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籼型水稻不育系Ⅱ-32A和优ⅠA同为印尼水田谷6号胞质。利用花培纯合效应,于1989年对这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同步进行了花药培养,诱导出了一批正常二倍体花粉植株,并通过逐代测配筛选、行性鉴定和配组,杂交优势比较,获得了基因纯合、遗传稳定的Ⅱ-32A和优ⅠA的优良花培提纯株系。  相似文献   

2.
早籼优质不育系95A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5A是汕A为母本,用自选的95占为父本杂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优质杂交稻不育系。95A农艺性状好,抗性较强,不育性稳定,柱头发达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易于繁殖制种。95A配组杂种优势大,优质性状遗传力强,杂种一代米质优,该不育系于1996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不育系32Y-2A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玻里玛不育系315A和双隐性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3231AB为材料,经过5年6代的回交选育,育成了核不育与质不育之比为1:1的甘蓝型黄籽双低隐性双基因细胞核+细胞质双重雄性不育系(DRGCMS)32Y-2A。  相似文献   

4.
亚种间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Ⅱ优16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Ⅱ优162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Ⅱ-32A作母本,利用花药培养育成的多用途恢复系蜀恢162作父本配组而成,1993年定型。经几年试验、示范,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适于四川、湖南、广东、浙江、陕西、云南、贵州...  相似文献   

5.
对用91-32S,1647S,C407S和18765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分别与14个水稻品种(系)配置的杂交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杂种产量都具有较明显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91-32S和1647S所配组合综合性状好;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影响4个光敏核不育系杂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两系杂交稻育应注意亲缘隔离,以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配爪哇型恢复系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D奇宝A和D宝A新不育系,是通过复立改良龙特甫B、珍汕97B、红突31B、D297B转育而成的,具有比珍汕97A异交率高,抗性好,米质优,配合力强的特点,实践再次证明,通过复交改良保持系,是培育新不育系和配组选育杂交稻新组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龙特浦同核异质不育系的育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D297A(籼稻Dissi细胞质)、珍汕97A(Oryza nivara)、Ⅱ-32A(印尼水田谷细胞质)和龙特浦A(野败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亲,龙特浦B为细胞核供亲,回交核置换育成4个龙特浦同核异质不育系(分别简称为D特A、N特A、I特A和W特A)。以此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1995、1996年观察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条件(年份、播期、实生稻与再生稻)下花粉的育性。结果表明,同核异质不育系不育度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是以含有3种不同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与4个自交系经饱和回交所得到的4组同核异质系为母本,3个共同恢复系为父本,按NCⅡ遗传设计进行配组,以明确不同胞质对杂交种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C型、S型2种不育细胞质对杂交种株高均有极显著增高效应,YⅡ-Ⅰ型不育细胞质虽使杂交种株高有所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2)S型、YⅡ-Ⅰ型、C型3种不育胞质对杂交种穗位高有增效作用,但C型未达显著水平。(3)叶面积和叶向值两性状,3种不育细胞质对杂交种无显著影响。从而认为在生产应用时,以C型或YⅡ-Ⅰ型不育细胞质为更好。  相似文献   

