旺盛,完全可以在洛阳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正常生长;引进的所有品种均能开花,大多数品种丰花性好,花色丰富艳丽,株形饱满优美,叶丛潇洒美观,绿叶期长,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花期特晚且长,在洛阳为5月初至5月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紫牡丹远缘杂交后代幼苗的形态标记和ISSR标记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蕊  张秀新  薛璟祺  穆鼎  石颜通 《园艺学报》2011,38(12):2325-2332
 以栽培牡丹‘秋发1号’(Paeonia suffruticosa‘Qiufa 1’)为母本,以野生紫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并利用形态标记结合ISSR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2年生幼苗进行早期鉴定。结果显示,形态标记方法可将16株F1代幼苗分为偏父型3株、偏母型5株和中间型8株;ISSR标记鉴定在L = 0.65时将F1代幼苗分为偏父型6株、偏母型5株和中间型5株。16株杂交幼苗中有12株表现为ISSR标记与形态标记分组结果一致,另有4株分组结果不一致。认为形态标记结合分子标记的评价方法有利于牡丹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20.
芍药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繁育是芍药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从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再生体系途径(愈伤组织途径、丛生芽途径、体细胞胚途径)、目前组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褐化和玻璃化)等方面,综述了芍药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芍药的生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