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主茎高等花生重要农艺性状与花生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远杂9102/皖花4号F_2群体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两种环境条件下的花生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总果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和百仁重等9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百果重和百仁重5个性状在两种环境中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控制,其中控制侧枝长、百果重和百仁重3个性状两种环境中的2对主基因均表现为等显性效应,控制总分枝数的2对主基因在两种环境中均表现为加性—显性效应,而控制主茎高的2对主基因不同环境中表现不同,合肥环境中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固镇环境中表现为等显性效应;结果枝数性状在两种环境中表现出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单株总果数、单株饱果数和单株生产力3个性状在合肥环境中均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而在固镇环境中则表现出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属数量性状遗传,本研究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朱军(1997)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和上位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的株高、节数、粒重、粒数及总荚数等性状受基因显性效应影响,且显性方差比率最大;节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等性状受加性效应的影响,但作用较小;株高和单株粒数也受到上位效应的影响,但作用较小.各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高,但狭义遗传率却较低.单株产量与株高、粒数、总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负相关.在各遗传分量中,各相关系数以显性相关系数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胡麻(油用亚麻)两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更好地指导杂交育种实践,分别以温敏型雄性不育系113S和1S为母本,油用品种陇亚10号和纤用品种黑亚15号为父本,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113S×陇亚10号和1S×黑亚15号)P1、P2、F1和F2四世代群体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单株产量、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每果粒数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43.50%~73.28%,千粒重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10.55%~34.40%。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胡麻温敏雄性不育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利用应更好地利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对4×4杂种一代株高和主茎青叶数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茎青叶数两性状均受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的控制。株高的显性效应较加性效应重要。而主茎青叶数的加性效应则比显性效应重要。株高的平均显性度为正向超显性,而主茎青叶数为正向部分显性,亲本中控制株高的隐性基因总数较显性多,主茎青叶数则相反。株高呈显性,主茎青叶数的多少既受显性又受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抗感黄曲霉侵染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7×7 完全双列杂交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7 个亲本中有5 个抗黄曲霉品种(系),2 个高产感病品种。结果表明, 花生荚果和花生仁大小与黄曲霉感染率呈正相关。单株果重与黄曲霉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果重、单株果数、出仁率、主茎高、分枝长、果枝数、主茎叶数、百仁重等性状是超显性遗传,上位性成分和显性成分占主要,在后代中选择优于亲本的单株的概率很低,容易因遗传漂移而影响选择效果。在抗黄曲霉育种中,产量性状很难突破亲本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亲本时必须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7.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0个组合作为研究材料,运用朱军(1997)提出的包括加性、显性、上位、加性×环境、显性×环境、上位×环境效应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豆株高、节数、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效应,节数、荚数和粒数的显性效应,株高和节数上位效应,株高和粒重的加性环境效应,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显性×环境效应,株高、荚数、粒数和粒重的上位×环境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节数、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株高和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成对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这些成对性状可以协同改良。  相似文献   

8.
利用黄淮地区的12个高产夏大豆品种(系),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主茎节数、株高、每簇荚数和主茎荚数的加性成分占绝对优势,遗传力较高。分枝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成分比例大,遗传力较低,其中单株粒重趋于完全显性。主茎节数的显性成分很少,其它性状均为部分显性。建立了单株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机选用3个珍珠豆型和3个普通型花生品种,采用Griffing 双列杂交方法Ⅰ,分析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主茎高和侧枝长的遗传是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并存,且以加性效应为主;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的遗传为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并重;饱果数、秕果数和出仁率为加性遗传;单株果重为加性、非加性和正反交效应共同控制;籽仁重也同时受加性、非加性和正反交效应共同控制,但以加性效应为主.(2)远杂9102是一个饱果率高、出仁率高、丰产性好、遗传基础丰富、配合力高的的优良亲本;狮头企等农家品种也有其特殊的利用价值,且作母本更优.(3)以加性遗传或以加性为主遗传的主茎高、侧枝长、饱果数、秕果数和出仁率等性状可在早代开始选择,其它性状可在中高世代进行选择,并讨论了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和后代选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7×7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基因作用和其它遗传参数,以及含油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油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有关基因在亲本中呈独立分布;显性指向增效,表现超显性作用;亲本中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多,增效基因比减效基因的频率大;控制含油量并表现显性的基因约为4组;含油量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16%和30.90%。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一致表明,单株产量、每角粒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对含油量有较强正向作用,但角果长度和全株总角果数的作用为负。本文还讨论了基因作用分析在探讨配合力的基因效应成分和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原因中的意义,及其在选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中游地区夏大豆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94个品种为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性状及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互纲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与形态及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关系较大,与形态数量性状之关系次之,与生育期性状之关系较小。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荚数/株、百粒重对产量,生育前期及分枝数对荚数/株,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长短对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肥管理对毛豆共生固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不同基因型毛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的氮肥管理对毛豆产量及其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时间对毛豆的产量及固氮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二对复叶始期(V1.5),每公顷追施50公斤尿素和在种子形成中期(R4.5)每公顷再追施25公斤尿素,两个品种都获得了最高的饱荚产量及最大的固氮量。四对复叶期(V4),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与毛豆的固氮率呈正相关,但在开花期和种荚形成期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每公顷仅施25公斤尿素不能满足毛豆丰产及最大限度利用其共生固氮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SHK-6对不同群体下大豆花荚脱落及其产量的调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冀豆1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初花期对不同群体大豆施用SHK-6,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对不同群体条件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SHK-6能够明显的提高各个群体下的大豆产量(8.0%),在密度水平为30株/m2的条件下施用SHK-6产量达到最高.调节剂SHK一6能够提高单株花数(13.0%)、荚数(14.8%)、粒数(10.9%)、荚重(16.4%)、粒重(12.3%),并且能够提高百粒重(2.4%)、粒茎比(15.0%).虽然SHK-6处理也增加不同密度水平下的花荚脱落数,但对脱落率没有影响.SHK-6能够降低叶面积指数(LAI)、提高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群体透光率)和下层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可见冠层结构的优化是导致产量提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每英粒数增多、每节荚数增多、英比提高、分枝数减少、茎秆增粗、抗倒伏能力增强、粒型增大、单株粒重提高,脂肪含量增加、株高、节数、节间长度,生育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进,产量的遗传改进幅度为1.2-2.5%。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脂肪含量、荚比、每荚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三、四粒荚数、百粒重、茎粗、节数、生育期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4个有差异的抗病毒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组合,对10个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遺传阵列方差(Vr)和协方差(Wr)的估算表明,D82—198带有较多控制抗病等级、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完全粒重的显性基因;merit含有控制完全粒率、褐斑粒率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较多。并估算了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平均显性程度等遗传参数,感病等级和褐斑粒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7.7%和83.1%。  相似文献   

