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变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目标。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2005-2015年的数据,采用因素分解法对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因,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较小。但2010年以来,化肥施用强度提高的贡献在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在上升。分作物看,粮食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园艺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传统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少。分区域看,北方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用强度提高,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南方主产区播种面积增加和施用强度提高的累计贡献量大致相当。由此提出,促进粮食主产区化肥减量的重点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同时积极推广节肥型品种,促进园艺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京淑  刘妍 《吉林农业科学》2010,35(3):57-59,64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研究其单产的变化对确保吉林省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以1984~2007年主要农业生产条件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对单产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灌溉比例、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农机动力、成灾比例等4个因素对粮食单产水平的解释力达87.9%。其中灌溉比例、化肥施用量、减少成灾比例对单产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而增加机械动力减少了粮食产量,对此,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081-1084
根据粮食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受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影响。粮食政策、粮食收购价格、农业科技进步、农业自然灾害、贸易等粮食供给方面的因素通过影响粮食供给而最终影响粮食价格;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工业用量增长、投机及心理预期、粮食贸易等粮食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样通过影响粮食需求而最终影响粮食价格;另外投机及心理预期不仅影响粮食需求,而且可直接增加粮食价格波动的幅度与强度。粮食的供需决定粮食价格波动的周期,而投机与心理预期则会加重每一次波动的激烈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因原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动态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按大小依次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年降雨量〉农机总动力〉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成灾面积。对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用于粮食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文章采用1983-2010年的数据,运用比较法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以年均4.57%的速度增长,是粮食增速的3.52倍;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化肥投入边际效用以年均1.58%的速度降低;粮食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化肥使用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增加0.3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增加1.74个百分点。最后,针对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行政区的省域面板数据,从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维度解析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情况,并运用全局Morans Ⅰ指数检验我国各省域粮食产量的空间相关性,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各省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逐渐北移,且各省域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粮食产量的格局在近20年发生了演变。基于此,建议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加强各省份之间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协调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冠疫情的流行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给本来就很脆弱的世界粮食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生产大省持续增产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通过对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与代价分析,明确生产资料投入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深入剖析新形势下山东省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寻求粮食增产策略。研究表明:1949—2020年,山东粮食产量增长5.89倍,达到5 446.8×104 t;粮食产量每增加1倍平均用时12.05年,播种面积平均减少4.34%,有效灌溉面积增加4.63%,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6.49倍,化肥施用量增加1.94倍,农药使用量增加1.14倍。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山东粮食单产每上一个1 000 kg/hm2台阶平均用时12.52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5.19%,农机总动力增长1.59倍,化肥施用量增长37.97%,农药使用量增长0.33%。通过对生产资料贡献率分析看出,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粮食播种...  相似文献   

8.
新疆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对新疆1990~2008年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劳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始终是影响新疆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两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新疆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探讨分析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建立基于各自产区资源禀赋优势的利益协调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基于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典CD生产函数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影响主产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贷款、农业财政支出、成灾面积;影响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成灾面积;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贷款、成灾面积。鉴于粮食种植面积和成灾面积在影响粮食产量中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农田保护力度,积极抵御自然灾害,促使各区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从而保障国家的区域粮食平衡和维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化肥投入量与粮食增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疆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新疆1980~2004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新疆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增产潜力.并为保证新疆的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新疆粮食单产与单位面积施肥量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粮食单产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增施化肥的增产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