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茶树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资源丰富.本省无性系品种千姿百态,独冠全国.本所从一九五四年开始进行茶树品种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应用研究.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的产茶国.唐代陆羽《茶经》有"茶者南方之嘉木"的记载.宋代朱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把福建茶树分为白叶茶、柑叶茶、早茶、晚茶、稽叶茶、蘖茶和丛茶等七大类.足见我国野生茶种之丰富.  相似文献   

2.
鹿苑茶机制攻关小组于1987年9月5日在湖北省远安县成立。远安县府科委、农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大会。宣布了小组成员名单。要习之在1990年8月拿出成果,向全国黄茶地区推广。鹿苑茶属黄茶类,黄茶的机制在全国还是一个空白。该组的成立,将给整个黄茶机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宜昌,古为峡州,自唐以来,峡州茶便极负盛名,受到历代名家赞赏,历代文人写下了大量赞美诗篇。唐朝杨华的《膳夫经手录》、明朝黄一正的《事物钳珠》、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把峡州所产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列为极品,可惜解放前都已失传。而宜昌现存的历史名茶中,享誉较高的有峡州碧峰、仙人掌和鹿苑茶。峡州碧峰、仙人掌茶属于恢复历史名茶,鹿苑茶属传统历史名茶。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到明代,种植茶基本取代了野生茶,明代茶书对茶树的种植方法已有较详实的论述,但目前尚未见有关对明代茶书中茶树栽培相关论述的总结分析,本文将从明代茶书关于茶树种植方法、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等方面总结和分析明代茶树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Sasaoka等人对L——茶氨酸在活体内和离体内的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其合成机理.但对于茶氨酸在茶树体内的降解,知道得甚少.Riro和Konishi等人报道:在茶树幼苗内,茶氨酸分子中的乙胺部分,结合成儿茶素.这表明茶氨酸不是最终产物,它也参与茶树体内其它化学成分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是名副其实的茶乡,也是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凤庆小湾镇锦秀村位于澜沧江流域的拐弯地区。该地的古茶群体以最古老的锦秀茶祖的为代表,经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化学成分,以及基因遗传学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锦秀茶祖为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大理茶为山茶科茶属茶组植物,与栽培的茶和大叶茶同属于茶组。在系统发育与演化上,与栽培茶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锦秀茶祖具有早期人类活动干预的特性,是先民最早栽培的本山茶,表明是现代栽培茶树的源头之一。锦秀茶祖的发现,以及大理茶野茶群落和大量古茶树群体的天然存在,不仅为茶叶原产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是栽培茶的起源地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锦秀茶祖具有茶文化起源的古老性,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茶树源流的丰富性,以及茶文化研究的独特性,是茶叶起源和古老茶文化的历史见证。是现存的第一株走出森林的茶树、现存的第一株人类栽培的茶树和名符其实的茶树之母。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自然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现存古茶园400多hm2,茶树品种有普洱茶种(C.assamica)和茶种(C.sinensis)2大类。通过实地调查,在倚邦村曼拱二队发现了7株红花茶树,记录其地理位置、维量特征、花器特征等,建立了红花茶树资源档案,为进一步研究红花茶树的遗传与变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紫娟特种茶特征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娟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种(Camelliasinensis)中的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在云南大叶群体品种中发现的一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干茶和茶汤皆紫色的茶树品种,故取名为"紫娟"。紫娟茶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该品种于2005年11月28日被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保护,品种权号为20050031。  相似文献   

9.
适宜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的茶树良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香高、味浓、耐泡而著称.其优异品质的形成除与生态条件、精细采摘幼嫩的鲜叶原料、独特的炒制工艺有关外,优质的茶树品种也是信阳毛尖茶优异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论述了信阳毛尖茶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并介绍了4个适宜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的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供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茶树保护工作中,人们往往注重茶树虫害的防治,而忽视茶树病害的防治,这个问题在茶叶生产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茶树病害发生情况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茶树叶部病害有30余种,枝干病害20余种,根部病病10余种,共有80余种。其中常见的病害,叶部有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芽枯病、茶心枯病、茶炭疽病、茶赤叶斑病、茶褐  相似文献   

