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苦瓜嫁接栽培有防止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发生、提高植株抗寒性和抗连作障碍的能力,促进生长旺盛,增加产量和效益等优势。但前提是要培育出健壮的嫁接苗,生产上一般采用靠接法和顶芽斜插法嫁接,具体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嫁接适宜时期与适宜播种期。无论是采用靠接法还是顶芽斜插法嫁接,砧木的最佳嫁接时期均  相似文献   

2.
嫁接黄瓜育苗技术——黑籽南瓜断根顶芽斜插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嫁接黄瓜育苗技术——黑籽南瓜断根顶芽斜插法1992年以来,我们在总结历年黄瓜嫁接的基础上,摸索“黑籽南瓜断根、顶芽斜插”嫁接黄瓜技术。通过几年的实践、推广、示范,证明此法可将成活率提高到95%,壮苗率提高到90%,使嫁接苗更整齐、好管、早熟、丰产,嫁...  相似文献   

3.
瓜类蔬菜嫁接方法对接穗不定根产生及长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和西瓜各采用斜插和直插两种嫁接方法嫁接后 ,对接穗不定根的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黄瓜和西瓜采用直插嫁接法比斜插法成活率高 ,但直插嫁接幼苗的接穗产生不定根的比率明显增加。采用两种方法嫁接的黄瓜和西瓜 ,其不定根发生率 ,黄瓜明显高于西瓜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嫁接方法 (靠接法、插接法)对黄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靠接法嫁接的成活率为98.33%,插接法嫁接的成活率为93.17%。采用靠接法和插接法嫁接的黄瓜嫁接苗成活率均比较高。2.采用靠接法嫁接的黄瓜嫁接苗成活率显著高于插接法嫁接的黄瓜嫁接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何习斌 《甘肃农业》2006,(12):75-76
以黄瓜品种津绿3号为接穗、黑籽南瓜为砧木,在大棚内进行了靠接法与断根斜插法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断根斜插苗的成活率比靠接苗高出2.4~4.0个百分点,而且苗木测定指标也优于靠接苗。  相似文献   

6.
黄瓜与南瓜嫁接育苗是节能日光温室冬季栽培黄瓜的关键措施之一。我们对以前报导过的靠接法、直插法、斜插法、串接法及我们改进的大苗串接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苗串接法成苗率达92.5%,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四种方法,且简单易行,是最佳嫁接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瓜类人工嫁接及机械自动嫁接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断根顶芽斜插式自动嫁接方法并研制出斜插法嫁接试验台.结果表明,斜插机械自动嫁接法可以避免直插法存在的作业不稳定、接穗易脱落等问题,插穗成功率92%,接苗成活率90%.该方法工序简单、稳定性高、易于推广,嫁接苗适合工厂化集约生产,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无籽西瓜工厂化嫁接集约育苗,通过“靠接断根、劈接、顶直插、顶斜插”4种方法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大龄接穗”配套“小龄砧木”并采用“顶斜插”嫁接方法,能够增强小无籽西瓜抗嫁接成活期“弱光多湿”的能力,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嫁接成苗率,种苗比最高,达0.57;该方法操作方便,用工量少,嫁接速度最快,平均每人嫁接220.5株/h,是“劈接法”的3.6倍,是“靠接法”的2.6倍,是“顶直插法”的1.7倍。  相似文献   

9.
目前黄瓜的嫁接方法主要采用靠接法,少部分采用顶端插接法。靠接法工序比较烦琐,费工费时,技术难度大,菜农不易掌握。插皮接法比靠接法工序简单,客易操作,嫁接速度快.与顶端插接法相比,插孔位置好掌握,对砧木子叶不会形成危害.接穗砧木下胚轴稳定性好于砧木顶部。所以成活率最高。现将插皮接法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浅谈红松顶芽劈接法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红松顶芽劈接法与红松传统嫁接方法比较,系统阐述了红松顶芽劈接法的具体方法,总结了红松顶芽劈接法的一系列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重庆地区马尾松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基质、插条长度、顶芽有无等因素对马尾松嫩枝扦插插条生根率的影响.实验表明:①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均极显著地影响马尾松插条生根率,且二者对马尾松插条的生根率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采用IBA和GGR处理的插条生根率显著高于采用NAA和IBA+NAA处理的插条.②不同长度的插条之间生根率极显著不同,且插条长度与基质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不管在何种基质内均以5~10 cm长度的插条为最优.③采用不同基质扦插的插条生根率极显著地不同.④带顶芽的插条生根率极显著大于不带顶芽的插条.  相似文献   

