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情况,并分析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山区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高玉米育种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文章还讨论了热带玉米种质今后在山区的改良利用趋势。  相似文献   

2.
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比较贫乏,这必然导致发生遗传脆弱性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种控制全国大面积玉米生产的危险局面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切实保护现有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地方种质改造创新是当前育种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概况、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地方种质资源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贵州玉米地方种质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生育期、株高、果穗性状、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配合力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遗传变异、地理分布、来源、特征特性等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方种质具有抗旱、耐瘠、耐寒等优良特性,尤其是具有对不同生态环境的特异适应性。贵州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诸多性状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用来拓宽现有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鉴选出一批各具特点的优异资源,为玉米育种提供了进一步改良利用的优选素材。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玉米种质扩增、外来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和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并指出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危害及种质资源扩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贵州玉米种质改良及杂交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的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73.3万hm^2左右,由于生态复杂多样,旱坡地所占比例大,土壤肥力低和耕作栽培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贵州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地方种质、外来温带种质和热带、亚热带种质在贵州利用较多。贵州利用这些种质已育出了一大批杂交种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玉米各类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所取得成果,以及玉米遗传改良应用的重要技术,对玉米种质改良和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阶段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种质改良和创新措施:利用我国地方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利用温带种质,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的杂交种进行改良;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改良;利用轮回选择等进行群体改良.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研究滞后与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分析了热带、亚热带种质在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高玉米育种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浅析Tuxpeno与Reid和旅系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美国Reid种质对国内外的玉米育种和生产贡献巨大,Tuxpeno和旅系玉米种质在我国利用较广.因此,系统地利用Reid种质和旅系种质对Tuxpono种质关岭白玉米进行种质扩增、遗传改良和加代选系,以创建新的种质资源,挖掘新的杂优模式,让原有典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在新世纪的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发出新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质资源狭窄是玉米新品种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宁夏地处西北,科技信息相对落后,因此,积极引进和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研究,拓宽玉米种质资源,对宁夏玉米新品种选育意义很大。2001—2003年承担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时先后从墨西哥小麦玉米育种中心(CIMMYT)引进玉米种质资源近120多份,我们主要对所进行的田间种植、繁种及种质改良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并结合国内外对CIMMYT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探讨宁夏在利用CIMMYT玉米种质改良时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为宁夏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必要的种质材料及种质改良建议,以加快宁夏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山区玉米育种用优良自交系苏37(S_(37))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山区玉米育种用优良自交系苏37(S37)的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S37是从热带种质中选育的一个自交系,具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特性,用它与温带、寒带种质的自交系交配,能较多的出现适合山区种植的优良性状互补组合。S37的有成和投产,在我国玉米有种上开辟了利用热带种质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贵州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选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审定的137个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早期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主要是直接从地方品种中分离自交系和从北方引进温带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强了从引进的热带玉米群体中分离自交系。“十五”以来,加快了地方种质、热带种质和温带种质的相互改良和自交系选育,组配并审定了更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用于玉米生产。此外,就下一步贵州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贵州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作物遗传资源,有的传统种质属稀有、特有资源,是国家作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整理、保存了以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为主的贵州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采用种质资源库(包括国家长期库、中期库和地方中短期库)与异生境繁种相结合、国家和地方两级联动、互为补充保存体系,实施种质更新和资源保护。概述了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和保护途径。并就加强贵州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促进交换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贵州玉米地方种质抗丝黑穗病机理,采用玉米抗丝黑穗病田间接种鉴定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研究了贵州玉米地方种质丁布含量与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30份玉米种质材料中,高抗材料、抗病材料和中抗材料分别为6份、7份和6份,感病材料和高感材料分别有10份和1份;萌发7d的玉米幼苗丁布含量与丝黑穗病发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34 6,p=0.000 1),表明,丁布是贵州玉米地方种质抗丝黑穗病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玉米单株定植的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玉米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实践,论述了玉米单株定植在黔西北山区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行玉米单株定植可适当提高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根系发达、茎粗叶茂、穗大粒多产量高。要提高玉米单产,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玉米单株定植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地调查、标本采集等手段,对贵州云台山桑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台山桑科(Moraceae)植物在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岩溶地貌发育的喀斯特山地较集中分布,共有桑科植物5属21种及变种。对该地区桑科植物属、种进行详细区系研究,发现该区拥有丰富的桑科植物种质资源,区系中地理成分有北温带及亚热带两种分布类型。该地区桑科种类丰富,多型性突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山地植物特色,与邻近地区桑科植物分布区系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贵州21份玉米优质种质资源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优质玉米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给贵州玉米优良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和基础,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技术对21份贵州玉米优质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20对 SSR 引物,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出97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11个,平均4.85个。 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介于0.19-0.78,平均为0.53。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22-0.63,平均为0.43。  相似文献   

18.
以30份贵州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对大豆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间作复合系统中各小区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30份大豆的产量损失率差异显著;在间作条件下,参试材料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倒伏率等都存在一定的变异,变异系数为8.2%~62.0%,说明参试大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间作大豆产量影响从大到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百粒质量、茎粗、主茎节数、倒伏率、株高、底荚高度;利用系统聚类法将30份大豆材料分为耐荫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有效荚多、单株粒多、有效分枝多、百粒质量较小的第Ⅰ类大豆材料耐荫性较强,适宜在贵州山地环境下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