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正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耕地面积195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左右,是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中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十二连冠"(截止2014年),有"中原粮仓"之称,自2007年实施国家粮食高产创建以来,不断探索总结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经验,制定了本项技术规程便于生产上推广应用。1播前准备1.1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整地,采用大、中型农  相似文献   

2.
正滑县位于河南北部,黄河故道,是中原经济区粮食核心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有"豫北粮仓"之称,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80万亩以上。近年来,滑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在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探索绿色高效作物种植模式。目前,小麦、芫荽、红薯、玉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深受当地农民欢  相似文献   

3.
建设农业物联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这就使得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更为迫切。基于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研究国内外农业物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确保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从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探究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挑战,从而不断挖掘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实现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年,由于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种粮收入下降,严重挫伤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之个别不切实际的舆论导向,使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据报道,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已降到临界线以下。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2000年种粮总面积减少20%左右,严重的乡镇已减少50%,其中减少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我国三大高产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  相似文献   

6.
王淑英  周延武 《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4-3437,3450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特点,建立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过程中“三化”关系复杂、评价信息不确定性等问题,并且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7.
我区自1983年秋试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来,经历了发展、巩固、提高三阶段,至2000年,粮食规模经营面积6.85万亩,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的1/3。以后,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减少。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我区粮食生产的产量、质量,为我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牛颍涛 《河南农业》2011,(12):51-51
临颍县地处中原腹地。自然、社会、人力资源丰富,是粮食生产大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粮食核心区产粮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为8.49万hm2。其中小麦面积为4.7万hm2,总产达35.6万t,平均单产502kg,最高单产达610kg,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9.
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中国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的分省生产数据,利用优势指数理论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生产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1—2015年,中国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和大豆面积有所减少;各作物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1951—2015年,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最显著,东北地区水稻和玉米面积显著增加,小麦面积显著下降;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面积显著增加,大豆面积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百事灵通     
粮食生产再次示警 2001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可能继续减少,再次低于1.1亿公顷的粮食面积警戒线。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800多个调查县6.7万农户的种植意向调查推算,今年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6亿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07亿公顷,比上年减  相似文献   

11.
2011—2012年在宁夏灌区5个县(区)对鲜食玉米、籽粒玉米、饲草玉米品种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霜冻来临之前,鲜食玉米达到可食收获期,其中鲜食玉米NDW68品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并在晚秋季节有效补充了鲜食玉米市场供应需求,经济效益明显;籽粒玉米品种F10-3、金谷9号在不同区域内经济收益不稳定,产量变幅较大,总体表现F10-3适应性优于金谷9号;饲草玉米ND4、银玉系列经济收获时成熟度可达4~6成,收益较好,适应性看好,可作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来自国内6 个育种单位的12 份莜麦(裸燕麦)品种在冀北坝上的区域适应性,连续进行了3 年适应性试验,通过对试验品种的主要性状以及籽实产量和生物产量的变异系数、方差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莜1 号’、‘坝莜3 号’和‘坝莜1 号’的生物产量对环境敏感,‘草莜1 号’、‘坝莜1 号’和‘晋燕14 号’的籽实产量对环境敏感,‘坝莜3 号’、‘定莜1 号’和‘晋燕13 号’的株高对环境敏感;年度间籽实产量和生物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籽实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认为‘晋燕14 号’、‘白燕2 号’、‘宁莜1 号’、‘花早2 号’、‘坝莜1 号’和‘白燕11 号’适宜作为粮用型品种应用,‘坝莜3 号’、‘晋燕13 号’适宜作为草用型品种应用,‘坝莜1 号’、‘白燕2 号’、‘宁莜1 号’和‘晋燕14 号’宜作为粮草兼用型品种应用;早熟品种‘白燕2 号’,中早熟品种‘晋燕14 号’,中熟品种‘坝莜1 号’和中晚熟品种‘坝莜3号’是最适宜张家口坝上种植的裸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甜瓜种植区根系土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和立地地球化学条件,评价河套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为该地区甜瓜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河套地区甜瓜主要种植区根系土样品和犁底层样品并分析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比,确定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结果]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在黄河退水区含量最高,盐土次之,栗褐土中最小。后套地区中上游灌淤土中有害元素As、Cd、Hg、F、Pb在地表根系土表现为富集特征,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微量元素Cu、Zn,有益元素P、K_2O、Ca O、Mg O、Se表现为贫化;在黄河退水区乌梁素海一带灌淤土中,有害元素As、Cd在地表根系土中明显富集,其他元素贫化或接近背景值;在犁底层土壤中,无论是有益组分还是有害组分均呈富集特征。[结论]河套地区立地地球化学条件优秀,种植的甜瓜重金属元素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谭振忠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6-17,68
在共和县沙珠玉乡荒漠区进行了造林配置研究,分析了深栽造林、不同沙障类型及形式在荒漠区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深栽造林树苗的成活率高达91.7%,较常规的植苗造林成活率提高29.2%,而沙障类型中格状式沙障形式较行列式沙障形式苗木的成活率提高30%-56%。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态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对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各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1980-2003年间变化态势及粮食生产的相关因素相关性等方面研究,揭示了各区域20多年来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变化规律,最后结合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了发展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5类林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特点,探讨了5类果品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总结了5类林果种植的适宜气象条件、温度指标及影响林果丰产的气象灾害,为今后林果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技术指标,以期提高林果气象服务水平,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气东输工程和中石化塔巴庙—济南输气工程 ,对中原油区现有气藏地下储气库进行选址研究 ,提出了气藏改建为地下储气库的标准 ,并对优选出的 4个气藏进行了综合地质评价。从气藏的构造、断层及盖层的封闭性、储集层的物性与储气库容量估算等方面 ,综合评价了气藏建库的可行性 ,指出文 96气藏应作为中原油区首选的储气库库址  相似文献   

18.
在1983-2013年新疆农作物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及其与新疆人口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3-2013年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粮食作物面积变化幅度较大,棉花播种面积稳步上升,油料播种面积呈现震荡式变化,蔬菜和果园整体呈增加趋势。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的主体地位逐渐减弱,而经济作物的主体地位逐渐上升。从1990年开始,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1990年自然增长率达到最高点18.60%,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二者的差呈递增趋势。1990-2003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相比差值在5%以下,而2003-2013年差值在5%以上。随着新疆总人口的增长,不同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减幅度有所不同,表现为:总农作物棉花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果园作物粮食作物。虽然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人均棉花播种面积都呈现递增趋势,但粮食作物人均播种面积呈现递减趋势,人口高增长速率将可能增加新疆粮食安全压力。  相似文献   

19.
鱼静  徐文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50-12252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阿克苏绿洲种植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78-2007年,种植业结构由粮食作物为主的一元结构逐渐向粮、经、饲、果等多种作物并重的多元结构发展;种植模式由单作向多种作物复种、间套作多样化发展;农田化肥施用、灌溉面积均大幅增加。针对其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山区发展的新探索,沟域建设模式是实现沟域经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夜谷、四季花海、南窖三条典型沟域经济建设模式进行了总结、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沟域经济建设充分体现了促进农民增收、强化政府与社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沟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内涵,而沟域自身产业结构、科技与文化要素投入是塑造沟域模式特色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