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9年1—3月,对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并与1999年对该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了解经过10a的保护,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卧息地选择是否存在差异。与1999年在此保护区的研究结果相比,2009年冬季狍的卧息地主要为农田、隐蔽程度较低、距离水源较远、雪较浅、距离人为干扰较近、卧息地较短、窄和浅。199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1999)=4.063×雪深+0.644×卧息地宽+2.026×卧息地深-125.585,2009年狍冬季卧息地的Fisher线性逐步判别函数F(2009)=1.144×雪深+0.354×卧息地宽+0.294×卧息地深-14.218。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影响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因子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雪深、卧息地宽和卧息地深,判别正确率为97.67%。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3.
2007年3-5月份,对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狍卧息生境进行调查,共发现52个卧息生境.它们主要分布于水源距离适中、人为干扰距离较远的阔叶林阳坡的中、上坡位.卧息生境平均长(0.91±0.15)m,宽(0.72±0.08)m,具有与灌木、乔木距离较远,隐蔽度、灌木高度和食物丰富度较高,郁闭度、灌木盖度、坡度较小的特点.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舒适度、坡位和植被因子3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5.16%,可以较好的反映卧息生境的特征.与相关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狍春季卧息生境的特征与冬季不同,说明狍卧息生境的选择与其不同的生理时期相关.  相似文献   

4.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木、草本、灌丛的盖度及草本高度较小,可视度较大;选择卧息地具有坡度较小,半阳坡,离道路较远,乔木盖度较大,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草本高度较小和可视度小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地理性、乔木数量、灌丛种类和数量及草本盖度等5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5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08%,可以较好地将取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坡度、坡向、道路距离和乔木盖度等4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4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75.64%,可以较好地将卧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2014年4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贺兰山野生耗牛的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牦牛行为谱。[结果]贺兰山野化耗牛的各种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行为占时间比例分别为:取食34.18%、卧息18.58%、移动18.38%、站立17.77%、反刍5.95%和其他5.14%。取食的高峰期在每天9:00~11:00和15:00~17:00,卧息的高峰期为11:00~13:00和14:00~15:00,反刍的高峰期出现在13:00~15:00,与卧息的高峰期部分重叠,移动与取食的高峰期是相并行的,站立行为在1 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高峰期不明显,但在牦牛卧息高峰期时所占比例最低,而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在全天的峰值都很低。通过对贺兰山不同年龄阶段牦牛春季昼间的各行为分析发现其差异不显著。[结论]牦牛可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这是动物长期进化以适应自然环境改变的综合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夏季沙浴地选择的特征。【方法】于2007-07-2007-08,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设点,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夏季沙浴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8条样带上36个试验样方和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褐马鸡夏季偏好选择的沙浴地的特征为:阔叶林,乔木盖度30%~50%,直径10~20cm,高度小于10m,密度0.05~0.10株/m2;灌丛盖度大于50%,高度小于1.5m,密度大于5株/m2;草本盖度大于30%,高度大于10cm;海拔大于1400m;坡度大于30°,位于阳坡,坡位为上坡位,多为山脊;人为干扰距离、水源距离和林边距离均大于500m,隐蔽级小于10%。确定了褐马鸡沙浴地资源选择函数,其正确预测率为94.7%,影响褐马鸡夏季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隐蔽级和草本高度,次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和草本盖度。【结论】确定了夏季褐马鸡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与次关键因子,对了解褐马鸡沙浴地的环境特征以及选择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为了给牦牛及其种间杂种的科学饲养管理和合理组织生产等提供依据,于1981年在青海省大通牛场高山草原夏季牧场,日放牧9.5小时的条件下.对牦牛、犏牛和尕利巴牛的放牧习性进行了对照观测。观测结果:①采食、卧息和游走时间的分配,三种牛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61.16—64.67%,游走和卧息(包括反刍)占35.33—38.84%;②放牧行进速度.