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进行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通过雨水花园景观中运用的设计手段和技术设施,将雨水管控设施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解决对校园雨水的内涝困扰,改善校园的水生态和水环境,促进生态校园的建设。同时为我国其他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沈阳市建设"海绵城市"为背景,深入分析高校利用雨水设计生态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国内外杰出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案例,结合沈阳市的生态条件,以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沈阳市高校生态景观设计利用雨水的可行性。采用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技术手段规划设计建筑馆区的景观,并对现存的蓄水池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其他高校利用雨水资源营造校园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校园建设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改善校园的环境质量,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高标准的生态校园,是如今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松北校区校园进行调研,发现校园景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特定地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如对梦溪湖进行生态设计,包括弃流池、沉淀池、过滤池、生物净化池、曝氧池等雨水净化设施,使其成为雨水收集的主要景观设施。对校园中的绿地进行改造,增加绿地面积约25.2万m2。设计浅凹绿地实现雨水在绿地中渗透,及渗透雨水对地下水源的补充。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为锅炉房烧热水、校园内路灯、绿地照明系统、指示牌等提供电力来源。运用透水透气砖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用防腐木代替木材,以延长材料的使用年限,并满足生态作用和观赏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校园建设存在因雨水径流总量变化而引发的内涝问题,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海绵校园"的构想,阐述了海绵校园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统计分析各区内的代表高校,论述建设海绵校园的必要性。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为例,在校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低径流污染,并结合绿色评价量化标准进行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有效解决了校园内雨水资源利用、排水防涝、景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相关高校"海绵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业大学校园雨水利用景观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技术与景观结合,逐步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亮点。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心城区,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可开发的雨水资源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效益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方案,指出雨水在收集与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技术与景观结合,逐步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亮点。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心城区,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可开发的雨水资源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效益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方案,指出雨水在收集与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牡丹江师范大学为例,设计教学一区的综合利用雨水方案,并将节水手段寓于景观设计之中。运用径流系数法计算校园内可收集雨水量和教学一区内可收集雨水量,并进行雨水收集设计、景观设计及工程设计。结果表明:牡丹江师范大学可收集雨水量为367 485.9m3,牡丹江师范大学可收集雨水潜力巨大。教学一区可收集雨水量为71 429.3m3,为教学一区设计雨水收集与传输、净化储存的工程设施系统,目的是收集建筑屋顶、道路广场及绿地的雨水,为教学一区设计雨水花园景观、绿地景观、动态水景景观等分别承担收集和渗透的作用,渗透和传输的作用,集雨和储存的作用。将生态性与景观性融合,牡丹江师范大学的基于雨水管理的校园景观设计为其它高校建设集雨校园提供参考。定量为教学一区蓄水池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在雨水利用方面具有环境、人文、技术等多重优势,将低影响开发引入校园雨水利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将适用于大学校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雨水渗透滞留设施、雨水运输设施、雨水调蓄净化设施,并详细介绍郑州大学新校区各类设施具体布局方式与使用范围,希望能为更多的校园雨水利用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注重生态的校园水景观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水景观设计中将环境内部水资源再生排除在外的环境美化行为,结合校园水景观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校园水景观中如何注重因地制宜,如何注重雨水资源,如何注重水循环自净能力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通过对校前区中心广场、经济树木园、小南山、小西湖及其它场所等五个不同的微地形景观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在地势平坦的校园进行微地形设计和运用对丰富校园景观层次、分隔校园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利于雨水排放,保证植物生长以及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可使校园景观产生再现自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石家庄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石家庄市气候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分别计算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和单次暴雨资源化潜力,介绍雨水利用的方法途径,并分析雨水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彭阳中庄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并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供需关系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示范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最大理论值为7304550 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3种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7.49%、2.10%和60.41%;(2)示范区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量为7124503 m3,占全流域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97.5%;(3)目前示范区小流域的需水总量为5339096.60 m3,仅占可实现潜力量的74.94%,从试区雨水资源的可实现潜力来看,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4)雨水资源利用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小流域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应适当地加大雨水就地利用的规模。  相似文献   

13.
雨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收集利用雨水既可以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又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城市公园具有雨水管理、净化和再利用等多重功能,是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中流砥柱。以城市公园内的基本要素作为切入点,对近年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从雨水利用技术结合铺装、绿地、水景和建筑4 个方面进行逐个分析。总结得出各项技术的可行条件及优缺点,并针对目前城市公园关于雨水利用技术的建设的不合理、管理的不完善和后期维护不全面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展望未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趋势必将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并且雨水利用技术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技术综合运用来达到城市公园雨水收集最大化。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雨水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方城市雨洪径流水质和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方城市水资源紧缺而雨水资源却未被充分利用这一情况,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探讨了适合北方城市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的2种雨洪利用工程模式——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同时针对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严重,以及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通常超过城市污水的现状,分析了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并与灌溉水质标准进行了对比;对路面径流的水质特性、次降雨产流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污染物冲刷排放规律数学模型,以期为城市道路径流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低山区干旱缺水严重,大大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发展山区旱作林果业和旱作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对雨水汇集、蓄存和高效利用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是缓解城市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阐述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必要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提出了加强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晓倩  陈展川  陈旭  王宁  邓涛 《热带生物学报》2020,11(3):353-360,367
在城市中构建完整的“海绵体”体系,能有效地解决城市雨水排放压力及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公园是构成城市海绵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城市雨水的调节利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理念的城市公园建设仅重视公园的景观体验而忽视公园绿地的调蓄雨水能力。笔者通过对海口城市公园的调查,在分析海口传统城市公园建设中雨水综合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公园海绵化建设的雨水管理策略,为未来城市公园的海绵化建设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雨水调蓄工程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城市雨水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以及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有渗透、蓄积、利用及削减污染的四重效用。在总结分析国家现行绿化规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绿地建设工作中可以与雨径流调蓄相结合的途径,并通过计算分析下凹式绿地和景观水体调蓄径流的可行性,为今后制定或完善绿地建设相关规范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