9.
用不育系Ⅱ-32A与光壳稻恢复系州恢217配组而成的Ⅱ优217号,是一个高产、抗病、适应广、制种产量高的杂交中稻新组合,2000年11月通过了湘西自治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的审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八五”期间选育的5个不育系花76-49A,高77A,82-32A,80-3A,晚品28A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80-3A,晚品28A的一般配合力较镐,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是比较好的配组亲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估算品种丰、稳指数的方法、综合评定汕优_(63),D优_(63),D优10号,协优63和Ⅱ-32A×明恢63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1)五个品种的离回归方差不显著,稳产性较好,(2)汕优63,D优_(63),D优10号,协优_(63)和Ⅱ-32A×明恢_(63)的丰稳指数分别为:101.337,97.978,103.198,96.087,99.341;以汕优63为对照,D优10号,D优63,协优63Ⅱ-32AX明恢63的丰稳指数优势率分别为:2.43%,-3.31%,-5.18%,-1.97%,(3)五个品种的丰,稳产性“权”比分别为:丰产性“权”比为67.71,稳产性“权”比为32.29。并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余四个品种作了优势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标记不育系标-1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带有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pgl基因,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的光-温敏型核不育水稻M2S为供体(父本),以优质早灿保持系中红B为母本杂交,再用其F1为母本同珍汕97B杂交获得三交种,F2选择带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的高结实率、综合性状好的材料作为保持系选材加代到F4,F4株系分单株与珍汕97A测交选择能保持完全不育的保持系,进一步回交,从而得到株叶型整齐一致、不育性稳定、性状优良的带有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的不育系-标-1A。标-1A与中413、明恢63配组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标-1A无论是在不育系敏种、杂交稻制种还是在大田生产上,在苗期就能很容易分辨出真伪种,从而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以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明恢63和两个F1杂种为对象分析了线粒体DNA间的多态性.用6个线粒体DNA探针对5种来源的线粒体DNA进行Southern印迹分析.用CoxⅡ、atpA、26srRNA为探针进行杂交时,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之间具有相同的杂交结果,而用CoxⅠ、CoxⅡ、atp6和630bpmtDNA片段为探针杂交时,不育系和可育系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杂交带,表明不育系和可育系的mtDNA存在结构上差异,杂交结果也表明杂种F1的细胞质来源于母本、而恢复基因对不育细胞质mtDNA的结构不产生直接影响.当用CoxⅢ为探针杂交时,杂种F1显示了一特异的同源片段,它不存在于不育系的mtDNA,而存在于保持系和恢复系的mtDNA上,这可解释为在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形成F1杂种时,恢复系的mtD-NA有可能渗漏到了F1杂种(Paternalleakage).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滇-型重要不育系滇榆1号A混杂林的主要类型,发现滇榆1号A混杂林主要有红尖型混杂株和白尖型混杂株;其中白尖型混杂株就是所谓的散粉株,散粉株包括对不育系无恢复能力的散粉株-Ⅰ和有恢复力的散粉株-Ⅱ;针对各类混杂株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对糯高梁不育系32A、72A、张2A、永2A和糯恢复系35R、天杂6-3,湘九、张糯恢1号进行了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不育系和恢复系全部观察性状的一般佤合力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准,特殊配合力差异除株高和生育日数不显著外,其余性状也达到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16.
玉龙2A是利用文稻1号/D香1B/川谷B的杂交后代与绵5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表现为品质优、不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2018年通过四川省田间技术鉴定。所配组合玉龙优2727于2019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玉龙2A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四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配组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91-32S、1647S、C407S和1876S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分别与14个水稻品种配置的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4个粳型光敏核不系杂种产量都具有较明显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91-32S和1647S所配组合综合性状好;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花培技术选育出广亲和恢复系种质TG7的基础上,为克服基与籼型不育系杂交生育期严重超亲的缺点,以TG7作为亲本怀明恢63等纱进一步杂交和复交,并结合花药培养初筛到YQ1、YQ2、YQ3、YQ4、YQ5等5个优良花培系,分别与协青早A、Ⅱ-32A、7627A、秋光A、新光S、HP13S等雄性不育系,部分还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在生产上试种。  相似文献   

19.
以珍汕97A及V20A为材料,相应的保持系为对照,通过辐照后种子发芽率、苗高、根长及根数等试验,初步比较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对^60Co-γ射线辐照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发育芽率与苗高的反应上,保持系均比不育系敏感;而在根长和根数上,保持系与不育系也存在差异,且珍汕97A与V20A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9703A是用寒丰A与早熟晚粳9703转育而成的BT型三系不育系,具有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容易制繁种等特点;所配组合矮秆抗倒,千粒重高,丰产性好,配合力水平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9703A不育系及利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新组合苏粳优3号(V优008)于2007年1月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