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长城沿线坡耕地抗旱补水播种保苗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2年中期工作汇报会议于2012年7月27日—8月3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由项目主持单位山西省农科院旱作中心主办  相似文献   

2.
二、明代垸田的全面发展与引起的问题垸田早在南宋后期就已出现于江汉平原,中经元代曲折、迟缓的历程,到明朝才真正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时期,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治理也从此迈进了重要的新阶段。明朝的两个半世纪中,垸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洪武至成化初年(公元1368—约1468年)垸田的初兴与顺利发展元末动乱,破坏了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宋元以来垦辟的少量垸田也难免此厄运。到明前期,即洪武至成化初年,垸田才在和平环境中很快恢复起来,并得以顺利发展。最能反映这个阶段特点的,要属沔阳州(包括今洪湖及仙桃市)和潜江县。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油脂油料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呈现净进口格局,结构性特征明显。资源、成本、政策因素是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贸易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展望未来,通过与沿线国家建立农业投资合作战略,形成资源互补,沿线国家将成为中国进口油脂油料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明清至民国时期任丘鄚州镇庙会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州镇庙会兴起于明万历年间,清康乾时期达鼎盛,近代以后总势趋衰。前近代州庙会的酬神、娱乐、商贸功能并重;近代以后各功能皆有所弱化。该镇庙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晚清、民国政府对州大庙、庙会政策与明、前清时期相比骤变,这是该镇异于冀中其他县区庙会变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留用地政策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但由于对"小而散"的留用地产业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缺乏足够认知,因而缺乏针对性的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用地政策效用的发挥。据此,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鉴产业布局理论,探索了留用地产业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留用地产业发展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白云区留用地产业布局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态势,沿交通要道呈轴线布局形式,说明留用地产业发展对交通条件依赖性较强;此外,交通因素、到镇中心距离因素及地块形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重要影响,在未来产业规划中应加以重视;同时,留用地产业特征明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交通条件要求极高,且距镇中心相对较远,商业金融业则距离镇中心较近,批发零售业特征不明显。因此,留用地产业引入及规划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应以交通及距离为引导,商业金融业则应关注产业地块到镇中心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被公认为全球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对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其成因的研究可以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陕北长城沿线7县市1986年、1993年、2003年和2012年4个年份的landset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GIS技术对26年来荒漠化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年来陕北长城沿线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87 580 hm2,但荒漠化程度明显降低,荒漠化斑块数量和破碎化指数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从1986~2012年,荒漠化土地景观质心整体上向西南方向偏移了约27km,对西南部黄土丘陵区构成一定的威胁。研究区荒漠化动态变化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干暖化的气候趋势及日益剧烈的人为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重荒漠化的发展,而"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研究区荒漠化程度有所减缓的主因。政府在今后的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7个品种春季单种.筛选出适宜长城沿线风沙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辽1、中地001、户单6号、滑玉06—3新品种,为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明清至民国时期任丘鄣州镇庙会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忠民 《古今农业》2006,(1):95-101
州镇庙会兴起于明万历年间,清康乾时期达鼎盛,近代以后总势趋衰。前近代鄣州庙会的酬神、娱乐、商贸功能并重;近代以后各功能皆有所弱化。该镇庙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晚清、民国政府对郑州大庙、庙会政策与明、前清时期相比骤变.这是该镇异于冀中其他县区庙会变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滇西南地区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Arc 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具体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滇西南传统村落不同时期新建村落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清代、明代、民国、元代以前(建国后)。现存传统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中间疏、两头密"的格局特征。整体上,冷热点区为块状分布,圈层式延展,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不同时期,该区传统村落的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热点区经历了南部—北部—东部—南部的转移过程,冷点区经历了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的演变。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域行政建制、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适中、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沿线、交通可达性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栽培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其发展同气候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稻作起源和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文利用搜集到的全新世早中期(12 000~5 500 aBP)中国的栽培水稻出土遗址点数据,对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水稻栽培同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具有"边缘效应",即分布于野生稻分布的边缘地带;而其早期的发展和分布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即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全新世早中期栽培水稻的分布范围的变化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该时期环境变化受气候"主导"。  相似文献   

11.
