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选亚麻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同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亚麻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优选最佳的脂质体制备工艺。结果在乙醇加入量8ml,加热温度55℃,磷酸盐缓冲液p H值为7.5的条件下,月见草油(紫苏油)与大豆软磷脂按照1:1混合后其包封率达到最高值。结论采用脂质体制备的亚麻酸工艺稳定、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酶法进行紫苏油脂的提取时会形成乳状液,乳状液是由油脂、蛋白、磷脂以及碳水化合物共同组成的稳定的乳化体系,由于乳状液中富含油脂,因此如何对乳状液进行有效的破乳是提高水酶法油脂得率的关键。以水酶法提取紫苏油过程中所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酶解的方法对其破乳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以及加酶量对紫苏油脂回收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破乳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Protex6L酶解时间1.6 h,酶解温度62.6℃,pH 9.4,加酶量1.9%条件下,紫苏油脂回收率为85.52%;利用酶解进行破乳,此方法可行,操作安全,具备工业化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丹参益肝自微乳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考察丹参酮提取物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利用微乳外观等级评分及伪三元相图法优化自微乳处方,进一步固化制备丹参益肝自微乳滴丸,并对丹参益肝自微乳滴丸的释放度进行考察。结果丹参益肝自微乳的最佳处方为:EO为油相,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Km值为2:1;选择油相和混合乳化剂比例为3:7。将制备成的载药油状物,按1:2.5比例加入PEG 6000,于70℃熔融,以6 cm滴距、30 d/min滴速滴入二甲基硅油中,制备成滴丸。丹参益肝自微乳滴丸在不同释放介质中10 min内的累积释放率均在90%左右。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大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的紫苏籽油活性成分检测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油品质与营养功能,有效开发不同产地的紫苏籽油,收集19个产地的紫苏籽,分析了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活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发现:紫苏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脂肪酸,亚麻酸含量58.8%~70.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1.1%~93.8%;紫苏籽油含有△-5燕麦甾醇、菜籽甾醇、β-谷甾醇及环阿廷醇,总甾醇含量67.0mg/100g~94.4mg/100g;紫苏籽油含有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γ-生育酚占总生育酚含量95%左右,总的生育酚含量为63.4mg/100g~99.4mg/100g。通过主成分分析及主成分中各性状载荷分析发现,α-亚麻酸、γ-生育酚、菜籽甾醇是紫苏籽油的特征活性成分,对不同产地的紫苏籽油差异影响较大。对紫苏籽油的12个脂溶性活性成分进行分层聚类热图分析,可将19个产地的紫苏籽油分成6大类。   相似文献   

5.
为扩大澳洲坚果油应用领域,构建了澳洲坚果油微乳体系。以微乳区面积为评价指标,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并结合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和制备温度进行优选,并对相图中O/W型微乳中心区域的两条可稀释线上靠近中心的两个微乳液配方的粒径测定,评价微乳稳定性。澳洲坚果油微乳液较佳的制备工艺为:吐温60 (Tween 60)与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PEG-40)质量比2.5为混合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PEG400)与澳洲坚果油质量比3.5为混合油相、制备温度60 ℃,可制备出微乳区面积较大,无色透明并可无限稀释的微乳液,试验得到SME为13.61%。微乳液在长期贮存和大量稀释过程中,粒径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萃取紫苏子的挥发性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结果表明,紫苏子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石竹烯、紫苏醛、a-石竹烯、柠檬烯、临氨基苯甲酸沉香酯、4-乙烯基-4-甲基-3-异丙烯基-1-异丙基-环己烯、(E,E)-1-甲基-5-亚甲基-8-异丙基-1,6-环癸二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基)双环[3.1.1]己-2-烯、1,4-二乙基-1,4-二甲基-2,5-环己二烯等组成,其中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41.2 %),紫苏醛次之(12.38 %)。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辣木多糖的酶促提取工艺和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选择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辣木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差异。4种因素对辣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建立辣木多糖提取率(Y)与纤维素酶用量(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液料比(X4)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18.6602+0.8134X1+0.7572X2–0.4312X3+0.6909X4–0.5181X12–0.4935X22–0.6277X42,该模型拟合度好,4个因素均对多糖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1.60%,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68 min,液料比52∶1,在此条件下辣木多糖提取率为19.83%,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辣木根、花、嫩叶、茎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根中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可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辣木多糖酶促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有效提高辣木多糖提取率并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紫苏叶多糖提取液为原料,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采用树脂脱色技术,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紫苏叶多糖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紫苏叶多糖的最佳树脂脱色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5.0%,pH6.0,温度70℃,时间60 min,紫苏叶多糖提取液脱色率达95.30%,多糖损失率为15.50%。脱色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新型保健酸豆奶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艺是将双歧杆菌单独发酵,然后加入到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嗜边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发酵的酸奶里。在双歧杆菌单独培养中,加入一定比例豆奶,既促进双抗歧杆菌生长,又使酸奶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0.
对现有的板式脱臭塔进行改造,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进行两段式脱臭,该方法是将脱色油通过高温介质油,用双螺旋加热器加热到170℃,使其进入上段板式塔,将经初步汽提后的油引出脱臭塔,进入残压2Torr的双螺旋加热器加热到250℃,然后进入下段板式塔蒸馏。脱臭过程中蒸汽用量为油重的2%,总脱臭时间为70min,由于大豆油在高温条件下脱臭时间缩短,成品油中反式脂肪酸质量分数为0.97%,并且较传统脱臭工艺节约蒸汽用量35%。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紫苏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采用皂化及三氟化硼一甲醇试剂将紫苏油中的脂肪酸甲酯化,以丁二酸二乙二醇聚酯(DEGS)为固定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精密度0.08%,平均加样回收率101.31%.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大豆多糖提取工艺对酸性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溶性大豆多糖可以在酸性条件下低卡占度的稳定蛋白质,表现出优越的稳定性.以酸性乳沉淀率为指标对豆渣中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促进其深入开发.单因素试验表明,pH、温度和提取时间对大豆多糖得率及含量、蛋白含量和酸乳沉淀率有显著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L9 (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大豆多糖中多糖含量、蛋白含量和酸乳沉淀率的各因素的顺序为pH>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最佳水平组合为pH3.5、温度125℃、时间90 min.该工艺条件下,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多糖含量为65.05%,蛋白含量为3.69%,酸乳饮料的沉淀率为0.72%.  相似文献   

