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李姗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96-12398
孟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儒家学派代表,其思想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持.孟子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顺时、节约、保护自然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契合;而热爱自然的生态审美思想更是与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不谋而合.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培养生态忧患意识和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55-3757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以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命题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道主义的生态伦理原则、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和共产主义的生态伦理信念。这种先进的生态伦理理论应当成为中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一重要体系,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礼》中很多典章制度是早期农业文明的反映,蕴藏着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梳理《周礼》的农业伦理思想,我们发现《周礼》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关系为主线,用"三才""三宜""活民""安农"等原则和规范将各种农业规划、农业管理和农业灾害救助贯穿起来,体现出那个时代农业伦理实践的守护精神和可持续性追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相关的伦理问题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处于事关全局的核心地位,探究以《周礼》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伦理,是对我国农业伦理理论建设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159-160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重新审视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关系,确立珍爱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平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态伦理是以"仁"为核心,"人文化成"为旨趣;以"天人合一"为"至善",实现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照。这种带有"弱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了西方"主客二分"的惯性思维,对环境问题频发的时代很有价值性的思考。在对自然环境"与天地合其德"的道德要求关注的同时,并不放弃对"仁之善性"的全面性追求,这也是对儒家生态思想之人之本身的文化关注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保护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保护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目前林业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林业保护观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张玉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94-1795
通过详细论证生态伦理和循环农业的契合原理,以西部大省陕西省为例,找出尊重生态伦理,实施循环农业战略的实例,作出了对生态伦理和循环农业契合关系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8.
宅田关系是农业生产的根基,是传统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体现。对中国宅田关系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宅田有机关系下形成的农村社区是农业伦理在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践行,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所造成的宅田分离,打破了"人、农业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尤其是当前农地制度的单一改革已对传统宅田关系带来冲击,引发经济各方面的问题。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宅田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土壤污染的原因、特点以及与农产品质量关系,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积极研究土壤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加强无污染生产资料的开发技术研究,减轻土壤环境污染;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确保粮食生产和农产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247-248
先秦儒家将社会秩序的实现作为实现自身理念社会价值的重要目标,儒家学者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目标,设定了和合的概念,将和合文化的概念作为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在强调诸侯之间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实现各个诸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稳定,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先秦儒家希望恢复的是周代的各种礼仪文化,以礼仪制度作为联系社会各个结构的纽带,诸侯之间、个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通过这种礼仪观念来维系相互关系的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给城市绿化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将传统的风景园林理论与科学的生态观综合起来,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建设新型的生态园林,是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及归纳总结的方法,阐述了生态园林的发展过程和功能特性,明确了其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生态园林的指导原则包括:生态平衡原则;生态位原则;乡土化原则;互惠共生原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其规划方法的依据是:斑块及边缘生态效应理论;廊道与斑块关系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体系。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自然景观丰富,历史遗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更是我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公园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展示林业行业精神、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实施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勇德"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传统美德,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勇"与"仁"智"并称"三达德",构成了人格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根基."勇德"是"勇"的行为结合"仁"智"义"等个性品质而表现出的德性精神,是人的勇力素质、勇气品质与勇敢精神的综合体现.体育的教育本质承载着人的勇力素质、勇气品质与勇敢精神的培养重任,与儒家伦理文化中的"勇德"精神的基本内涵存在着高度契合.针对当代社会"勇德"精神缺失导致中国伦理道德下滑及社会责任感、安全感、信任感缺乏现象,体育独特的、实践性的、向善性本质是唤醒与培育勇敢担当、见义勇为等儒家"勇德"精神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米伟  林伯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9-20630,20708
探讨了富有特色的生态污水处理厂景观设计过程。设计充分利用处理后的水,通过以水墨山水为主题的山水景墙、富于变化的水景造型、体现自然山水园林氛围的植物造景等多种景观元素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景观体系,体现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5.
作物的生产是以利用自然生态能量为前提的物质生产,任何作物种质资源都要回归自然生态系统才能进行能量截获和物质合成,因此,作物种质的“运筹”需要接受种质生态伦理的约束。种质生态伦理是指种质资源对其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所产生作用的伦理性约束,是种质资源作为非单一属性自然资源秉承自然法则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本文阐述了作物种质资源的非生态性偏差并对非生态性偏差进行了生态学分析,提出了“种质运筹”的概念,并论述了种质生态伦理约束的理论内核,从种质生态伦理角度诠释了种质运筹的伦理生态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6-18017,18101
指出面对中国城市出现的危机,景观设计必须注重景观的人文表达,将具有本土化特点的自然景观与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人文景观相结合。以人文精神为切入点,通过对常熟市宝岩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从景观设计中人文化的表达思路和表达方式2方面阐述了景观设计的人文环境营造,强调景观人文化的表达思路在于主题明确、贯穿始终,特点突出、相互衔接,本土人文、自然生长,活动丰富、情景互动;而表达方式上则应尊重自然、融合环境,传承历史、聆听故事,引入活动、体验生活。以期使景观成为完美理念和自然景象的化合物,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道统”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用以表征儒家根本精神的传承统绪。道统作为儒学的深层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儒学的基本概貌和形态。朱熹以“心传”、“心法”为其道统论的主要意涵,构筑了以“道心”与“人心”、“理”与“气”、“天理”与“人欲”为基本特征的“二世界”的哲学;牟宗三则以“心体即性体”、“即存有即活动”释道统,建构了其道德形上学。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反思宋明理学空谈理气心性,现代新儒学引向超越绝对的偏失,致力于当代儒学重构时,重归孔子之“道”,确立儒学“新道统”或许应是基础性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总体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组织、法制、政策、社会、科技、人才等多个路径入手,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就是儒家、道家文化。儒、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智慧。探讨儒、道家生态观,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的今天,对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实现思维范式的根本转变,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