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豆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2年播种面积为267万hm2,比2011年减少近80万hm2,比2010年减少165万hm2,继2011年黑龙江省大豆大面积转种玉米后,市场预期在玉米种植收益高于大豆3倍的利润刺激下,2012年农户仍继续转种玉米,  相似文献   

2.
王浩然 《河南农业》2012,(13):33-34
邓州市有16万hm2耕地,夏播作物以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为主.近年来,由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原因,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播种面积已由2000年的2万hm2左右扩大到2010年8.67万hm2左右,2011年则达到10.67万hm2.随着播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各项田间管理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靖  卢广远 《河南农业》2013,(13):34-35
一、商丘市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为害情况商丘市于2006年大豆胞囊线虫病上升为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大豆受害面积0.4万hm2。2007年发生面积达0.7万hm2;2008年发病较轻,2009年为害面积进一步扩大至1.3万hm2,2010年为害面积迅速扩大至1.5万hm2,受害严重豆田每667m2仅  相似文献   

4.
为选择高原1号大豆适宜的生长密度,发挥我省大豆的生产优势,试验通过三种不同的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以37.5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大豆产量最高,因此,我省大豆种植以37.5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法国Bayer作物科学研究所宣布Poncho/VOTiVO新工具将用于防治2012年生长季节的大豆和棉花病虫害。2012年期望大豆种植面积为3099.85万hm2。大豆饱束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第一类害虫。据  相似文献   

6.
唐庆春  吕凤明 《农业展望》2013,9(2):12-14,20
在大豆生产方面,受种植效益低、农民种豆积极性低等因素影响,2012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下降260万hm2,较2011年下降25.5%,同时播种面积的下降导致大豆产量预计为450万t,较2011年下降16.6%。2012年黑龙江省大豆市场价格总体呈现逐步上行走势。新季大豆上市后,农民惜售,企业观望,虽然在国储政策支撑下大豆价格保持4.60元/kg左右的高位,但市场持续购销不旺。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安豆5156形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挥大豆新品种安豆5156在大田生产中的优势,开展田间试验为大豆新品种安豆5156选择适宜的生长密度。试验通过四种不同的密度处理,结果表明,21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大豆产量最高,为4 267.1 kg/hm2,因此安豆5156在河南大田生产中以21万株/hm2的密度栽培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1.1大豆生产状况1.1.1种植面积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大豆生产的黄金时期,1957年种植面积达到1270万hm2的高峰。但随着50年代末期的粮食短缺压力,中国日益追求粮食的产量目标,大豆作为产量较低的粮食作物不断被谷物类高产粮食作物替代,其种植面积不断下滑,一直至70年代末期。随着80年代初期给予农户生产自主权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在800万hm2(1.2亿亩)左右的水平波动。进入21世纪后,大豆种植面积开始回升,种植面积保持在920万hm2左右。其中2003年最低,为872万hm2,其余四年都在920万hm2以上,2004年最高,为…  相似文献   

9.
大豆栽培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合理密植措施的实施,从而导致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有了新的变化趋势。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下大豆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20万株/hm2(L2)栽培密度和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的病情指数、温湿度均高于15万株/hm2(L1)栽培密度处理,进而证明栽培密度影响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通过SPSS19.0软件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下大豆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迪卡159)、大豆(赤豆3号、吉育441)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大豆品种和大豆种植密度(16.5万株/hm2、 19.5万株/hm2、 22.5万株/hm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种植密度试验中,玉米-吉育411组合种植密度7.5万~19.5万株/hm2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1.
半咸水小型水库面积 44 hm2,1995年和 1996年分别投放鱼种 11 636尾/hm2和11 714尾/hm2,其中鲤鱼占 44. 92 %和 44. 63%,鲢、鳙鱼占 35. 16 %和 34. 92%,鲫鱼占10. 16 %和 10.09%,鲂鱼等占 9. 76 %和 10. 36%,年产鲜鱼 8 491. 4 kg/hm2和 9 107. 7 kg/hm2。年投饵料分别为480 t和 530 t,总投入 171. 92万元和 196. 72万元,盈利 90. 34万元和99.25万元。本文分析了水库10次采样的水质、浮游生物的现存量及其变化和合理密放精养的方法,提出了科学的投饵技术,以及合理密放精养高产技术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种植方式及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主栽品种兴垦3号(半紧凑型)和江单1号(紧凑型)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常用的5种栽培方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栽培方式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50cm小垄栽培方式、1465栽培方式、130...  相似文献   

