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平菇柱状立体栽培,在发菌期栽培袋内各菌种层发菌速度不一致,发菌期过长,污染率过高,在出菇期菌墙稍高易倒,采收二茬菇后出菇袋失水严重且补水困难等问题,我们和有关直属食用菌推广站一起,摸索出了平菇微孔发菌渗灌出菇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 一、微孔发菌培养料的选择、配料、拌料同常规。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用低温型晋平、539、广温型佛罗里达平菇菌株。栽培袋选用的薄膜筒规格同常规,不同点在于在薄膜筒上做  相似文献   

2.
甘香 《中国果菜》2003,(2):16-16
近几年来,市场行情表明,每逢佳节,鲜菇销量锰增,价格上扬。因此,如果使平菇出菇量最大的第一潮菇在节日期间集中上市,菇农便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笔者多年的实践,以室内袋栽确定春节期间出菇为例,其技术关键是:一、菌种选择。应选择中低温或广温型高产优质品种,如糙皮侧耳、杂交17等二、菌种及菌袋制作。用“倒推法”确定各级菌种菌袋的制作时间。由于母种、原种、栽培种、菌袋的发菌时间分别需10天、40天、40天、40天,菌袋发菌完毕至出菇需10天,出菇至上市需20天,因此应在春节前约160天开始制作母种。三、发菌期管理。按上述“倒推法”制…  相似文献   

3.
袋式立体栽培平菇是目前我国平菇栽培的主要形式,从菌袋制作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现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简述如下:1)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①菌种退化,菌龄长。②播种量少,菌种块小且分散,菌丝损伤后愈合慢。③料内含水量过高,透气性差,袋内缺氧。④培养料的pH值不适。主要对策:①菌种从母种开始控制转管代数,从分离得到的母种到生产母种不能超过三代。严禁原种—原种、栽培种—栽培种的扩繁方式。栽培种满袋后存放时间不能过长,菌龄以不…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6,(6)
正在平菇栽培过程中,有的菌袋发满菌后不出菇或头潮菇采完后,迟迟见不到第2潮出菇。以上两种情况,只要发菌正常,菌种温型合适,采取以下催菇方法则可顺利出菇。1温差催菇白天升高菇棚温度,夜间通风降温,人为拉大温差可刺激出菇。2光照催菇菌丝长满袋后,每天卷起菇棚草帘,让日光照射一段时间(光强时不要直射)。日照不方便的地沟或菇房,可用电灯光照射。3搔菌催菇对于培养料中过多添加麸皮、米糠或尿素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市场行情表明,每逢佳节,鲜菇销量猛增,价格上场。因此,如果使平菇出菇量最大的第一潮菇在节日期间集中上市,菇农便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江西省遂川碧洲菌科站张飞翔多年实践,以室内袋栽确定春节期间出菇为例,其技术关键是:1 菌种选择。应选择中低温或广温型高产优质品种,该站常年供应一代母种。2 菌种及菌袋制作。用“倒推法”确定各级菌种及菌袋的制作时间。由于母种、原种、栽培种、菌袋的发菌时间分别需10天、40天、40天、40天,菌袋发菌完毕至出菇需10天,出菇至上市需20天,因此应在春节前约160…  相似文献   

6.
在重庆种植早秋平菇因较好的效益受到菇农喜爱,早秋栽培在发菌期及出菇期往往遇到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的影响,而菇农习惯沿用秋冬栽培技术措施来安排和进行早秋生产,这样往往造成严重损失。从菌种生产、出菇场地、培养料、制袋、发菌、出菇及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阐述了利用大棚栽培早秋平菇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在盛夏供应鲜平菇,近年来我们采用越夏露地埋袋发菌、室内脱袋保温出菇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控制了高温杂菌污染,棉籽壳栽培的得率可达100%以上。菌种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的佛罗里达平菇。培养料为棉籽壳97%、石灰粉1.5%,石膏粉  相似文献   

8.
出菇方式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试验示范,集合人工辅助栽培袋发菌、栽培设施、定位出菇、出菇管理等技术,集成平菇小口定位出菇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平菇生产中,特别是缺乏食用菌生产经验的新手,常会碰到晚秋栽培难出菇、夏季来临不出菇现象.关于晚秋栽培管理笔者在1991年第3期《食用菌》上介绍过,本文就春季栽培过晚,且使用的是中低温型菌种,在夏季高温环境中无法出菇的菌袋越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鲍鱼侧耳液体菌种进行应用研究结果,鲍鱼侧耳液体菌种的最佳菌龄为96h;在麦粒培养基中,液体菌种的发菌速度明显快于固体菌种,约可缩短发菌周期的29.4%;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制作的原种均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两者生物转化率差异不明显,且出菇形态均属正常;液体菌种直接接种于栽培袋,其生产周期约为119d,与固体菌种生产相比约缩短21.2%。  相似文献   