牦牛为10.73米/分,犏牛为8.56米/分,尕利巴牛为7.11米/分,③采食速度和日采食量,采食速度牦牛为1.13口/秒.犏牛为0.99口/秒,尕利巴牛为0.89口/秒。日采食量相应为27.9、23.3和21.4公斤。作者对上述观测结果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野猪(Sus scrofa)冬季功能性生境格局及其差异,为野猪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07-12-2008-02,结合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四川凉山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功能性生境格局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野猪取食地、排便地、筑巢地等3类功能性生境的20个环境因子,比较野猪对3类功能性生境各环境因子之间的选择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发现野猪痕迹91处,其中含有拱食痕迹的样方数为53个,含有粪便痕迹的样方数为31个,含有巢穴的样方数为7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野猪取食地、排便地、筑巢地3类功能性生境各变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乔木高度差异显著(P=0.040),其他生境变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取食地与筑巢地的灌木盖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野猪取食地的海拔(2 248.08±18.61)m、郁闭度(32.75±1.96)%、乔木胸径(51.03±3.69)cm、乔木距离(1.91±0.20)m、灌木距离(1.33±0.20)m,均大于排便地和筑巢地;而野猪排便地的灌木高度(154.50±11.78)cm大于取食地和筑巢地;筑巢地的灌木盖度(62.86±9.69)%、地表总盖度(87.86±3.88)%、干枯植物盖度(73.95±4.84)%均大于取食地和排便地。野猪冬季不论是取食、排便还是筑巢都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轻、靠近水源、向阳、坡度平缓、中坡位的灌丛;野猪较高频次地选择坡形不均匀的生境(48.39%)排便;冬季野猪将巢主要建于灌丛(42.86%),部分建于阔叶林(28.57%)和针阔混交林(28.57%),但不在针叶林建巢,而取食(5.66%)和排便(3.23%)发生在针叶林中。经χ2检验,野猪3类功能性生境在隐蔽度的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对于坡位、坡度、坡向、坡形、植被类型、水源距离、干扰强度等生境变量选择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野猪在取食、排便、筑巢等3类功能性生境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其中对乔木高度、灌木盖度和隐蔽度的选择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特种野猪,是采用野猪与家猪杂交再经过选育而成的新品种。特种野猪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既耐寒又耐热,抗病性也较强,人工饲养很少发病,成活率较高。1.种公野猪的饲养管理饲养种公野猪是为了获得数量充足、质量好的精液,提高受配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并延长种公野猪的使用寿命。种公野猪的初配种时间为12~14个月龄,最适合初次配种的体重为100~130公斤,过肥或过瘦都不适合配种。种公野猪的使用年限为5~6年。  相似文献   

10.
野猪种群特性及其生态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滚双宝 《特产研究》2004,26(1):52-56,F003
就国内外近年对野猪种群特性及其生态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为进一步开展野猪生态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峰  毕俊怀  房兴堂 《特产研究》2010,32(1):10-12,14
利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于2007年4~5月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对半散养蒙古野驴的昼间行为与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半散养状态下,春季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是摄食(58.45±3.51)%、站立(15.67±1.75)%、社会联系(5.79±2.47)%、运动(11.28±1.52)%、卧息(1.84±1.47)%、其他(6.93±0.55)%。春季,半散养蒙古野驴1d内摄食有3个高峰期(9:00~10:00、11:00~12:00、16:00~18:00),站立有2个高峰期(6:00~7:00、13:00~14:00),运动有2个高峰期(8:00~9:00、15:00~16:00),卧息有2个高峰期(7:00~8:00、13:00~14:00),社会联系有2个高峰期(6:00~7:00、12:00~15:00)。半散养状态下蒙古野驴的年龄因素与昼间行为的分配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新疆昭苏马场杂类草+丛生禾草的草甸草原上探讨放牧强度对新疆褐牛牧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目标取样法,全天跟踪观察。[结果]新疆褐牛各主要牧食行为所用时间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采食、卧息、反刍、游走、饮水,其中采食时间所占比重大于60%,排粪、排尿1~3次;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新疆褐牛的采食时间、游走时间呈升高趋势,而饮水时间、卧息时间、反刍时间、排泄次数均出现降低趋势,且重度放牧对新疆褐牛的反刍时间、游走时间、卧息时间、饮水时间及排粪次数影响较明显(P<0.05);新疆褐牛采食时间与反刍时间、卧息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其排粪次数、反刍时间、静卧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采食行为是新疆褐牛主要牧食行为,且放牧强度影响新疆褐牛牧食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李丽 《农家致富》2014,(15):21-21