13.
大豆中黄30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已通过国家审定的大豆品种中黄30,安排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27.0万株/hm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4 821.15 kg/hm2;其后产量高低的密度依次为25.5、24.0、21.0、28.5、22.5万株/hm2,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开始时逐渐升高,在27.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此后又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验新品种皖豆24的增产效果,提升安徽省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方法] 于2006~2008年在龙亢农场,选择标准化农田试种皖豆24。[结果] 施大豆专用复合肥300~375 kg/hm^2或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300 kg/hm^2,对皖豆24的增产效果最佳。皖豆24在淮北地区的适播期是5月25日~6月15日。皖豆24在高肥水田块的播种量为75~90 kg/hm^2,每公顷留苗22.5万株;在低肥水田块的播种量为90~105 kg/hm^2,每公顷留苗27万株。出苗前常用除草剂和用量为:50%乙草胺0.75~1.125 L/hm^2或75%封净045~075 L/hm^2兑水450~600 kg。用缩节胺0.3 L/hm^2兑水300 kg或者15%多效唑0.75 kg/hm^2兑水600~750 kg喷施防止倒伏。花荚期用0.2%硼砂1.5 kg/hm^2和0.03%~0.05%钼肥0.75 kg/hm^2兑水450~600 kg叶面喷施可提高产量。皖豆24在试种区大面积增产增收。[结论] 皖豆24是优质夏大豆品种,适合在安徽推广。  相似文献   

15.
套播小麦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小麦早播与晚稻成熟期偏迟的矛盾 ,1998~ 1999年度选择了基本苗、氮肥用量与共生期 3个对套播小麦生育影响较大的农艺因子 ,采用 3 11A近似饱和最优设计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氮肥量与共生期对套播小麦产量影响极大 ,是生产中应重点控制的因子 ;产量 5 2 5 0kg/hm2 的最佳措施为基本苗 183~ 2 3 7万株 /hm2 、纯氮 2 44.5~ 2 62 .5kg/hm2 、共生期 8.5~ 10 .5d ;上述结果反映了旱冬年特点 ,与上年度 (烂冬年 )比较 ,基本苗较接近 ,适宜氮肥用量偏高 10 %左右 ,共生期偏长约 3~ 4d。  相似文献   

16.
徐搏  李淑杰  王雨虹  张帅  李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528-10530,1053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位置的选择是落实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长春市域乡(镇)为基本单元,基于长春市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体系,并定量筛选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空间布局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总规模1 072 026 hm2,其中限制建设区面积359 183 hm2,主要限制因子为黑土流失;依据2011年长春市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禀赋和产能潜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共涉及56个乡镇,总面积规模679 643 hm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1 ~ 2015年长春市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5 800 hm2,万亩(667 hm2)以上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36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 566kg/hm2,农民新增平均纯收入1 052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栽植密度对神豆2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神豆2号在较低密度(11.25万株/hm2)下,个体发育最好,但减产达显著水平。随密度的增大,个体发育逐渐变弱,倒伏加重,产量先增后减,其中以15.00万株/hm2群体与个体最为协调,产量达最高,较11.25万株/hm2和高于22.50万株/hm2的各处理增产显著。密度在15.00万~19.95万株/hm2的3个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神豆2号的最佳密度为15.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田间正交试验,探索甜菊实生苗春季的丰产模式,实现了多种增产因素的优化配置。在中肥力轻壤质潮土、汕菜掩青、满足水肥供应条件下,栽培“邯选1号”甜菊实生苗,2.8万株667m^2、4密1稀,开沟定植,地膜覆盖、2捋1割为最佳组合,干叶产量可达436kg/667m^2。该模式可供1a生类型区春栽甜菊实生苗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引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辽宁省朝阳市2010-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水生态盈亏、万元GDP水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并分析朝阳市2010-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朝阳市2010-201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0.267 2 hm~2,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062 5 hm~2,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为0.204 7 hm~2,平均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为0.109 0 hm~2,平均水资源压力指数为4.33,平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为0.19,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辽宁省2003—2010年耕地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核算,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行业能源消费量等数据,建立了行业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进而核算了2003—2010年辽宁省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量,同时根据辽宁省2003—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核算了林地和草地的碳汇量。通过核算得出的数据分析发现:辽宁省碳源总量从2003年的9 276.91万t增长到2010年的11 471.15万t,增长幅度达23.75%,呈大幅增长的趋势,其中工矿仓储用地的碳源量占总碳源量的比重最高,2010年比重达77.59%,其次分别是耕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辽宁省地均碳排放量由2003年的6.25 t/hm2增长到2010年的7.73 t/hm2。辽宁省2003—2010年碳吸收量呈小幅变化,从2003年的3 294.38万t减少到2010年的3 288.69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