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索庄浪县不同马铃薯品种发病情况与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预警监测代次的关系,验证马铃薯晚疫病物联网技术的准确性,2021年开展了晚疫病预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发病程度与预警监测侵染代次呈正相关;晚疫病预警系统监测的侵染情况与不同品种田间发病趋势的吻合程度较高,能够有效预测田间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监测水平及防治效果,选择贵阳市3个不同海拔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安装QD-3340MV无线自动气象站,运用CARAH模型进行预警监测和防控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修文县和息烽县观测点的观测圃预测值与田间实际发生吻合,开阳县观测点的观测圃预测值与田间实际发生误差1d。修文县观测点马铃薯晚疫病重度和极重度侵染为47次,占72.31%;息烽县为54次,占90.00%;开阳县为38次,占74.51%。重度和极重度侵染湿润期次数占绝对优势,表明3个观测点马铃薯晚疫病呈大发生态势,与对照观测圃的发生程度吻合。按照CARAH模型预测进行示范防控,示范区的病指为7.89~14.89,对照区病指为82.74~89.78。结论:运用CARAH模型可有效地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结线虫是烟草栽培中引发严重损失的重要病原,移栽初期易受多种根结线虫的侵染。检测植烟土壤中病原种群、侵染动态、二龄幼虫(J2)的数量,便于有效防控该病害。【方法】2013年秋采烤烟叶结束后采集病株根系和根际土壤,通过烟株根结中雌虫会阴花纹显微观察分析花生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的种群比例;利用采集的病圃土用于室内烟苗移栽,从移栽后第6天开始至21 d检测幼虫侵染入根系的动态。进一步将室内检测结果与2014年在病圃烟田移栽后检测的侵染动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株根结内检测到根结线虫3个种群:花生根结线虫(52.6%),爪哇根结线虫(31.6%)和南方根结线虫(15.8%)。移栽烟苗前田间土壤50 m L中的平均J2数量为8.4条。检测了室内和田间移栽烟苗后的6~21 d根组织内J2,室内侵染高峰期所需的时间较短,且侵染率显著高于田间试验。【结论】烟田病圃中存在3种根结线虫,移栽烟苗前病圃土壤中仍检测到J2平均8.4条/50 m L,室内与田间移栽烟苗后J2侵入根组织内的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4.
对亚麻枯萎病病原生态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病原分离与回接观察,病田土壤生物测定及盆栽或病圃鉴定,结果表明病原主要是: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其次还有燕麦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蓝色变种,经土壤越冬,侵染。除亚麻外还危害豌豆等作物,无专化性,但有明显的分布区域性,因受生态条件影响,田间病原种群结构变动较大,是造成品种抗病性退化的主要原因,亚麻品种对病原各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云南省墨江县烟田中烟草靶斑病的发病情况,探究烟草靶斑病菌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及担孢子在活体烟草上的侵染能力。【方法】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田间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收集田间担孢子回接,通过融合群鉴定和分析ITS序列的方法明确烟草靶斑病病原菌的归属关系,田间接种分析担孢子的致病性。【结果】明确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3,田间担孢子主要在5:00—9:00及20:00—23:00形成,环境条件为相对湿度100%,温度约20℃。田间接种试验发现担孢子可快速侵染叶片形成病斑。【结论】担孢子重量轻、数量大,可通过气流快速传播引起再侵染,是烟草靶斑病菌侵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是我国稻作区普遍发生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稻曲病危害程度日趋加重。利用水稻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笔者在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新昌县城南乡稻曲病自然病圃对浙江省市售的杂交水稻组合稻曲病的田间抗性水平,以及水稻穗部性状与稻曲病田间抗性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6个杂交稻组合间存在稻曲病田间抗性差异,且同一组合在种植地理区域间也存在差异。水稻稻曲病田间抗性表现受杂交稻组合、病圃以及杂交稻组合与病圃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就杂交稻类型而言,总体上2个病圃均表现籼型杂交稻稻曲病田间抗性较强,粳型杂交稻次之,籼粳型杂交稻最弱。稻曲病危害程度与水稻穗部特征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稻曲病田间抗性与穗长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初级枝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晚疫病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进一步总结、评价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使用效果,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与田间晚疫病同步监测试验,系统监测晚疫病发生情况与大田调查情况基本吻合,马铃薯晚疫病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保障马铃薯安全生产,选择黔东南州4个安装QD-3340MV无线自动气象站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运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进行监测预警和指导防控研究。结果表明,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黄平县、黎平县观测点系统预测值与田间实际发生时间基本一致,施秉县、锦屏县观测点系统预测值与田间实际发生误差分别为2 d、3 d。黎平县观测点极重度和重度侵染分别为16次、10次,锦屏县观测点极重度和重度侵染分别为19次、12次,重度和极重度侵染次数占明显优势,表明2个观测点马铃薯晚疫病呈大发生态势,与田间实际发生程度一致。按照系统预测指导防控,示范区的病指0.65~24.87,对照区的病指1.63~63.06。运用该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室内盆栽接菌和田间人工病圃2种方式开展不同亚麻品种对枯萎病抗病性试验,以科学快速地评价亚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接菌和人工病圃2种方式进行亚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试验.[结果]SU,TX-3、MARYLIN、法C等4个品种的P值均在60;以上,达中度抗病;TX -13、TX-14、法A、FANY等4个品种的P值在30;-60;,为中度感病.亚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在室内盆栽接菌试验与田间人工病圃试验中的表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室内接菌抗病性试验与田间病圃抗性试验相比具有试验时间短、受环境因素制约较小等优点,可以作为品种资源抗性的初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温室人工接种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湖南近年栽培的100个油菜品种进行抗根肿病鉴定。结果表明,100个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即便同一品种对不同地区的根肿病菌的抗性表现也有所不同;温室人工接种时,有57个油菜品种表现抗根肿病;在沅陵和衡阳病圃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中,分别有45个和8个表现抗病。综合温室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有7个油菜品种表现抗病,即亮景811、中研油1号、华信402、沣油737、宝油150、油研九号和嘉油1427。  相似文献   