清清易水河边,绿色树林之下,上千只黑猪、野猪及杂交黑野猪或自由自在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悠闲地踱步,或津津有味地啃食野草、蔬菜和玉米等食物……这一切都在几十里外的河北省高碑店市生态猪销售店里看得一清二楚。一边挑选猪肉,一边可以即时溯源产品的生产过程,这种新模式让顾客吃上了食品安全定心丸,使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探索这种模式的就是该市青年丁树明。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特种野猪肉品质,分宜县众鑫公司研发出"岚森"特种野猪生态驯养技术,其配组、驯养、饲料、"三废"处理技术特色明显,肉品质量上乘,驯养规模全省最大,经济、生态和带动农民增收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最近,福建永定县招宝生态农庄野猪养殖场编号为256号的特种野猪1胎产下17头野猪仔。它们活泼可爱,从头到脚都有7-8条金黄色的竖条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而旁边的一头纯种野猪前几天仅产下5头野猪仔。据悉这是目前国内特种野猪一胎产仔猪数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味、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野猪、野兔肉质鲜嫩香醇、野味浓郁,人人爱吃,是纯天然的绿色滋补保健食品,市场十分紧俏。招宝农庄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生态法饲养野猪、野兔模式,极大地降低饲养成本,且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人工潟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山城市沙滩是东海杭州湾的一处人工潟湖,是上海首个滨海4A级景区,由于潟湖本身复杂的物理海洋学性质,为了确保金山城市沙滩水质优良,近年来一直在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本研究从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夏季对该潟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夏季浮游植物种类不断增多,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10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较多。优势属共发现13个,优势度较大的是微囊藻属(Microcystis)、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直链藻属(Melosir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其中微囊藻属是夏季第一优势属,其他优势属重合度小。2016—2018年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很大,分别为50.78×10~4~5 957.52×10~4个/L、5.35×10~4~25.67×10~4个/L和474.87×10~4~1 026.94×10~4个/L,其中微囊藻丰度最大,分别占97.88%、68.18%和77.2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第一优势属优势度总体下降,说明经过生态修复,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正向演替,生态风险有减小趋势。RDA分析表明,总氮、总磷、铵盐、亚硝酸盐、无机磷和硅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硅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无机磷与该潟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野猪种群数量恢复既显示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成效,又带来了野猪管理的新问题。如何实现保护生态平衡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成为野猪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以野猪资源为对象,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通过系统分析野猪种群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系统整体角度考虑野猪资源的优化管理问题。在自然条件方面,以开放生物种群资源生长的Logistic增长模型作为约束条件;在社会发展方面,考虑产业资本投入的影响;在经济政策方面,以税收或补贴为约束条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建立野猪资源持续利用的动态经济均衡模型,并利用常微分方程、最大值原理等数学方法求解得到最优资源存量水平和最优猎捕量。以浙江省和福建省野猪种群资源为例,对模型中的各约束条件进行拟合,得到浙江省最优种群量为6.62~10.32×104头,最优年猎捕量为1.25~1.44×104头;福建省最优种群量为10.90~20×104头,最优年猎捕量为1.74~2.20×104头,并进一步分析了2个省野猪资源最优存量和最优捕获量受社会贴现率的影响程度和相关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面向全国投资野猪10万~500万寻设合作养殖分厂只要你有场地、厂房,均可前来洽谈合作!本公司是一家集野猪驯化、繁育、养殖、肉类开发、屠宰、冷藏、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野味食品生产企业,拥有大型野猪驯化繁育基地,下设屠宰、冷藏、加工食品厂。野猪经驯化选育,基因稳定,性情温顺,耐粗饲料,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是家猪的换代品种,比家猪好养,瘦肉率高,肉质美,野味足。一头野猪相当于5~8头家猪价,饲料成本仅为家猪的1/3,母猪年产2.5胎,胎产8~16头,养3组年产约480头,效益高于  相似文献   

20.
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是闽北地区在现今传统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新模型。该文总结了闽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闽北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的地缘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政策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等诸方面优势,并对闽北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理论层面的可行性分析,提出推动闽北地区休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