11.
平菇作为我国主栽食用菌种类,由于其所需栽培设施简单,栽培技术易于掌握,且营养丰富,市场销量大,所以备受菇农和消费者的青睐。平菇的栽培模式自2 0世纪70年代生料栽培成功以来,历经床架栽培、阳畦栽培、到目前的袋式立体栽培,由于袋式栽培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且易于管理和控制,所以广为菇农所采用。我地区平菇袋料栽培以生料为主,所以从播种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制约平菇栽培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与指导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简述如下。1 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  相似文献   

12.
平菇冬季生料栽培,具有发菌速度快、时间短,能有效利用自身发酵温度发菌的特点。冬季栽培的平菇,出菇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通过菇棚温度的升降调控出菇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北方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平菇冬季生料栽培,使冬季农闲变农忙,增加经济收入。根据多年的生产指导工作,总结出了一套全开放式的发菌培养模式,使发菌成品率达100%。  相似文献   

13.
所谓平菇“1 1>2”栽培模式,是指运用一次性爆发出菇技术,同时启用两个菇棚,一个发菌、一个出菇,两棚交替利用的全新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益远远高于相同的两个菇棚、相同时间段常规发菌和出菇的管理方式。1)栽培时间安排。运用该模式生产平菇,可参考表1合理安排栽培时间。表1栽培  相似文献   

14.
在从事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发现有的平菇种植户虽然培养的菌袋很成功,但因出菇管理经验不足,致使菌袋在长时间通气发菌过程中,因袋口套环部位水分散失过多,迟迟不显原基,造成出菇困难.而在菌袋周身却形成了很厚的菌皮,甚至出现原基,不仅造成培养料养分的无效损耗,而且出菇后期招惹害虫,对平菇生产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5.
冬栽平菇生物能保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洪湖 《食用菌》2005,27(1):52-53
冬季栽培平菇的成功率高,也是人们利用空闲时节栽培的好时机。但冬季气温低,栽培平菇发菌缓慢或迟迟不发菌,在出菇期间又产生畸形菇,用煤炉加温,既加大成本开支,煤气还会使菇体产生中毒现象。本人从实践中创造出冬栽平菇搞生物能保温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尹红 《广西园艺》2014,(4):48-49
论述了葡萄避雨棚内套种金福菇栽培技术。包括场地选择、棚内葡萄的管理、金福菇栽培季节安排、菌种及栽培原料准备、菌袋制作、发菌管理、搭小拱棚、出菇等。  相似文献   

17.
平菇袋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栽培平菇的方法很多,有床栽、畦栽、菌砖、袋栽、与蔬菜或农作物间作套种等。 袋栽是把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接入菌种培养直到出菇的一种栽培方法。这是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栽培方法,有许多优点:一是原料易得(植物秸秆、糠麸、壳皮等农副产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8.
室外栽培平菇,一般应选择湿度大的稻田方能获得高产,而在高旱地栽培往往产量极低甚至绝产。据此,笔者于1992年12月利用高旱地试栽平菇获得高产。现将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栽培方法 栽培料配:棉子壳98%,石灰粉1.5%,复合肥0.5%,含量40%的多菌灵0.3%,水125%~135%。栽培袋为28×55cm的塑料筒袋,菌种为糙皮侧耳。发菌以及第一、二潮菇均在室内进行,管理方法按常规进行。出完第二潮菇后菌块已严重脱水,并有少量菌袋发生绿霉,此时已到2月下旬室外气温已开始升高,把菌袋搬到室外晒2天,然后挖深30cm、宽能并排放4个菌袋的地沟,地沟行间相距30cm。先  相似文献   

19.
鲁林胜 《食用菌》2002,24(4):42-42
袋栽平菇接种后一般需 2 5~ 30天菌丝才能长满袋 ,发菌时间越长感染杂菌的机会就越多 ,生产周期也较长。为了缩短发菌时间 ,减少杂菌污染和加快出菇时间 ,提高经济效益 ,笔者试验成功了一种简易快速发菌法 ,现向菇友们介绍如下 :培养料 (熟料 )装袋后 ,采用两头接种。在料袋的两头先后用尖棒 (直径 2~ 3cm、长约 30 cm)从袋头的中心分别打洞 ,深度为料袋的一半以上 ,然后向棒孔中播入适量菌种 ,在袋头的料面也放少量菌种 ,套好颈圈并把袋口拉紧 ,用一层纸和橡皮筋封口 ,再将另一头以同样方法接好种 ,即可发菌。发菌要根据气温情况排袋。气…  相似文献   

20.
焦光才  郑黎红 《蔬菜》1994,(1):29-30
大棚秋平菇栽培由于前期气温高,中后期气温低,加之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往往造成菇菌感染,影响平菇发菌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致使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为此,我们近几年进行了大棚秋平菇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采取选用优良品种,提高菌种质量,加大播种量,脱袋埋土和变温管理等先进技术,可采鲜菇1~6潮,采收期长达3个月左右,生物学效率由原来的95~100%提高到150~200%,从而为大棚秋平菇高产栽培找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