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性危机以至于生态危机,因而建设一种新型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因此,21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复归,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面对严重生态危机,西方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文化,特别是老子的生态智慧则备受关注。“道家是一种基本的生态或环境哲学原理体系”,人们把老子奉为生态与环境哲学的先祖。“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东方。”老子高瞻远瞩的预见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因此老子的生态智慧成为西方解决危机的一剂良药。老子与生态女性主义相隔二千多年,两学派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反对父权文化、反对父权制的呼声,要求重估女性与自然的价值,引导人类重返伊句园,走向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生态危机重重,生态批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和文化根源,从而变革人类的思想文化,进而为人类和生态的未来和福祉做出贡献。文学经典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它的生态解读也就成为生态批评中重要的一环。叶芝是爱尔兰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也恰逢爱尔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爱尔兰的生态在此过程中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本文通过对部分叶芝诗歌的分析,以解读其诗歌作品中的生态性。  相似文献   

5.
傅红 《中国农资》2007,(8):59-60
<正>如果我们不是在"术"的狭隘的范围内理解企业文化,那么东西方的企业文化在"道"的层面上应该是和而不同、多元共融的。东西方的共融、传统与现代的共融、科技与人文的共融、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与"用"的融合,是21世纪全球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又是湿地中的大型兽类物种。麋鹿文化是湿地文化的子文化。麋鹿文化的挖掘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麋鹿文化包括麋鹿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麋鹿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是让现代人能继承、创新、发展其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麋鹿、湿地及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增强世人保护自然的意识,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拯救濒危物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生态危机恶化和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生态人格的提出成为可能。生态人格的塑造,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社会建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人格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生态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塑造生态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生态责任担当、生态教育内化和生态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8.
西方价值观丛书 (一、二、三、四 ) :《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  (一) 作者 :卢 风在过去的三百年中 ,人类在物质生产和商业贸易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人类生存原则上已不再受物质匮乏的威胁 ,但却面临着新的生存问题 :由人口爆炸和工业生产肆意扩张所导致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人类之所以身处今天这们的境地 ,是因为人类太贪婪和太强大了。而人类的贪婪和强大都是缘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和扩张。资本主义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分为六个层面 :器物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生活习性层面、艺术  相似文献   

9.
国有林场有着广袤壮阔、风光秀丽、形态各异的森林景观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在国有林区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宣传生态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介绍了达县国有林场的基本概况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把国有林场建成生态文化基地的措施,包括加强领导和支持力度、建设现代国有林场、扩展和夯实国有森林资源基础、选择并实施好生态文化载体项目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就是倡导"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大自然为友"的理念,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是维护乡村社会稳态延续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结果表明,在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正朝着丧失"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旅游开发破坏着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与技术良莠不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充分是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来指导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来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理念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对个人实践活动的不好影响的反省与觉悟的结果,其来自全世界生态危机的发生与生态活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有关生态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生态设计包含着当代生态学特点,它的设计方式和生态设计间亦存在着自然的融合关联。文章把西方的环境理论与我国以前的生态道德和包装生态设计做了结合,且联系美术学、设计学等有关方式原理,对生态方式做了叙述与说明,在包装生态设计方式和生态原理的融合上做了深层次研究与一系列整理,在实践方面对包装生态设计的发展给予有利的原理支撑与方法支撑。文章从包装生态设计的生态设计的含义、包装生态设计思想、包装生态设计的生态方式等进行了研究与叙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准确把握并有效协调生态文化体系与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协调共生、依附共存、主导共荣三种基本关系,促进新形势下我国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大自然不当的行为引发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已经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其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是引发生态危机的主要因素。要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只能是走生态文明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必须依靠生态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生态市建设的主流文化,是现代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建设生态市要以本市的文化体系建设为基础,通过倡导绿色消费与生活、工作与教育等途径,从观念、意识、体制、能力等层面,全面提高铁岭人整体的生态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公共秩序,形成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表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景观设计是自然与文化、形式与功能、生态与生命全面的融合。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们在寻找着崭新的、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景观设计之路。民族的设计必须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站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笔者解读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精神品评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索现代景观设计师应坚信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西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8):105-112
"西湖"已作为一种风景符号在我国发扬壮大,其在城市文脉与山水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对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的理解,对我国目前建设发展较好的西湖进行生态、景观、文化3个层面的分析。提出要从宏观上尊重自然山水,因势利导,对山水格局和城湖关系进行生态调控;中观上借鉴优秀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湖面的景观塑造;微观上尊重历史发展,融合文化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景观内涵。同时对目前西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他城市"西湖"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已经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在这一新时代条件下思考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取向,对茶人而言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既然生态文明是全球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而且它已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尤其中国人民已然将其作为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那么,茶文化发展的当前使命,首在为培育生态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贾良清  殷福才  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77-5078,5081
分析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对生态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进行探讨,并以安徽省马鞍山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提出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主要步骤、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提出编制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不同生态区域编制建设规划提供原则性指导。生态区域建设规划是区域谋求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地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为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开展的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在生态经济层面上为产业转型、生态产业构建以及多维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上创造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区域实施方法,提出区域生态环境控制要求;在生态人居层面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生态调控战略;在生态文化建设层面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与传承,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