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代富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114-122
结合生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和PSR概念模型,提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为例,评价并分析了该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现状、演进过程以及结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体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各方面,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农户生计的实际可持续性水平;(2)重庆市1997—2011年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逐渐由基本不可持续逐渐提升为基本可持续;(3)状态、效应和响应指数都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压力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增长特征,其中自然灾害和物价上涨压力是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主要限制因素;(4)虽然生计脆弱性压力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是政府和农户自身都做出了积极响应,农户生计资产持续增加,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评价相关研究及实践应用,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基于PSR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压力、状态及响应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50、0.65、0.68,社会可持续综合评价值为0.62,协调指数为1.72,总体上处于中等可持续的水平。随着城镇扩张,耕地减少,城乡用地矛盾加大,土地整治的驱动力随之增强,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配套措施,缓解社会压力,提升社会状态,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活动社会层面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了解关中地区的耕地利用状况,给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9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成因,然后对2010-2020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关中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但因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不同,耕地压力总体呈波动状态,最近2年有下降趋势。预测表明,科技投入对减少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大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减少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2010-2020年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将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1,耕地仍存在压力。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2002—2012年间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间耕地压力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中原经济崛起,虽然一定数量耕地被建设占用,但耕地压力指数整体上还是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力在提高,政府在严控耕地数量基础上,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开发及一定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又补充了一定数量耕地,在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呈递减趋势,粮食供给大于需求,基本可以实现河南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然后运用均方差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格尔木市盆地地区的2000、2005、201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生态安全分值,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生态安全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0.3740上升到2010年的0.5899,基本靠近良好状态。其中2000—2005年上升比较平缓,而2005—2010年上升强度比较大。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3倍。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针对黑土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典型黑土区长春市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黑土区特有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釆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及阻力度模型对长春市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阻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呈波动下降的状态;(2)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状态,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呈下降状态;(3)从单项阻力指标变化趋势上看,草地覆盖率、自然灾害受灾指数、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等指标阻力度上升幅度较大;(4)长春市下辖县市耕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方面,2005年长春市地区均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状态;2008年安全区分布范围向长春市西部缩小,敏感区向长春市东部扩展;2011年除双阳区之外,长春市其他地区均处于安全状态。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水土保持和化肥农药的科学利用,保护黑土区的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环境的相关数据,从资源压力、环境压力2方面构建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资源环境压力指数,进而运用RBF模型对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预警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使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结果表明:RBF模型有较高的模拟仿真精度,能够较好地拟合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发展趋势。安徽省资源压力预警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警度由“中警”上升到“巨警”。环境压力指数在1996—2011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预警指数在2004年以前基本处于“中警”格局,但2004年以来,这一指数明显增大,警度由“中警”逐步转变为“重警”和“巨警”状态。可得出结论,影响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用电量、人均用水量、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比重、能源消费标煤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是今后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分析的福建省农用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近十年来福建省农地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福建省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数,将农用地系统中储存和流动的不同种类的能量转化为同一标准——能值,计算福建省近十年农用地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工业能值投入产出比、农用地环境负载指数,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5个农用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的指标数值,并利用上述5个指数对福建省近十年来农用地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用地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变化明显并呈下降态势,与其他地区相比,福建省的农用地的能值利用率相对较高。工业能值投入产出比数值逐年减小,呈下降趋势,农用地对工业能值投入量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环境负载指数呈波动性上升特点,农用地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综合表明农用地开发程度越来越大,系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理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粮食生产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有灰色系统的特征,可以应用灰色理论对其进行预测。基于河南省1978-2006年的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人口、耕地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理论对河南省未来14年内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耕地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精度较高。结果表明,河南省未来几年内,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呈不断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对应保护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河北省耕地利用各效益值的空间差异很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唐山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周围。研究成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耕地利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 方面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选取了14 个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2000—2014 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各因素指数不断上升,生活水平和人口构成增长的幅度明显快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2000—2006 年,城镇规模指数>产出水平指数>投入水平指数,2008 年投入水平指数超过城镇规模指数和产出水平指数;(2)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失调衰退发展阶段(2000—2004 年)、过渡阶段(2005 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06—2014 年),协调发展度由0.15 提高到0.99;(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得出了河南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江苏省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以便为有效地进行耕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江苏省1971—2009年修正后的耕地数据,使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江苏省及其地市耕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的后2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耕地压力指数呈逐年减小的总趋势;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降低,使得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下降,耕地压力逐渐增大,继而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又使全省平均耕地压力有所缓解。然而,全省13个地市耕地压力程度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和常州耕地承受巨大压力;徐州、镇江和南通耕地压力初现;其余6个地市无耕地压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压力研究表明,缓解耕地压力的途径一是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二是防止耕地的继续流失。  相似文献   

14.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保护耕地和保障用地的矛盾不断加剧,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的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妥善处理好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遏制城镇建设在坝区无序扩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云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实际情况,采用AHP-SWOT方法,对宜良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旨在为有关部门进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对云南省山地资源的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用地难矛盾的有效途径,必须提高全社会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2)开发低丘缓坡土地之前必须进行生态效益论证,分析开发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避免由于开发造成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协同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已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成都市1978~2007年3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结果显示,30年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和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和基本调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完善各地区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笔者以集中连片耕地大省黑龙江省为研究区,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及障碍度模型对黑龙江省2007—2016年的耕地安全状况及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波动状态;(2)通过对准则层分值及趋势进行分析,发现生态安全分值有较大波动的下降,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凸显;(3)以障碍度模型对2007—2016年研究区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生态安全指标因子的障碍度在中后期愈发凸显,问题集中在农耕化学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基于此,控制化学生产资料投入,实行有效轮耕、休耕制度和农业生产补偿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平原潮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分析——以河南省民权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剖析平原潮土区1982年和2009年2期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期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采用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民权县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198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与1982年相比,2009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1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时间上,1982-2009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施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合理化和水利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6.23 g/kg增加到13.19 g/kg,增加了111.7%。通过2个时期土壤分析得到的结果对合理施肥、农业种植区划具有指导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