明朝,我国的北部边疆,一直是从事国防活动的重点地区,朝廷曾在“九边”(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山西三关各镇)及其附近大搞农垦,即分别以军屯、民屯、商屯等方式加强边防建设,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塞外的军事活动,促进了边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由于边屯与军饷关系的相互作用,逐渐对国家的田赋征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其管理上的变革。在当时的边垦与边防的建设过程中,山西的边疆地位和山西人的作用尤其显的重要,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骞使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1)葡萄在我国的栽种历史相当悠久,葡萄以及由葡萄加工酿制成的葡萄酒,自古以来就颇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周边地区的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以2km×2km的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北京明长城两侧3km范围内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中,灌木林地所占面积比例最高,达26.58%,但其生态风险程度也最高,无立木林地破碎度和分离度最高,所受干扰程度和自然损失度也最大,农地斑块形状最复杂。研究区生态风险分布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存在一定数量的高风险和低风险聚集区,聚集现象显著,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八达岭、黄花城、慕田峪、金山岭以及司马台等著名长城段;同时,生态风险在空间上表现出以怀柔东南部与密云接壤处为中心,向研究区东西两侧风险逐渐递减的圈层结构特征。研究区整体风险以中等偏下等级为主,但较高和最高等级风险所占的面积比重达到21.09%,不容忽视。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和介绍了北京明长城周边地区的生态风险状况,为日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状况,基于分形理论,以北京市长 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两侧3 000 m 范围内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 象,在对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周长和面积统计的基础上,又对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 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对各景观要素类型的分形特征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以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频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周长和面积 统计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二者面积比重之和达83.38%,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景观面积比重 较少,分别为0.76%和0.36%。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分析表明,农地和其他用地景观的斑块 形状最为不规则,复杂程度最高,空间占据程度最大,稳定性最低,而疏林地斑块形状最规则,稳定性最高。其中, 农地景观稳定性指数为-0.086 7,表现为在其复杂形态下的一种稳定性。从整体上看,研究区自然景观斑块形状 较人文景观更为规则,稳定性更高。地形地貌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斑块形状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长城及其沿线的众多军事寨堡聚落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整体线性遗产区域和文化资源,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正受到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建设破坏的双重威胁。以明代长城沿线榆林镇的军事寨堡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单体寨堡聚落保护规划实例,探讨军事寨堡这一特殊人居环境背景下形成的传统聚落保护规划问题。旨在将军事寨堡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到重要地位的同时,积极强调其自身厩具备的经济价值和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这对于在国内城市化背景下协调保护和建设,以及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形状复杂性,以北京明长城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各类最常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构建了复杂性评价指标,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缓冲幅度下的景观异质性与斑块形状复杂性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布面积较广,占总面积的83%左右,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中,有林地为景观基质,聚合性最强,连接性最好,破碎化程度最低;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斑块间离散程度高,景观连接性差,破碎化程度高。2)随着缓冲距离的扩大,同类型景观斑块邻近度增高,离散程度降低,景观连接性增强,平均斑块面积变大,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强,斑块类型趋向于均匀分布。3)随着缓冲距离的扩大,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边缘效应影响也随之增强,景观结构稳定性则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7.
周林 《古今农业》2011,(2):54-60
明代,皇家建筑用木基本上是南方的楠木和杉木。清代,开始大量使用塞外木植,主要是松木。本文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清代塞外木植采办作了梳理。清代塞外采木始于顺治,盛于乾隆、嘉庆,并延续至清末。从乾隆开始,木兰围场成为采办的主要地区。采木的方式主要有招商和内务府派员采办。采木对塞外森林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明代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方法]通过对关中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干旱灾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明代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的旱灾的划分等级、频次、受灾范围以及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个县的发生频次和受灾程度。[结果]在明代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干旱灾害共145次,基本上平均每1.91 a发生1次。根据干旱等级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并且旱灾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主要表现为夏旱、秋旱、冬旱、春旱和连旱。从明代前期到后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具有显著波动变化的特征,而且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其中宝鸡地区发生次数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在明代的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灾害基本上呈现增加趋势,为当前关中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明朝统治者在长城沿线的北部边疆,长期布防几十万军队,以防御主要来自蒙古族之瓦剌部和鞑靼部的侵犯。并在其重点驻防的大同、辽东、宁夏、甘州等九个军事要地(史称“九边”)及附近地方,大搞军屯——开办国防农场,就地生产粮草,充作军饷。同时,又在这一带创办和发展官牧场,令军人大规模地牧养马匹,源源不断地为附近的官兵提供战马。这样,使“九边”的兵、农、牧三者有机配合,互为一体,而且还大大地缩短了后勤给养线,有效地支持了边疆的军事活动,从战略上讲,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国策。不过,在当时边塞的军屯和军牧之管理上,出现过一些疏忽、漏洞、呆板教条和执法不严等弊端,成为一种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从长城修筑到戍边屯田,延庆长城沿线形成了许多因长城而存在和发展的村落,结合统计年鉴数据与实地调查具体分析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总结民宿+文化、特色农业、美食文化餐饮等乡村振兴模式,从创新文旅融合形式、加强文旅资源管理、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振兴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