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参连作障碍是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探究老参地种植白屈菜和玉米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真菌群落的影响。采用ITS rRNA对老参地、白屈菜和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研究,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老参地相比,处理组提高了土壤pH、碱解氮和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以及蔗糖酶和脲酶等酶活性,种植白屈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高于玉米,更好地缓解了老参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酶活性降低等问题;白屈菜处理的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玉米处理和老参地;白屈菜和玉米根际土壤中致病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降低,有利于控制人参根腐病的发生;综合比较老参地种植白屈菜和玉米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益菌相对丰度、致病菌相对丰度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证明老参地种植白屈菜更有利于减缓因种植人参造成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人参种植过程中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农田栽培、林下护育山参的优势,明确了农田栽培人参是我国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式,而林下护育山参是人参重视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在人参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解决老参地问题,切实保证人参产业健康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栽培基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栽培基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方法]以吉林省东北山区的5个主要人参产区(抚松、长白、集安、靖宇、敦化)的林下土壤、老参地土壤和人参栽培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利用形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结果]结果表明,与新林土相比,栽参土和老参地不同人参产地的微生物总数普遍降低,其中栽参土中细菌总数降低了48.6%~63.7%,老参地降低了57.1%~82.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新林土相比,栽参土和老参地放线菌的数量分别降低了60.0%~75.3%和42.1%~77.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真菌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栽参土真菌总数是新林土的1.6~3.9倍,老参地是新林土的2.8~6.3倍。3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有不同的季节性规律。[结论]为克服人参连作障碍,提高人参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人参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老参地问题是制约参业发展的重大难题,笔者在总结前人关于老参地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测土施肥,有益微生物菌剂处理,酸碱度调整等土壤处理方法,成功地实现了老参地的短期再利用,建立了周期为1-3年的人参和西洋参的短期轮作体系。在处理后的老参地上种植西洋参,其长势,产量,病虫害及烧须情况,总皂苷含量等,与对照地新林土栽参无显著差异(P>0.05)。并开展了中试规模的推广,试验结果显示,老参地短期轮作制是改造老参地的有效措施之一,该轮作技术方法应用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轮作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论人参种植业发展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传统伐林栽参模式的缺陷及农田栽参、林下护育山参的优势,明确了农田栽参是我国人参种植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林下护育山参是人参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提出解决老参地问题是目前人参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总所周知,人参具有十分显著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伴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也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参产业的发展。广大参农也看到了人参发展的机遇,为在栽培和种植人参的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广大参农在平地研发栽培人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此,对平地人参栽培种植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1选地和整地1.1选地选地作为平地人参栽培种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菌、EM菌、NEB菌剂结合发酵玉米秸秆粉等物质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后栽参。方法:正交实验设计法。结果:各处理的人参根部总皂苷含量都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结论:这种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参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参的生长和有效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前言人参是我省主要特产药材之一,主产于东部山区各县,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参忌连作,产区绝大部分一直沿用伐林客土栽参方式,致使林地不断减少,老参地逐年增加,限制了参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四种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老参地改良、实现老参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入400g/m~2益生元菌剂(A2)和50g/m~2"5406"菌剂(C2),人参产量较对照提高显著;施入2g/m2多粘芽孢杆菌菌剂(D2)和50g/m~2"5406"菌剂(C2),人参品质较好,Rg1+Re和Rb1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显著。综合考虑人参产量和质量,建议施入"5406"菌剂50g/m~2(C2)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在提高人参产量的同时保证人参高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人参水稻轮作体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及基质盆栽试验,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研究低(10 g/mL)、中(20 g/mL)和高(40 g/mL)3种质量浓度的老参地土壤水提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合成、电导率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后水稻种子萌发率、苗高及幼苗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随着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质量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萌发率逐渐增加,中、高质量浓度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当老参地土壤提取液质量浓度为40 g/mL时,单株鲜、干质量最大,分别为14.22和1.66 mg。各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对苗高影响不显著,却明显抑制了水稻幼根的生长。中、高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合成,低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明显促进了根系活力的增加,而高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则降低了根系活力;不同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绝对电导率;低、中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有增加,而高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则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结论】老参地土壤水提取液对水稻早期萌发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部分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剂量相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人参老产区用伐林栽参,老参地难以再利用,造成“参林”矛盾,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研究大面积农田种参的方法,使之成为具有广阔前途的人参生产方式。从1983年开始,在非人参产区而又与著名的“高丽”人参产地朝鲜紧邻的我国胶东地区,如烟台的莱阳、福山,栖霞、掖县、荣城、文登、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作为人参的主产区,其产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着全国的人参产品加工情况,所以针对产地栽参土壤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年栽参的土壤环境质量正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土壤酸化问题日渐突出。所以就老参地土壤酸化以及改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酸化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参都以"东北三宝"驰名中外。而山参是人参中的珍贵品种,主要在东北地区的山林地带种植。近年来,长春的多个地区在林下参的栽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因此,本文对长春地区的林下参栽培技术展开了分析,为其他地区的林下参种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正>为更好地推动吉林省人参产业的长效发展,做大做强"长白山人参"品牌,将更多的人参产品推向大众生活中。6月16日,由吉林省参业协会、广东省参茸协会主办,吉林省长白山人参有限公司、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吉林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长白山人参"品牌推介会暨"长白山人参中国行"启动仪式在广州正式启动。此次推介会,共有长白山人参品牌生产企业的116种品牌产品参展。其中有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我省人参龙头产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科学》2016,(5):92-96
针对人参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在抚松县5个人参种植地区采集17份参土、人参和参籽样品,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进行栽参土壤、人参和参籽中有机氯残留的检测,为栽培人参土壤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参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参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在抚松县5个人参种植地区采集17份参土、人参和参籽样品,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进行栽参土壤、人参和参籽中有机氯残留的检测,为栽培人参土壤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参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在抚松县5个人参种植地区采集17份参土、人参和参籽样品,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进行栽参土壤、人参和参籽中有机氯残留的检测,为栽培人参土壤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2015,(7):16
<正>一是科学调整优化人参种植结构。在2015年全面停止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主伐的影响下,切实加强参地资源管理,合理确定人参种植规模,充分利用人工林皆伐迹地种植人参,规范发展林下参,加强人参重茬轮作技术研究,加大非林地栽参技术普及推广。对全县的农田进行普查,确定适宜种植人参的农田资源总量,制定非林地栽参种植规划,积极推进规范化种植,在保持总体年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菌、EM菌、NEB菌剂结合发酵玉米秸秆粉等物质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后栽参。方法正交实验设计法。结果: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0.54%~35.41%;脲酶活性提高1.16%~44.64%;磷酸酶活性提高18.84%~47.71%;蔗糖酶活性提高5.16%~19.62%。结论:这种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参地土壤的酶活性,有利于人参的生长和有效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正林下山参又称育山参、林下参,是利用天然的林冠和林地等自然条件,模拟野生人参生长的生态环境,采用免耕法播种或移栽后自然生长的人参。其种源为园参,但外观形态及内在质量方面均与野生人参相近。发展林下山参种植,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辽东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良,极其适合林下山参的种植,现将辽东地区林下山参高效栽培技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