11.
开化龙顶茶是浙江十大名茶之一,以色香味形俱佳享誉市场.为进一步提高开化龙顶茶的产量和质量,加快龙顶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农增收,笔者自1989年开始进行开化龙顶专用茶树无性系选育试验,最后从福鼎大白茶群体种中,应用单株选种方法选出具有发芽早、产量高、品质和效益好等特点的龙顶8号茶树新品系.现已推广种植龙顶8号茶树400余亩,茶农反映良好,茶苗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2.
何盛银 《中国茶叶》2004,26(5):24-25
我国随着名茶开发,掀起了茶树良种热.茶树良种日益显现其经济效益,专门从事茶树良种无性繁育的专业户、专业村应运而生.浙江新昌县镜岭镇有16个村,738户农户从事茶树良种繁育,去冬今春出圃茶苗达11786万株,呈供不应求之势,收入超千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镜岭镇苗圃面积达1300亩,繁育茶苗超过2亿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育苗乡镇,良种茶苗无性繁育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3.
茶树是采叶作物,在过去茶树栽培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人们注意到的主要是农业技术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而对茶籽的形成和茶籽产量的关系却研究得不多。近年来,随着茶籽综合利用研究工作的发展和技术的推广,人们才开始逐步地注意到茶树栽培技术对茶树开花结实及茶籽产量的影响。现就茶树栽培中的施肥技术对茶籽产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陈亮 《茶叶科学》2014,34(6):541-547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危害严重降低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业已表明,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品种对茶尺蠖取食的胁迫反应复杂多样,探究茶树对茶尺蠖的抗性机制,对于鉴定茶树抗虫性等级,发掘利用抗虫基因资源以及培育抗虫良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简述茶尺蠖危害概况入手,总结了当前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的新成果,指出了目前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当前的研究动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选取安康地区的6个主栽茶树品种,通过人工加硒的水培盆栽和土培盆栽试验,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整株茶树叶片的硒含量,以便从中筛选出聚硒能力强的适栽茶树品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的聚硒能力依次为:龙井43>中茶108>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乌牛早>龙井长叶;进一步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土培验证,其聚硒能力依次为:中茶108>龙井43>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乌牛早>龙井长叶.结果表明,同一培养条件下,中茶108和龙井43聚硒能力相对较强,紫阳群体种和陕茶1号次之,乌牛早和龙井长叶相对较弱.本研究旨在为聚硒茶树品种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0月初,陕西省镇巴县盐场镇盐场村茶农向县茶技站反映,该村茶园大部分茶树"得病",而且症状较重,已对当地茶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茶技站实地调查,初步确诊为茶树虫害而不是病害,且是镇巴乃至陕南茶区之前没有发生记载属新传入的危险性害虫——茶网蝽. 之后在显微镜下制作成图片,参阅相关文献确定该害虫为昆虫纲半翅目网蝽科的茶网蝽(Sphephanitis sp.),在西南茶区又名茶军配虫、白纱娘.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年发生两代,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从茶树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典型的为害症状是:叶片正面呈现密集的白色小斑点,远看茶树一片灰白;背面有大量的黑色粘质物,系害虫排泄物、蜕壳和滋生的霉菌等,因此被村民误认为茶树病害.具有集中为害的特点,重者致茶树叶片脱落,树势衰弱,茶芽萌发缓慢且细小或发芽停滞,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造成影响;严重时可使茶树枯死.  相似文献   

17.
1. 一种茶树害虫防治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树害虫防治装置,包括薄膜,所述薄膜上设有可穿透结构,所述可穿透结构由两道以上的切缝形成,所述两道以上的切缝均相交于同一点.每条切缝长度相同,相交的点位于切缝的中点.所述可穿透结构包括 4 道切缝,4道切缝相交成米字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密布切缝的薄膜阻隔茶梢与茶丛,阻滞害虫在茶梢与茶丛间上下自由移动,使发生于茶丛的害虫无法向上移动取食为害茶梢,而发生于茶梢的茶小绿叶蝉等害虫不能向下移动到茶丛内栖息,从而抑制茶树害虫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树根际微生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述了茶树根际微生物动态、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茶树有益微生物对茶树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茶树VA菌根、土壤pH值、根系分泌物对茶树及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方法,是目前茶树良种繁殖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由于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之后,茶树的扦插成活率显著提高.但由于育苗者提高了插穗的密度后,造成茶苗生长细弱的现象,这种水稻田加塑料膜密闭的育苗方法育出的茶苗移栽成活率较低(65%),虽然每年出圃的茶苗数量在增加,但茶园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加.作者试图在探索、研究一种低成本培育壮苗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