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三态平衡     
作者认为要想实现生态的真正平衡,必须作到生态、群体人的“心态”和社会的“世态”,亦即三态——生态、心态、世态的相互平衡。论述了三态关系的演化历史和辩证关系,指出17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对自身能力的日渐迷信促进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和传扬,这种世界观又反作用于人的心态和世态,在这种心态和世态驱使下,相当一部分人唯利唯我,物欲膨胀,掠夺资源,放纵地伤害和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的平衡。由此,作者提出了三态相互平衡的理论,并阐述了实现三态平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三态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要想实现生态的真正平衡,必须作到生态,群体上的“心态”和社会的“世态”,亦即三态-生态,心态,世态的相互平衡。论述了三态关系的演化历史和辩证关系,指出17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对自身能力的日渐迷信促进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和传扬。这种世界观又反作用于人的心态和世态,在这种心态和世态驱使下,相当一部分人唯利唯我,物欲膨胀,掠夺资源,放纵地伤害和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的平衡。由此,作者提出了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4.
论《礼记》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生态伦理以礼法自然的礼仪生态价值观为基础,以人对自然的崇拜、领悟和效法为礼仪的重要理性根源。《礼记》发挥儒家礼制思想,强调人要敬畏天道、爱惜万物、保护自然,不仅提出了生态伦理三大层次即宗教生态伦理、农业生态伦理和礼俗生态伦理,也提出了时禁、无伤、时中的生态伦理规范,体现出传统礼仪不仅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且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神。这种生态伦理是维护生态的多样性、实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林业经营和林业生态发展之间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采取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确保林业经营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相互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将植树造林列为了国策,每年都会营造大量的人工林,但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现象十分严重,自然森林正在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我国的林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让林业管理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就需要我们从林业经营和森林生态发展两个角度共同出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建设中,林业是主体,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就不能够忽视了林业这块主阵地。特别是在我国面临着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生态产品短缺等问题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林业建设。为此,需要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对林业建设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7.
王军 《甘肃农业》2014,(15):65-65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项目,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本文对西部国家级贫困县渭源县生态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该县生态比较差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自然的变化破坏了生态的良性发展,破坏了土地、水源、生物和环境的平衡,导致地区生态失衡。面对以上问题,对渭源的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用文化分析法分析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看出现代西方文化在征服自然过程中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它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是西方现代文化危机。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的困扰,必须转变文化范式。生态文化是合自然性的文化。它在物态层面是以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产品,在制度层面是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在行为层面实行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在心态层面是整体主义的自然观。当前应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的转型和升华,达成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从生态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可以看出劳伦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关注,对人性的莫大关怀。小说反映了作者超前的自然生态意识。劳伦斯谴责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对和谐社会关系的严重摧残以及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异化。通过康妮的选择,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只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拯救和重生。  相似文献   

10.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使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又使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而这种破坏作用反过来又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想使土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使土地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业投入与产出、农业结构优化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总结了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成果转化和农业效益、财政投入和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了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力度,优化调整种养殖业结构;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由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的17个指标组成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多指标综合模型法对中国1991-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中部、西部3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政府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贯彻4R原则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效益等。  相似文献   

14.
张云兰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1):3185-3194
【目的】动态评价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能值投入、能值产出、系统评价三大方面建立33个指标,深入研究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情况和运行状况,并对农业绿色GDP进行核算;同时将广西的研究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云南进行比较。【结果】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分别增加9.54%和44.61%,辅助能值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业处于自然资源高度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发展阶段,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尽管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不够稳定,尤其是2015年以来,可持续性指数下降38.85%,表明系统仍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人均能值用量和能值密度偏低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绿色GDP占比较低,且从2000年的60.13%逐渐下降至2019年的47.73%。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贵州,但低于云南;农业绿色GDP占比高于全国,但低于贵州和云南。【建议】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机械和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升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充分利用森林和海洋资源,打造特色休闲农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海洋农牧场,实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的约束日益增强。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威胁着2020年我国农民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利用DEA-Tobit二阶段回归模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综合效率较低,相对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偏低可能是主要原因;另外,农业科技投入、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农户家庭经营规模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应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转移,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康保县水资源利用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康保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地下水资源是限制和制约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同时保证农民的效益,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基础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生态经济的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影响的综合体现,并以此为原则选择3个产出指标和7个投入指标对河南省18市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各地市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运用DEA对效率较低市的农业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总体效率较高,但仍存在地区差异,部分地市的农业资源投入均不同程度出现冗余,其中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过剩现象较突出。同时,通过DEA分析工具可以根据不同地市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优化方案,从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入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美日农业生产性能源消费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中美日三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及农业生产性能源的消费情况,发现美国和日本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均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吸取美日的经验教训,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从而避免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权国  康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73-10974,10980
在阐述空间信息技术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认为空间信息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分析手段,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土壤侵蚀调查、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薛莉娟  胡方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59-14063
以河南省兰考县M村为例,研究了该村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受现代发展主义的影响,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长时间在外务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重,50岁以上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既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粗放化经营,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劳动负担,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土地本地流转,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业收入,吸引青壮年加入,改善农业劳动力结构,是确保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