12.
切割子叶对黄瓜子叶离体培养及去顶苗直接成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瓜离体子叶培养时,整片子叶培养形成花芽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切除部分子叶的花芽形成的百分率。切除黄瓜幼苗1/2子叶明显促进黄瓜幼苗去顶芽后直接形成花芽的百分率。纵向切除1/2子叶不利于直接花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山西灵空山辽东栎种群叶性状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辽东栎天然种群在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在该地区内共抽取了5个辽东栎天然种群,分别测了叶片及顶芽共24项形态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在种群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种群间共有5个性状指标在α=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一方面来自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环境因素.经研究得出,辽东栎表型性状受坡向、坡度、种群内树木平均胸径、种群密度等间接生态因子的影响.种群内变异是辽东栎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表型分化系数(Vst)为13.31%,分化程度低,但部分性状也有了较大的分化,如最底部锯齿宽(25.99%)、中间顶芽宽(25.23%)等.在种群内最底部锯齿、叶尖、叶柄、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变动程度较大,稳定性较差,主要是个体发育差异引起的,而在种群间仅有中间顶芽形态指标和最底部叶齿形态指标稳定性较差,说明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大豆短日诱导期间,顶芽内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始终比连续光照下的高;在SD诱导的第2天,顶芽中总细胞分列含量1.9倍于CL下的CTK含量;游离氨基酸也一直维持较高含量水平;同化物中,除SDD诱导的2天可溶米如今较高和诱导结束时的蔗糖含量较CL下的高外,其余的测定中CL下的可溶糖、蔗糖及淀粉含量CL下均比SD下的高。  相似文献   

15.
大蒜鳞芽生长点离体培养诱导小鳞茎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大蒜鳞芽生长点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生长素NAA浓度在0.1~1.0mg/1之间,细胞分裂素6—BA浓度在0~0.5mg/1范围内,其浓度愈低愈能促进小鳞茎的形成;贮期温度愈低,愈有利于小鳞茎的形成;3~8℃低温期大于60天,才能保证小鳞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木薯良种GR891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越冬木薯种茎及其新长嫩茎的腋芽或顶芽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消毒时间、6-BA和NAA浓度对木薯不定芽诱导或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以带顶芽或腋芽的木薯幼嫩茎段作外植体进行不定芽诱导培养比较适宜;接种前采用0.1%升汞消毒10~15min,不定芽和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57.1%和61.9%。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以MS+0.5mg/L6-BA最佳,不定芽诱导率最高(72.2%),芽生长较好;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以MS+0.5~1.0mg/L6-BA为宜,其增殖倍数达3.0倍,并形成健壮的丛生芽;生根培养基以MS+0.3~1.5NAAmg/L最佳,生根率可达90.0%以上。将生根苗移栽至混合基质(60%塘泥+40%河沙)中,约1周后可萌生新根,移栽成活率达95.0%以上。【结论】在MS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6-BA,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6-BA和NAA配合使用均不利于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不定芽的诱导和生长无需添加外源NAA。0.9mg/LNAA对木薯不定芽生根效果较好,而6-BA对不定芽生根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芽眼图像的分割与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种薯自动化切种过程,填补关于马铃薯芽眼识别的研究空白,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芽眼识别方法:从摄像头采集到马铃薯图像后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从彩色空间中利用欧式距离直接分割芽眼区域,在灰度空间中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后利用模糊技术对图像进行增强,之后利用动态阈值分割法分割芽眼区域,结合两个空间的分割结果后利用数学形态学处理方法标记出芽眼。结果显示:在彩色空间中,芽眼识别准确率为62%;在灰度空间中,识别率达到89%。将二者有机结合后,获得了96%的识别准确率。该方法识别成功率高,鲁棒性强,且芽眼区域标记完整,可为种薯切种自动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曲柳扦插繁殖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林下和温室内的插床中,对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u)扦插繁殖的环境、母树年龄、采条部位、顶芽有无、切口形状、生根促进物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温室内的平均生根率为83.0%,林下生根率几乎为零。在保证插穗周围有近乎饱和的空气湿度的环境下,采自水曲柳1~2年生实生苗的插穗,枝条中下部的无硕芽、斜切口插穗的生根率达92.2%。NAA1000mg/L浸泡插穗基部5min的生根率为71.7%;IBA 50mg/L浸泡插穗基部12h的生根率为84.5%,ABT2生根粉的生根率为92.2%。  相似文献   

19.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黄瓜抗虫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黄瓜抗虫转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外植体即幼嫩子叶切成2块有利于芽诱导;同时在菌液和共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芽诱导效果优于只在菌液或共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延迟7d再进行筛选可显著提高抗性芽诱导率;不同基因型材料抗性芽分化方式和分化率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以‘星光'和‘月光'2个枣树品种为试材,比较了截干高度和截口粗度、覆盖方式、二甲基亚砜(DMSO)、TDZ(N-苯基-N'-1,2,3-噻二唑-5-基脲)、AgNO3和秋水仙素对田间枝干截面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枝干截面愈伤发生快,愈伤生长旺盛,截口粗度对截面愈伤的发生有影响,差异显著.“塑料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