11.
枸杞炭疽病菌对成熟果实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往研究认为,枸杞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Penz)仅侵染花、花蕾、青果,一般不会对成熟果实进行侵染。本研究证明:室内和田间接种孢子均可对成熟果实造成侵染危害。室内在16~36℃条件下接种孢子,均可造成侵染,以28~32℃侵染速度较快;在76%~92%RH条件下接种孢子,均可造成侵染,以92%RH侵染速度最快。田间接种孢子后,成熟果实危害病指最高达49.33;成熟果实晾晒过程会继续发病,危害病指最高达57.2。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的建立及其在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法是目前自然接种类应用最广的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病圃应设置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的稻瘟病常发、重发区,并插植合适的感病诱发品种群.广东3个病圃设置合理、小种多样性、代表性好,年度间鉴定结果稳定可靠.2004~2006年对145个广东省区试品种在病圃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米质、产量提高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水平均有所提高.说明将病圃作为抗性筛选基地对亲本或低分离世代进行抗瘟筛选有益于降低抗病育种的盲目性和年限.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预警远程监控系统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实现先进的基于IP网络的视讯整合系统,实现对农业监测站点观察圃进行实时远程监测,实现了室内监控中心与田间监控的实时对接,实时观测田间病虫动态,并初步探索了远程监控系统视频监测与田间监测稻飞虱密度和水稻纹枯病病株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远程视频监测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效防治药剂,以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ARAH模型)为指导,比较了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点马铃薯晚疫病以轻度侵染为主,在马铃薯晚疫病第3代侵染循环6分值时开始进行药剂防治,末次药后10d,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0.08%~96.26%,其中10%氟噻唑吡乙酮OD 150mL/hm~2施用3次,间隔10d的平均防治效果最高,为96.26%,较对照增产55.73%。  相似文献   

15.
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温室内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接种、植株体内病菌的系统分离和田间自然病圃内植株体外病原菌的捕捉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串珠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均能沿植株体内向上扩展,串珠镰孢菌能够扩展到穗部籽粒,但当年未能引起穗腐症状,禾谷镰孢菌难以扩展到穗部。体外气流传播是两种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本地烟草上发生的病、虫及田间杂草的动态监测,调查并鉴定的病、虫、杂草种类共计161种,其中虫害29种、侵染性病害14种、遗传病1种、气象灾害3种、缺素症2种、药害2种、草害110种,分属于4界、6门中。  相似文献   

17.
1990 ̄1993年调研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可在关中南北浅山和旱塬麦区越夏,越冬,完成周年侵染循环,模拟圃测定病分生孢子越夏期存活旬平均温度上限为29.5 ̄30.2℃,越夏期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2种方式均可侵染稆生麦苗。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病害防治基本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国  管仕臣 《农技服务》2014,31(8):103-104
<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农作物不受或减轻病害危害的基本技术措施。1、病害诊断正确的诊断是农作物病害防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可分为田间诊断和病原物鉴定。(1)田间诊断即以观察田间植株症状特点为主要依据,确定病害的种类。病害与伤害、虫害不同,具有病变过程。通过诊断,应区分病害属侵染性或非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往往成片状发生,且发病地点常与地形、土质或特殊环境有关。而侵染性病害,如患病毒病的植株则周围常有健株,在田间呈分散状态,病株  相似文献   

19.
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均引起苹果烂果 ,本研究发现轮纹病是导致苹果烂果的主要原因。采收期病果中轮纹病占 82 .99%~ 91 .0 8% ,炭疽病占 6.87%~ 9.4 8%。贮藏期病果轮纹病占 78.50 %~ 80 .56%。两病均具有前期侵染、后期发病、潜伏期长的特点。苹果轮纹病菌的侵染初期在 5月 ,侵染盛期在 7~ 8月 ;苹果炭疽病菌的侵染盛期为 6~ 8月。果园内 4~ 9月均有孢子活动。孢子散发初盛期为 5~ 6月 ,盛期在 7~ 8月 ,田间孢子散发盛期与病菌侵染盛期相吻合。果实感病率幼果期至果实膨大期高于成熟期。采收前 3 0d和贮藏 3 5d内为果实发病高峰期。降雨是决定两病当年发病早晚和发生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病菌孢子释放、侵染及田间果实发病均与降雨密切相关。温度只影响孢子散发的初始期 ,而对病情发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枣黑斑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分析病害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枣黑斑病的高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文献公布的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HSP70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与灵敏度检测,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确定枣黑斑病菌侵染动态监测和越冬场所。【结果】该检测技术对枣黑斑病菌的检测的最低浓度为4.886 pg/μL,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症之前检测到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越冬场所进行检测与验证病果、病叶及冠下表层土壤是枣黑斑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结论】建立的枣黑斑病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菌,可应用于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和越冬场所的监测与验证,为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