13.
白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和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Decne]都是属于唇形科紫苏属的植物,一年生直立草本。白苏种子含油量为42.58%,紫苏种子含油量为47.04%。种子油干燥性能与桐油近似,油膜坚靭而有弹性,可作为造漆原料,油亦可食用和制皂、油墨等。为了给更好的利用这一  相似文献   

14.
猪肚菇粗多糖脱蛋白脱色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猪肚菇粗多糖为原料,对其脱蛋白和脱色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蛋白酶法和sevag法联合除蛋白,研究不同酶添加量、处理温度、pH值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蛋白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猪肚菇多糖脱色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系统研究树脂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蛋白工艺为:2 mg/mL猪肚菇粗多糖溶液,木瓜蛋白酶用量1 mg,酶解温度60 ℃,酶解pH值5.5,酶解时间5 h,sevag试剂处理2次,猪肚菇多糖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85.18%和23.41%;最佳脱色工艺为:选用NKA-9树脂脱色,静态吸附时树脂用量1 ∶ 10,时间5 h,温度30 ℃,动态吸附时pH6.0,洗脱速率3 BV/h,猪肚菇多糖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84.19%和20.79%。  相似文献   

15.
评价了7种树脂对龙眼多糖脱色除蛋白的效果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筛选弱碱性离子大孔树脂D301-R为最优树脂用于后续实验。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试验对D301-R脱色除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0.61 g/m L,温度48℃,p H5.0,时间2.0 h。在此工艺条件下,其脱色率为75.32%,蛋白去除率为91.83%,多糖保留率为93.37%。  相似文献   

16.
椰子水多糖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峰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6):1037-1040
对椰子水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分别探讨温度、 pH 值、 提取时间、 乙醇体积比等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初步表明, 以料水比 1 ∶ 10、 温度 75 ℃、 pH7.0、 提取时间 120 min, 然后加入乙醇, 使得乙醇浓度(体积比)为 85%时, 4 ℃下沉淀 24 h 的工艺条件有利于椰子水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对茶“乳凝”(Cream)进行转溶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热茶汤中添加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糊精对茶“乳凝”转溶是无效的。但是,在揉切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糖类物质象木糖、山梨糖醇、葡萄糖、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糊精,随后经过不同历时的发酵,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使茶“乳凝”转溶。效果依次如下:单糖>双糖>多糖。其原因可解释为在发酵叶中形成了单宁—糖—蛋白质(酶)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18.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9,31(1):46-47
3类茶中水溶性多糖及蛋白质含量分析;茶多酚脂质体的制备;微波/光波辅助提取茶皂素的研究;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研究;富硒绿茶硒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压榨茶叶籽毛油磷酸水化脱胶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豆渣是大豆加工中的主要副产物.本文主要阐述了从脱脂豆片提取蛋白质的豆渣中提取可溶性大豆多糖的工艺及其在乳和防米饭粘连上的应用效果.首先研究了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条件,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其最佳提取条件:盐酸添加量2%(v/w);提取温度:120℃;提取时间:2h.在米饭和牛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大豆多糖能降低米饭的粘度,并且可以改善酸性条件下牛奶蛋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红心火龙果茎多糖的纯度,并了解大孔树脂处理对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多糖脱色除蛋白的效果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佳脱色效果的树脂,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大孔树脂脱色除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B-8树脂效果最佳,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0.6 g/mL,温度60℃,pH为5,时间2 h。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色率、蛋白去除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76.51%、88.29%和83.47%。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火龙果茎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大孔树脂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