16.
用奥普尔液肥处理土壤,可提高大豆出苗率9.1%。除鼓粒期外,其余生育期使用该液肥,株高降低,分枝数增加,株英数增加百粒重降低;而鼓粒期施用,株高、分枝数没有变化,株英数和百粒重增加,综合效果,大豆施用奥普尔液肥,株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以上土壤处理和花期喷施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达11.8%和9.6%;两次是复加施用,增产率达13.6%,投放产出比达1:5.3。  相似文献   

17.
刘宣承  尹腾蛟 《大豆科学》1989,8(1):101-106
本文分析了10个特用大豆品种的几个生理性状与小区籽粒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鼓粒初期叶绿素a、(a+b)含量与小区籽粒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9、0.6799;光合速率、叶氮(%)、比叶重与小区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苗期和鼓粒初期的比叶重对小区籽粒产量有较大的负效应,开花期和鼓粒末期的比叶重对小区籽粒产量有较大的正效应。从24个因子中经逐步回归筛选得到一个含有6因子的回归模型:Y=4.0311+0.1625x_4+0.5569x_5-273.1188x_9-278.8875x_(10)+274.7645x_(11)-0.7925x_(10)用此模型模拟小区籽粒产量可靠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杂交大豆吉育609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育609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103A,恢复系为JLR102。吉育609的主要特点是高油、高产、稳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95.9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7.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53.8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2.2%。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混合株系,抗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高抗大豆霜霉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感大豆食心虫。籽粒脂肪含量22.54%,蛋白质含量37.52%,适宜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主成分分析在大豆抗旱性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获期10项指标的相对抗旱系数为基础,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202份大豆基因型进行抗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参试材料在抗旱性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个不同抗旱等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干旱处理下株粒重、一粒荚率、三粒荚率以及它们的抗旱系数与大豆种质的抗旱性紧密相关,可作为大豆基因型抗旱性筛选的有效指标.其中,相对株粒重和相对三粒荚率随着抗旱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相对一粒荚率则与之相反.同时,揭示出抗旱性强大豆基因型往往具有较低的产量潜力,而对干旱敏感的大豆基因型则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表明大豆基因型抗旱性与产量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在大豆抗旱育种上应区别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亲本冀豆12(高蛋白)和冀nf58(高油)及其175份F_(9∶11)重组自交系(RIL)材料,对大豆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分析,以期初步解析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亲本在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重、油分含量、蛋白含量和单株粒重7个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在RIL群体中,12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率。其中,株高的遗传率最高(0.98),茎干重最低(0.63)。除3个性状(油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外,其它9个性状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0.90;蛋白含量与6个性状显著负相关,但与百粒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单株粒重相关性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叶干重株高分枝数叶片数茎干重、主茎节数百粒重蛋白含量油分含量。选取19个单产最高的家系材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所测试的9个农艺性状主要遗传于母本冀豆12,而株高和主茎节数受到父本冀nf58的改良,说明通过聚合不同品种优异性状仍有提高品种产量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